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电视连续剧故事结构解析
3278100000029

第29章 电视连续剧开场戏的美学特性(3)

《雍正王朝》第二层故事结构的时间是从雍正元年至雍正十三年,即从1723年至1736年。剧中多个故事,除了封乌雅氏为圣母皇太后的情节发生在雍正元年和雍正二年增开恩科考试标明了年份之外,其余故事都没有具体标明时间,但是可以清晰体会出都是发生在雍正当皇上的13年之内的事情。时间的概念对于电视剧来说非常重要,卡西尔说:“空间和时间是一切实在与之相关联的构架。我们只有在空间和时间的条件下才能设想任何真实的事物。”电视连续剧的时间概念之所以重要,正如卡西尔所说的是为观众提供想象的基础,这个基础体现在两个方面:时代背景和叙事时序。当观众在观看电视剧时,只有清楚理解了这两方面的内容,才能了解故事的含义,进而产生艺术审美共鸣。

前面已经说到了时间与时代背景的关系,此处不再赘言。关于叙事的时序,“叙事理论将叙事时间的方向安排成顺叙、倒叙和插叙三大类,每类当中各有分支。”多层故事结构的叙事往往采取顺叙的方式进行叙事,前面提到的电视文本,《闯关东》、《雍正王朝》、《汉武大帝》、《大敦煌》、《血色湘西》等,都是采取顺叙方式进行叙事。“传统的中国叙事文体中,故事的表述和人物的命运的体现经常要经历一个相当漫长的时间。只有经过漫长的时间考验,才能反映出主人公坚忍不拔等可贵品质精神,升华出故事的悲剧美和崇高美。同样地,这种强调时间跨度的作品在中国电视剧中也相当多见。绝大多数表现大跨度历史时空、大幅度社会生活、人物命运的电视剧通常以顺叙式开放型为主要的叙事时空,即依照事件本身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进程,依次进行叙述。”

其次,在按时间进行顺序叙事的大框架下,多层故事结构电视剧的叙事还有两种方式:串联式和交叉式。串联式就是讲述完一个故事再讲下一个故事的结构方式,《雍正王朝》就是比较典型的串联式的文本。在前面的文字里论者曾经分析过该剧的第一层故事结构共涵盖了20集电视剧,从第1集到第20集,以康熙皇帝为主人公,共讲述了12个故事,分别是:1.四阿哥等人到扬州筹款赈灾;2.四阿哥等人在江夏镇被辱;3.四阿哥追查户部欠银;4.八阿哥查办刑部冤案;5.康熙废黜太子;6.康熙让百官推荐新太子;7.康熙复立太子;8.年羹尧火烧江夏镇;9.四阿哥火烧《百官行述》;10.太子谋反;11.四阿哥推荐十四阿哥为大将军王;12.康熙传位四阿哥。平均每两集电视剧讲述一个故事。

论者在这里使用电视“故事”的概念,没有用电视“情节”的概念,主要是便于分析电视剧的故事结构,但是这两个词的含义是非常接近的,也是密不可分的,“如果从情节与故事的关系出发给情节下一个定义的话,可以这样表述:情节是对真实的历史故事或虚构的想象故事进行特定艺术加工(尤其是时序与因果安排)后所形成的艺术故事,包括构成事件本身(内容)及事件间的连接技巧(形式)两方面内容,是叙事性艺术作品的主要构成部分。”故事和情节两个词之所以能够结合成为“故事情节”这个常用的术语,就是因为这两个词的内容具有很大的相同性,故事的核心是事件,事件的关键是造成人的命运和人与人关系的改变。但是,这两个词之间却有差异,这个差异的表现就在于内涵的丰富与简洁。讲“故事”一般只表述“事件”的前因后果,讲“情节”不仅要表述事件,还要表述事件对人物及人物关系造成的影响。之所以要专门说明这两个词汇之间的异同,主要是为了说明在分析多层故事结构电视剧的叙事时运用“故事”的概念,着重在于分析“故事”或者说是“事件”是如何进行结构的。比如,《闯关东》里面,从朱开山一家人闯关东的角度来说,他们之间关系密不可分,但是从每一个事件来看,他们之间有时却又都处在分离之中。由于每一个单独的故事或者事件都是人物的行动所造成的,因此每个故事的当事人之间形成了各自的“情节”关系,这就是出现“主角群体”、“配角群体”现象的缘由。

下面接着分析多层故事结构电视剧的交叉式叙事方式,《闯关东》是这种叙事方式的典型文本。在该剧的第一层故事结构里面,讲述了五个大故事单元的故事,不过讲述的方式不是串联式,而是交叉式,也就是每一集电视剧里都具有五大故事单元的叙事内容。如朱开山到老金沟的故事从第2集一直讲述到第11集;朱传武和朱传杰跟随夏元璋学经商的故事从第2集一直讲述到第8集,其中包含了两个小故事:传武和玉书把传杰憋出了尿床症,传武偷吃人参被夏元璋辞退;鲜儿和朱传文从陆路闯关东的故事,从第1集一直讲到第11集,其中包含了四个小故事:鲜儿卖己救传文,鲜儿参加王家戏班,鲜儿到林场,传武也到了林场。从第2集开始,每一集电视剧都对这些故事进行交叉式叙事,由于故事的主人公是清晰的,所以整个叙事显得条理清楚,毫不杂乱。

再次,多层故事结构电视剧开场戏的特点及其对故事叙事的影响。把多层故事结构电视剧的开场戏与话剧的开场戏进行比较,就可以看出其中的异同。在第二章归纳了话剧开场戏的功能和艺术特点:1.介绍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2.介绍角色;3.对场景和登场人物的说明;4.展现事件的起因;5.戏剧中主要角色的登场及其性格冲突的展示;6.戏剧开场戏的几种常用方法:第一种方法是戏剧一开始就直接切入冲突之中,简称为“冲突式”;第二种方法是设置悬念的方法,简称“悬念式”;第三种方法是将戏剧结果提前告诉观众的倒叙方法,简称“倒叙式”;第四种方法是按照戏剧情节发展进程循序渐进的叙述方式,简称“循序式”;第五种方法是主要角色同时上场,没有贯穿全剧的主要事件而是以刻画人物为目的的方法,简称为“茶馆式”。将这些功能与特点对照分析多层故事结构电视剧的开场戏,可以找到二者的许多共同点:如介绍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介绍角色;展现事件的起因。《闯关东》、《雍正王朝》、《汉武大帝》、《大敦煌》等电视剧里面,多次用字幕的形式标明故事时间。介绍人物,大量通过角色之间的对话进行介绍和说明。

《闯关东》第1集开场就是迎亲的队伍行走在山路上,一些土匪埋伏在途中。画面转到村里文他娘在家里与街坊邻居谈话的场面:

大妹子:“他婶子,他婶子。”

文他娘:“大妹子,你来了。”

大妹子:“传文走了吗?”

文他娘:“刚走。”

大妹子:“哟,这才叫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连新郎官打扮得啥样,俺也没见着。”

文他娘:“他回来你不就能看见了吗。”

大妹子:“他婶子,这是俺们几家凑的,你家老大成亲用得着,你可别嫌弃啊!”

画面转到谭家庄,谭永庆在家里和乡亲们聊天:

老乡:“闺女在家,一年也得不少粮食啊。”

谭永庆:“谁说不是啊,我这都催了好几回了,实话跟你们说,没跟他们要彩礼,就要一石小米。不过分吧。”

画面转到文他娘家。文他娘和大妹子等人聊天:

文他娘:“你这是说的啥话呀,为了给俺们老大凑一石小米,你说,你们哪家不是把自己的缸底刮了个遍啊。一石小米在平常不算啥,可是在灾年,就够好几家活命的,你说这算啥哪。”

画面转到山路上,传武与土匪扭打起来,传文劝架,传杰跑回家去。

画面转到谭永庆家:

谭永庆:“你们可能不知道,俺那贵儿,和那勺子头孙大手家的闺女定亲了。人家也没要什么彩礼,就要那么一石小米。这不,我和鲜儿他娘合计合计,你看,如果有那么一石小米,这不把两家孩子的婚事都给成全了,对不对?所以说,如果没有这一石小米,那从我这儿就过不去啦。”

画面转到文他娘家:

一大嫂:“人家老谭家只要一石小米,就同意把闺女嫁过来,人家图的肯定不是吃穿,人家看中的是传文这孩子,看中的是你和开山大哥的人品。”

文他娘:“你不提他还好,一提他,俺这气就不打一处来,要不是说等他回来,俺传文早就成亲了,你说这都四年了,一点音信也没有,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的。”

这些场景的转换和人物的对白,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介绍了剧中的人物。这就是对话推动剧情的方法,“对白的动作性,一方面表现人物自身的心理和与之俱来的外部形体动作,另一方面则表现在,引发对话的另一方产生相应的言语和动作。对话的双方互动,相互作用,从而推动情节向前发展。”至于电视剧对场景的说明、对人物性格的说明,主要依靠镜头画面的释义功能,关于这一点在以后的章节里会进一步研究。在这里重点强调的是,对于话剧的五种开场戏的方法,在多层故事结构电视剧里面,主要运用了第一种和第四种方法,即直接将开场切入冲突之中的“冲突式”和依照情节发展的进行叙事的“循序式”。《闯关东》开场就是迎亲队伍遇到土匪抢劫,这是冲突开场的方法。至于循序渐进的开场方式在前面已经论述过,不再赘言。其他几种方法在多层故事结构电视剧里没有用到,其原因是这类电视剧篇幅太长,讲述的故事太多,运用倒叙式、悬念式、茶馆式方式开场,容易使观众产生凌乱的感觉,不能让观众很快地了解剧情和记住角色的形象,因此基本不用这些开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