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电视连续剧故事结构解析
3278100000034

第34章 单层故事结构电视连续剧共时性结构的艺术特点(1)

本章的“共时性”一词,来源于加拿大和法国学者戈德罗和诺斯特在《什么是电影叙事学》一书讲述的概念。书中他们阐述说,行动的共时性表现是电影史上电影艺术家特别钟爱的一种修辞方式,正是它使电影艺术特别引人注目。电影通常至少有四种与此相关的表现方法:1.同时的行动在同一场景里同时在场,可以通过一个全景镜头或利用一种景深,展现发生在同一个取景范围内的两个行动;2.同时的行动在同一画面内共同在场,这是通过某种特技手段,将两个不在同一地点发生的行动,人为地结合到一个画面内;3.同时的行动相继展现,同时发生在虚构世界中的各个行动相继得到展现,后一行动只有在前一行动展示完成后才加以展示;4.同时的行动运用交替蒙太奇,这是影片表现的特有修辞方式。

这四种方式都在单层故事结构的电视连续剧里得以大量运用。电视连续剧长度非电影所能够相比,在故事情节的叙事上面自然与电影有着质的区别。对于那些表现一个主人公经历的电视连续剧,如《士兵突击》、《任长霞》、《李小龙传奇》等,“历时性”故事结构是其主要叙事方式。而对那些表现多个主人公的电视连续剧,“共时性”故事结构是其主要叙事方式。共时性电视剧的数量惊人,表现的方法也不断标新立异,通过对众多的电视剧作品进行分析研究,可以归纳出两类“共时性”故事结构电视剧。第一类,以表现历史事件为题材的电视连续剧的共时性故事结构。这类电视连续剧是用艺术的手法再现特定的历史事件,当前主要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电视剧为主,注重与历史真实资料相符合,大事不虚,小事不拘。近几年拍摄了许多精品力作,如《井冈山》、《长征》、《延安颂》、《八路军》、《新四军》、《雄关漫道》、《诺尔曼·白求恩》、《武昌起义》、《恰同学少年》等等。第二类,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艺术虚构出来的人物和故事,如《亮剑》、《激情燃烧的岁月》、《历史的天空》、《人间正道是沧桑》、《潜伏》、《戈壁母亲》、《金婚》等等。这两类共时性的电视连续剧在故事结构和叙事上各有特点。对于第一类的电视连续剧,以22集电视连续剧《浴血坚持》作为样本进行分析。对于第二类电视连续剧,以50集电视连续剧《金婚》和32集电视连续剧《历史的天空》为样本进行分析。

一、时间坐标体系的构建是共时性电视剧的叙事基础

电视连续剧《浴血坚持》于2008年11月下旬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这部电视剧反映了中央苏区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守在苏区的中央分局在项英、陈毅等人的带领下,继续革命浴血奋斗,坚持三年游击战争,最后成为新四军的中坚力量的故事。由于这部电视剧反映和表现的是“三年南方游击战争”这个历史事件,因此必须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但是它毕竟不是专题纪录片,而是一部供观众欣赏的电视剧,需要通过艺术创作,达到用精彩的故事情节和生动的人物形象表现和再现历史事件这个目标。《浴血坚持》做到了这一点。这部电视剧可以称为电视剧《长征》的姊妹篇,三年南方游击战争与红军主力长征是“共时”发生的历史事件。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均注重剧情的逼真性。要使观众对彼时彼地的情景有真实感受,故事的时间标志是非常重要的表现内容。马尔丹说:“电影首先是一种时间艺术,因为,在观看一部影片的全过程中,这一现象是能迅速抓住的。这无疑是因为空间是感觉的对象,而时间却是本能的对象。”电视剧中对于表现时间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有了时间设计,便形成了人物、事件、社会与自然的特定关系及其运动方式和进程,一切镜头图像的选取,拍摄镜位和角度的确定,声音形象的处理,便有了依据。”中央苏区从创立到结束这个历史过程的时间是有历史记录的。红一方面军长征开始于1934年,至1935年10月结束。中央苏区的三年游击战争,开始于1934年10月,直到1937年12月1日结束。《浴血坚持》的故事情节是在这个总体时间框架下发生的。在22集电视剧中标明了如下的时间:

第1集开始就是用激烈拼杀的战争画面叠映字幕:“1934年4月中旬,国民党军队集中50万优势兵力进攻中央苏区的北大门广昌。‘左倾’错误领导不顾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调集红军主力同敌人决战,经过18天的血战,部队遭受重大伤亡,广昌失守。”历史上,广昌是中央苏区的北大门,负责守广昌的是彭德怀指挥的红三军团。在电视剧《长征》的第1集里面,再现了这一段战争场面。《浴血坚持》第1集表现的战争场面,是由陈毅负责坚守中央苏区的南大门——老营盘阵地;在第3集中间部分,表现主力红军离开时的时间采用了画外音的方式解说:“1934年10月21日,中国工农红军离开了他们用四年时间开辟的红色根据地瑞金,开始了突围西征。”在表现了老百姓舍不得红军离开的场面后,画外音接着说:“主力红军转移后,留下了一个主力师和一个独立团共一万六千人,还有三万伤病员。”电视剧前三集的故事情节是对剧情的铺垫和说明。从此刻开始,正式进入到电视剧要加以表现的三年游击战争。

在第4集中间部分,用画外音说明时间:“1935年1月中旬,中央在长征途中召开了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工农红军中的军事领导地位”;在第5集中间,用画外音说明剧情:“1935年2月13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发来详细指示,做出了对游击战争的部署和指导。当晚中共中央分局召开紧急会议,传达讨论”;在第6集,用字幕标明:“3月9日,陈毅与项英、贺昌率中央军区直属队及第70团编四个大队突围,贺昌牺牲,部队大部被打散,突围未成,退回上坪山区。4月,北路敌军对被围困在宁都北部山区的中共江西省委、省苏维埃政府和军区机关发起最后攻击,曾山率余部突出重围,但同中央分局失去联系”;在第20集,在梅岭山头,陈毅从衣兜里拿出报纸,向干部战士通报了西安事变,借用剧中人物的对白说明了时间,即西安事变发生在1936年12月12日;在第22集,用画面叠加如下字幕:“‘七七事件’爆发,陈毅下山与国军初步达成共同抗日的协议。项英回到延安正式恢复了和中央的联系。1937年12月1日,中共中央分局撤销,中共中央南方局成立和新四军正式建立,自此三年游击战争圆满结束。”

《浴血坚持》通过以上对故事时间的标注,与电视镜头画面具有的地域色彩相结合,树立了电视剧的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同时也建构起了电视剧的艺术时空坐标系。这种坐标系是形成于观众审美感受中的一种形而上的体验,可以意会,难以言表,但是这种坐标系却能勾勒出电视剧剧情发展的内在逻辑性,厘清多条戏剧动作线的相互关系,从而为艺术的真实性奠定坚实的基础。把时空坐标系运用于《浴血坚持》,可以将其“切割”为四个时空区划,每个时空区划讲述多个互相之间没有因果关系的故事。

第一时空区划,讲述了红军长征前的故事,从第1集开始到第3集中间部分结束,表现了红军反第五次围剿失败,红军主力离开根据地的过程。第一时空区划讲述了五个故事:1.李德和博古指挥的中革军委指挥部执行“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左倾’机会主义路线,造成了红军的重大损失。故事的开始就是李德私自调动陈毅的特务营,陈毅在电话中质问他时,他指责陈毅不懂对指挥员的礼节。在他们决定撤离中央苏区后,先反对让毛泽东参加红军主力转移,后来又怕他留在苏区会发展壮大起来,才决定带他走。2.蒋介石的南昌行营里,他用德国元帅冯·塞克特作顾问,采纳了他的构筑碉堡、步步为营推进、包围消灭苏区的战略。蒋介石说共产党的军事顾问是个德国人,国民党的军事顾问也是德国人,不过国民党的顾问是个元帅,共产党的顾问是个士官,士官斗不过元帅,共产党必输无疑。他对博古撤销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权非常满意,认为他们干了自己想干没有干成的事。要说明的是,第1和第2个故事本身没有激烈的戏剧冲突,但是两个故事结合起来,作为表现战争双方最高军事指挥部所采取的策略,就是激烈的戏剧性冲突。3.陈毅负责南线防守的指挥,在后备队用完之后,他亲自到老营盘前线指挥所找龚楚民,给他写下了可以撤离老营盘的手令。他听说李德把少共队员这些娃娃作为新兵补充到阵地时,坚决反对。但是,这些娃娃们自己来到前线参加战斗,全部牺牲。陈毅离开指挥所后,指挥所被炸了。在回程时陈毅被飞机炸伤,被路过的少共书记陈丕显发现,正好遇见上山采药的医生邱菊,她要陈丕显找人把陈毅送到医院,陈丕显见到中央保卫局押送的犯人路过,借了其中的犯人郑进财,然后一起用担架把陈毅送到医院。4.龚楚民把部队撤出老营盘阵地,在中革军委里面他被李德训斥了一顿,要把他交往军事法庭,龚楚民拿出陈毅写的手令。博古撤销了龚楚民的全部职务,让他回家反省错误。5.陈丕显、邱菊、叶飞、黄知真在分手时照相留念,陈丕显与邱菊相互之间有了感情。

第二时空区划,从第3集中间部分开始到第5集中部结束,讲述了中央分局在等待中央的突围命令,分局领导人项英继续执行“御敌于国门之外”的错误政策,直到接到中央关于游击区的部署与指导的电报之后才转变策略的故事。在这个时空划区,分别讲述了若干个“共时性”故事,重点讲述了红军主力长征之后,留守苏区的红军在半年的时间内(1934年10月至1935年3月)依然采取“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战略,直到遵义会议之后中共中央书记处发来详细指示,要求改变策略和方式,从苏维埃区的方式变成游击区的方式坚持斗争,于1935年3月分为九路同时突围。电视剧再现这些“共时性”的故事时,采取了字幕和表演的方法,如在第5集用画面叠映字幕的形式:“第一路由少共中央分局书记李才莲同志率独立七团由会昌穿过敌人封锁线;第二路福州军区派部分武装护送何叔衡、瞿秋白、邓子恢前往永定张鼎丞处,途中不幸在长汀水口遭国民党军福建保安14团的袭击。”用蒋介石在教堂做礼拜时的情景,通过副官的报告,使观众知道“瞿秋白在长汀水口被俘”这个消息。用字幕叠映画面的方式说明:“刘国辉的主力团中了埋伏,五千人损失惨重。”

用陈毅为第七路突围队伍送行的戏剧场景方式,讲述赣南省委书记阮啸仙、省军区司令员蔡会文、政治部主任刘伯坚和少共书记陈丕显同志带领独立七团,计划突围后在赣南山区坚持游击战争的场面,但是在突围中阮啸仙被俘、刘伯坚牺牲。用戏剧表演形式,讲述龚楚民如何不顾大局,率领71团有意按兵不动,等到其他几路开始突围,国民党把守山口的部队调走后,才开始突围,并突出包围圈。又运用画面叠映字幕的方式说明:“3月9日,陈毅与项英、贺昌率中央苏区直属队及第70团编四个大队突围,贺昌牺牲,部队大部被打散,突围未成,退回上坪山区。4月,北路敌军对被围困在宁都北部山区的中共江西省委、省苏维埃政府和军区机关发起最后攻击,曾山率余部突出重围,但同中央分局失去了联系。”最后表现了陈毅和项英按照郑进财的意见,化装成轿夫巧渡桃江,突出重围到达了油山游击区。至此,分散突围的故事讲述完毕。

第三时空区划,讲述了红军分九路突围以后,继续坚持游击战争的故事,从第5集中间开始直到第20集结束。由于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的红军游击队有多支部队,电视剧用很大的篇幅讲述了这些游击队艰苦奋战的故事。在第6集表现了闽东游击区的叶飞到镇上联络时被国民党保安发现,并被敌人击中头部,敌人以为他已经死了,就回去邀功。叶飞苏醒过来以后,爬出房门,被当地老乡救走。等到敌人回来取他的“脑袋”时,不见了叶飞的踪影。老乡们用抬花轿的形式,把他化装成新娘,过了国民党重兵把守的封锁线,回到了他领导的闽东独立师。在第8集讲述了油山游击区的李天彪率领部队化装袭击了粤军的钨砂矿的保安队,取得了胜利。在第12集讲述了闽西游击区张鼎丞,袭击了国民党军队第13陆军医院。第13集讲述了粟裕领导的抗日先遣队从浙东来到闽东与叶飞领导的独立师会合,他们制服了当地的红带大刀会,教育了参加大刀会的普通农民。在第15集讲述了湘赣临时省委在谭余保领导下坚持在湘南游击区,被敌人偷袭部队打散,他掉在老乡的红薯地坑里,被当地农民救出。这些故事都是不同的游击区在三年中间相继发生的故事,形成了“共时性”故事结构电视剧的显著特点,这些故事相互之间都是独立的,每个故事都结构完整,冲突激烈,节奏快速,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