书城艺术电视连续剧故事结构解析
3278100000015

第15章 电影开场戏的艺术特征及其与故事结构的关系(4)

第七,影片开场就以多条动作线汇集在一个场景中,使冲突中的人物在场景中出现,展开激烈的冲突和斗争。用这种方式开场的是美国影片《卡萨布兰卡》影片开头是德军进入巴黎的纪录片镜头,接着出现了世界地图,一条白色箭头线随着解说员的旁白而移动着。解说员说:“随着巴黎沦陷,那些不堪忍受**统治的人只能绕道,先到非洲法国殖民地摩洛哥北部的城市卡萨布兰卡,然后从那里乘飞机到西班牙的里斯本,再从里斯本乘飞机到美国。

因此这里汇集了来自欧洲许多国家的人,等候签证离开此地。”接着镜头是德国驻卡萨布兰卡的秘密警察接到电报,称持有德军元帅签发的两张通行证的德国信使被杀,两张通行证被盗。法国在当地的警察局立即在街头抓捕可疑人员。电影围绕这两张通行证设立了几条情节线:第一条是杀死德国信使的人,犹加特来到“里克酒店”找到酒店老板里克,把两张通行证交给里克要他保管,等他找到买主,就远走他乡;第二条是德国秘密警察头子斯特拉斯来到此地,他要查清两个信使被杀一事,以及监视捷克左翼运动领导人拉斯罗,他在法国警察局长雷诺的带领下来到里克酒店;第三条是拉斯罗和依尔莎来到里克酒店,寻找机会,弄到出境签证前往美国;第四条是里克和依尔莎曾经是情人,在法国沦陷前的巴黎有段美好的时光,后来依尔莎在巴黎沦陷前突然与里克分手,使里克一直耿耿于怀。

这四条情节线汇集在里克酒店这个特定的封闭场景里,自然险情不断,危机重重。其中里克和依尔莎之间的感情纠葛推进了剧情的发展。最后拉斯罗和依尔莎按照里克的安排在飞机起飞前来到里克酒店,里克用手枪逼着雷诺在通行证上签字,同意放他们夫妻两人离开卡萨布兰卡,里克将他们送到机场。在飞机已经滑行到跑道之时,斯特拉斯赶来企图阻止飞机起飞,里克一枪打死了他,“实现了最后一分钟营救”。从这部电影可以认识到开场戏与电影故事的整体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八,电影开场就用叙述者的语气进行叙事。电影《红高粱》就是如此。电影一开始放映,还是全黑的画面时,就传来了叙述者的声音:“我给你说说我爷爷我奶奶的这段事,这段事在我老家至今还有人提起。”在这里,“我”是故事的叙述者,由于他没有在影片中现身,他成了客观叙述者,但他又是故事中人物的后代,从而他又成了被叙述的对象。这部电影具有强烈的风格化的特点。整部影片是由以下几个情景场面构成的:

第一个场面——伴随着画外音的解说:“我奶奶那时年轻漂亮,灵气逼人。出嫁那天,一身红装……”开场镜头就是红色的高原,红色的土地,红色的太阳,红色的花轿,被光着膀子的轿夫抬着穿过山路,奶奶穿着一身红装。接下来的场面都是用电影画面进行叙事的,如“颠轿”时,轿夫们要新娘唱曲儿,奶奶一声不吭,于是轿夫们一面唱着,一面颠轿,兴奋不已。坐在轿里的奶奶面色惨白,一把剪子掉下来,表示了她对这门亲事非常不满,准备自尽时用的,接着奶奶大哭起来,轿夫们才停止了“颠轿”。奶奶要嫁到十八里坡,途中要通过一个叫“青杀口”的地方,这里有百十亩野生红高粱。传说这里“闹鬼”,轿夫们走过这里时左顾右盼神色紧张。接着从高粱地里窜出来个蒙面汉自称是土匪神枪三炮,他抢了轿夫们交上来的钱,又想把奶奶带走,这时轿把式大喝一声把他扑倒在地,众人把强盗打死,原来他是假冒的“秃三炮”。轿把式把新娘送到十八里坡的新郎李掌柜处。

第二个场面——按这里的规矩过门三天之后,奶奶的父亲要把女儿领回家。奶奶随着自己的父亲回家,在路上,她被蒙面汉劫走,拼命挣扎的奶奶发现这个蒙面汉就是轿把式,然后他们在高粱地里“野合”。此时,画外音解说:就那一回,轿把式就成了我的爷爷。

第三个场面——李掌柜被人杀了,伙计们怕得麻风病,想散伙,奶奶稳住了大伙儿。爷爷喝醉了,被奶奶叫人丢进酒缸里。这时,秃子三炮来了,绑走了我奶奶。三天后,罗汉大爷凑钱把我奶奶救出来后,我爷爷酒才醒过来。爷爷找到秃子三炮,把刀架在他的脖子上,问他碰过我奶奶没有。秃子三炮说麻风掌柜碰过,他不沾,我爷爷才放心了。

第四个场面——九月九日,罗汉大爷陪我奶奶来看酒,高粱酒终于酿成了,我爷爷一声不吭,向一坛酒里撒了一泡尿,并把我奶奶抱进了屋。后来被撒过尿的酒成为最好的酒,被我奶奶取名为“十八里红”。

第五个场面——九年以后,画外音解说:“那年我爹已九岁了。日本军队来了,他们强迫乡亲们践踏大片高粱,修公路。他们还强迫所有的乡亲们看杀人。他们杀了秃子三炮、屠夫胡二和罗汉大叔”。

第六个场面——晚上,我爷爷、我爹、众伙计站在院里,我奶奶要众人去把日本人的汽车砸了,为罗汉大叔等人报仇,晚上他们在路上设了埋伏。第二天,大伙等到中午,没有见到鬼子,我奶奶去送饭,遇到鬼子的汽车,被鬼子打死了。我爷爷领着众人终于把鬼子消灭了。这部影片从开场,就凸显了其鲜明的风格,也就是导演的个人风格,他的叙事特点是把故事拉远,并在处理全剧时有一种自由的视点聚焦感。由于画外音在影片中出现了12处,把影片中的人物关系、周围环境、时间转换等主要情节转换点都巧妙地交代清楚了,显得新颖而清晰。

通过上述对影片开场戏的归纳,可以清晰地了解到电影的开场戏与话剧的开场戏虽然在介绍时代背景、介绍人物等方面有相同的地方,但是在表现上却有着本质的区别。以《教父》为例,故事的主人公有两个,一个是老教父柯尔良,另一个是他的三儿子迈克尔。随着故事的展开,表现了迈克尔是如何继承父亲的衣钵,成为家族的新教父的。因此,开场戏的长度应该是从影片开始一直到迈克尔杀死了佐罗索和警长这个情节。在此之前的戏都属于“过场戏”,在向观众交代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时代背景、剧中人物的关系之后,情节发展了,由于教父不愿参与毒品生意,而被刺受伤住院,本来不愿参与家族事务的迈克尔在医院里偶然挫败了佐罗索等人要杀他父亲的阴谋,被警长揍了一顿。这促使他下决心杀死佐罗索和警长,形成了整部电影的第一个高潮,深刻揭示了迈克尔的性格。正如罗伯特·麦基说的:“人物的真相只有当一个人在压力之下做出选择时才能得到揭示——压力越大,揭示越深,该选择便越真实地表达了人物的本性。”由此可见,电影的开场戏是与故事紧密相连的。从电影的故事结构来观察,电影可以分为前场戏、中场戏和后场戏三个部分,开场戏也可以称为“前场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