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迷与迷群:媒介使用中的身份认同建构
3278500000030

第30章 迷群“多重边界”的群体认同建构(6)

然而,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对“迷”的歪曲,或者说这只是可能发生的一部分,这种以偏概全的认识是一种传统意义上对“迷”概念理解的误区。对于这一点一些学者已经开始关注到了。“迷文化”研究学者Matt Hills在其论著《迷文化》的开篇便展开了对“迷”概念的探讨:“在特定的社会建制脉络中,例如学术界,常会贬低一位‘迷’所应具有的地位,并视其行为举止为‘不适当’的学习,缺乏批判鉴别力,而一味迎合媒体……就某些观点而言,声称一位‘迷’所持有的认同,就像是一种‘不合适’的认同,一种奠基于看起来一点都不重要、‘繁琐无聊事物’之上的认同。即使在认为宣称其认同乃相当妥当的文化特定脉络中,例如文化本身、迷们的聚会或影迷的网络群组之中,仍然潜藏着一种具有文化防御的感受,想要为其情感依附有所辩护和辩解”。

所言,否认自己是“美剧迷”的美剧爱好者们只是出于对“不正常的迷”的文化防御,不希望自己被烙上如此不堪的印迹而降低了自己的品味与地位,然而他们对于这个群体实质内容的认同和参与建构群体认同的实践活动与那些承认自己是“美剧迷”的成员没有差别。Matt Hills在自己的论著中通过系统分析和论述为定义“迷”做出了现实意义的贡献:“专注且投入地着迷于特定的明星、名流、电影、电视节目、流行乐团;对于着迷的对象,可以说出一大串就算是细枝末节的资讯,也都能头头是道,而对于自己喜爱的对白、歌词、片段更是琅琅上口、引用无碍”。

这是一个比较中性的定义,摒弃了对于“迷”的主观性评价,只是就他们单纯从事的活动而言,而中国美剧网上迷群中的成员无论是否承认自己是“美剧迷”,大部分都是如此,对自己喜爱的剧集讨论起来如数家珍。况且,经过本研究对迷群实践活动的考察分析,“美剧迷群”已经摆脱了“失去理智”、“缺乏辨别力”的形容词,相反他们理性地选择和消费,虽然喜爱但不盲目,从他们批判式的解读方式和生产性的产品创造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全新的“迷”的概念。

分析到这里,我们走出了最初关于“美剧”群边界划分和“迷”群边界划分分叉的困惑,因为无论是认同“美剧”和“迷”两者的,还是只认同“美剧”不认同“迷”的,其中的差别仅仅是对于“迷”概念理解的误区,却没有影响到他们在这个群体中所有建构群体认同的实践活动。至此,两条貌似分叉的边界又重新归为一条,“美剧迷群”在美剧迷们积极主动的标识分类和上文有关“迷”概念的论述中逐渐凸显出来。

3.“美剧迷群”的群际比较与积极区分

在确立了“美剧迷群”清晰的边界之后,本研究将顺理成章地展开对该群内群体成员如何进行群际比较和积极区分的考察与分析,然而进行群际比较和积极区分的前提是要找到与内群体相对应的外群体,在摆脱了“迷”群的困惑之后,“美剧”群的外群体就不难发现了,相对而言自然是与美国电视剧不同的其他国家的电视剧,包括我国国产电视剧。笔者在考察分析过程中发现,“美剧迷群”在群际比较与积极区分过程中比较和区分的并不仅仅是“韩剧迷群”、“日剧迷群”或“国产剧迷群”这些“迷群”,他们主要还是通过比较和区分“美剧”和其他剧种之间的差异以达到对内群体的认同。另外,“美剧迷群”对内群体认同的建构基本上是通过在论坛中发帖讨论以达到获得其他成员认同的方式来进行的,但笔者在“伊甸园美剧论坛”版规中发现一条相关规定:“禁止开欧美剧和日剧,韩剧,大陆剧,香港剧和台湾剧的比较帖,一经发现,锁帖。”非常有趣,在询问了论坛有关负责人后得知这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纷争,保持网络社区和谐的做法。笔者认为论坛之所以要制定规则禁止比较,固然有其管理的职责所在,但还有一点也显而易见,那就是这种比较的情况确实存在而且涉及会员不在少数,论坛担心这种比较一旦展开后无法控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伊甸园”整体形象,显得“伊甸园美剧论坛”没有宽容度和包容性。但尽管有此规定,论坛讨论帖中还是能见到比较的内容,这突显了内群体成员群际比较和积极区分的强烈欲望。另外,笔者进行访谈的一些美剧迷们从谈话中也表露出他们作为“美剧迷群”内群体成员与外群体之间进行群际比较和积极区分的本质需求。

论坛讨论帖中的群际比较和积极区分基本是围绕对于美剧优于其他电视剧的讨论和评价展开的,而其他电视剧也主要集中于目前中国观众比较爱看的“国产剧”和“韩剧”上,这两个“电视剧迷群”是“美剧迷群”认定的外群体,是具有可比性的同质外群体。《话说美剧韩剧》:美剧发展了那么长时间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模式,要么节奏紧凑,要么情节悬疑,要么故事温馨感人,要么搞笑,总之各种风格的显示出美剧自己独特的美丽。曾经有一段时间非常迷恋韩剧……韩剧一部接一部,终于有一天我受不了了,‘金盆洗手’再也不看韩剧了,原因就不说了……有个美籍华人来做客的时候说她看韩剧两个人总是因为误会不能在一起,郁闷死了。总之美剧还是我的最爱。

跟帖:

(1)现在最不要看棒子的东西;

(2)抵制棒子剧;(棒子剧即为韩剧,是网络上的别称。)

(3)韩剧好俗哇;

(4)无视棒子剧;

(5)哈得到同志们的认同了啊;(原发帖者)

(6)拜托,别把两者放一起说,唯一有资格和美剧稍微做点比较的就是英剧了;

(7)感觉大部分韩剧都烂俗了,产量太高,质量偏低;大部分日剧的思想都太偏激了,动不动就一大堆表心态的废话。

通过压低对外群体“韩剧”的评价来抬高内群体地位和档次的方法在论坛讨论帖中是最普遍的,其中有对内群体无比赞扬并且表达自己喜爱之情的,如“美剧独特的美丽”、“美剧还是我的最爱”等;也有对外群体的评价带有很浓贬义并且表达自己不屑之感的,如“抵制”、“好俗”、“无视”、“唯一有资格”、“烂俗”等。言下之意,“韩剧”的特征就是低俗、没有内涵和意义,有的甚至都无法和美剧相提并论。在“美剧迷群”的内群体成员看来,只有他们喜爱的美剧才是上档次的,从而可以凸显出喜爱美剧的迷们的品味之高。《深感国产电视剧的幼稚》:看了这么多年的24,感觉小强像自己的朋友,一部基本可以算作娱乐片的警匪片,也在孜孜不倦地探讨着人性的复杂和道德选择的艰难。可是反观国内的电视剧,说到底还脱不了童话的故事架构。

跟帖:

(1)国产电视剧哪天要是能达到24的高度,估计我们这些美剧迷也早已作古叻;

(2)怎么能不悲观?同样是山寨剧CSI的国产山寨剧《案发现场》至少还能看看啊,24的山寨剧《非常24小时》就实在是惨不忍睹了,看着24被糟践成这样心痛啊;

(3)反正这些年也基本不看电视,更别说国产电视剧了,偶然看到一两个镜头,听到一两句国产对白都火大啊;

(4)港剧现在经常看到的就是几个人聚在一起提高声音互相指责吵架什么的,感觉无聊得很,而台湾的电视剧里面所谓的偶像演技不仅糟糕而且做作,比大陆脑残的电视剧也就是好了一点而已,美剧总体来说水平是比较高的……

通过国家主流媒体传播的“国产剧”在很多美剧迷看来显得异常幼稚,他们觉得在没有美剧比较之前还可以勉强接受,但一经比较就似乎惨不忍睹了,因此在他们进行比较的字里行间无不显露出对“国产剧”(有时包括香港和台湾的电视剧,因为都被大家视为中国的)的讥讽和恨铁不成钢之意,如“惨不忍睹”、“糟践”、“火大”、“糟糕”、“脑残”等,一些美剧被模仿拍成国产电视剧,在美剧迷看来就像是自己心爱的东西被别人糟践一样,这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内群体成员对内群体的认同和喜爱。

除了通过与其他电视剧进行比较和积极区分外,“美剧迷群”还在积极建构着对于作为喜爱美剧人群的认同,他们的潜意识中都存在着一份“荣耀”,一份作为“美剧迷”的“骄傲和自豪”,并且这份“荣耀”渗透进了他们对其他“电视剧迷”的评价过程中。在这一点上,“伊甸园美剧论坛”中的一条帖子引起了笔者的关注:美剧确实很好。但是我现在想明白了,如果把美剧找个电视台去播放,还真不一定收视率能盖得过国产剧。对于广大农村的兄弟们,24小时比得过《乡村爱情》吗?对广大无聊的家庭主妇,“绝望主妇”比得过大家看不起的韩剧吗?对于40岁以上的老同志,《越狱》比得上《金婚》吗?对于广大16岁以下的小朋友,《lost》比得上《还珠格格》吗?喜欢看美剧的,怕都是城市里的,18岁以上,40岁以下,“中产阶级”,而且对欧美元素很容易接受的吧!

正如此帖的一条跟帖所言“我怎么感觉LZ(指发帖之人)在炫耀一种城市优越感或者美剧优越感似的”,“hfxx4375”对于各类电视剧分别都有哪些观众喜爱的分析从表面上看是对“美剧爱好者”目前还只是小众的一种叹惜,但仔细阅读并分析其内容和措词就不难发现,该会员把自己这个“美剧迷”划分在了“城市里”、“年轻的”、具有较高收入和学历的“中产阶级”以及现代化程度高并且与世界接轨程度较高的“对欧美元素很容易接受的”思想开放的群体中,而不喜欢看美剧,喜爱那些传统意义上的“国产剧”的受众则被归为“农村的”、“无聊的家庭主妇”、“老年人”、“小朋友”等范畴。作为“美剧迷”的优越感在这条帖子中无处不在,而这份“美剧迷”的“荣耀”也正是该内群体成员对群体认同的一种建构方式,虽然并不是所有成员都赞同这种略带“歧视”的说辞,但对于其所表达的意思大部分跟帖都是表示赞同的,如:

(1)(对)国产基本绝望了;

(2)对于我爸妈那一辈的说得挺对的,反正我基本上都不看国产片;

(3)n久没看过国产电视剧了,看过《Friends》之后再看《武林外传》,觉得真没劲,如果再想到创意啦、版权啦之类的事,还会有点胃难受。由于篇幅关系,笔者不能将所有跟帖复制于此,但大部分跟帖的美剧迷们在看完“hfxx4375”对一些国产电视剧受众的分析之后,也自然将自己归为拥有“荣耀”的美剧迷群中,纷纷加入了对国产剧等其他剧“口诛笔伐”的大军中。另外,很多美剧迷把作为“美剧迷群”一分子的“荣耀”建立在语言优势之上:大家会去推广美剧吗?向那些喜欢韩剧的还有一些大叔大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