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主持人采编播训练教程
3278900000016

第16章 反差 伏线练习(2)

从1897年开始,马勒在维也纳宫廷歌剧院任总监工作长达10年,这一时期也是其音乐生涯的高峰。马勒42岁时才结婚,生下的两个女儿都先后不幸夭折,美丽的妻子艾玛又风流韵事不断,这些使得马勒的精神大受打击。尽管如此,他的音乐创作仍在继续。1905年创作的《第六交响曲》是马勒最富个性化的作品,曲中使用了大量的敲击乐器,三次敲击象征了对英雄连续三次命运的打击,最后一次就像树根被连根拔起。他对敲击乐的运用成为音乐史上的先驱。

宫廷歌剧院的10年任职,使得马勒深受其他人的嫉妒、陷害,积劳成疾,身患病痛,不得不辞去职务。此后,他先后到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和爱乐交响乐团做指挥。1909年创作的《大地之歌》极富特色,他用翻译的唐代李白、王维等诗人的诗句谱曲,这在西方音乐史上是绝无仅有的。1910年,他创作了《第九交响曲》。《第十交响曲》还未完成,1911年5月马勒由于病情恶化离开人世。按其遗嘱,他被葬在女儿们的墓旁。

走进马勒的音乐,我们始终能发现那奥地利民歌般的朴素、单纯、通俗的旋律以及那模糊而不稳定、尖锐而不协调,以至近于哭喊的曲调。这一切都是马勒心灵的需要和反映,尽管他的音乐风格是对德国交响乐传统的延续,但他对情感表现的激烈夸张的追求、对内心体验的隐喻象征的表述、对音响色彩浓度的强调,都成为后来兴盛于德奥的表现主义音乐的先兆。

马勒的代表作有《第一交响曲》、《第六交响曲》、《大地之歌》等。

(2)代表作《大地之歌》

《大地之歌》创作于1908年。这部作品是继《第八交响曲》之后的又一部交响曲,本应是他的“第九交响曲”。然而,由于贝多芬、舒伯特等人都是在写完自己的第九交响曲后去世的,马勒认为按顺序排列“第九交响曲”不祥,所以最后定名“大地之歌”。这部交响曲是作者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用翻译的中国唐诗的诗词谱曲写作完成,共分六个乐章:

第一乐章:“愁世酒歌”原诗是李白的《悲歌行》,暗淡中又蕴涵着无限的憧憬和美感。

第二乐章:“秋日孤人”相传原诗的作者是钱起。

第三乐章:“青齐”被认为是李白的原诗。音乐表现了马勒对美的追求和向往,以及借酒消愁、设法逃避尘世的一种厌世思想。

第四乐章:“美女”原诗是李白的《采莲曲》。中国的木管旋律与歌曲互相配合,乐章末尾则留下了神秘的大提琴与竖琴的泛音。

第五乐章:“陶醉于春天的人”原诗是李白的《春日醉起言志》,德译文与原诗很接近,是全部六个乐章中最忠实于原诗的部分,这个乐章以音乐华美而著称。

第六乐章:“告别”原诗是孟浩然的《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与王维的《送别》。这是全部六个乐章中最长,而且最优美的,也可以说是马勒对现世的告别。这是一首悲观主义者对现世的厌倦,对彼岸的憧憬和赞美大地的最后的颂歌。

2.理查·施特劳斯

(1)生平介绍

施特劳斯(1864-1949)出生于慕尼黑,父亲是慕尼黑宫廷乐团的圆号演奏手,母亲是个啤酒商的女儿。施特劳斯从小就受到音乐教育和熏陶,4岁时开始学习钢琴,6岁尝试着作曲。他的学习之路一帆风顺,1874年开始在中学学习,1882年开始在慕尼黑大学学习哲学、美学、艺术等课程,还曾在慕尼黑宫廷乐团学习作曲。16岁时写出了第一部交响曲,1885年开始了指挥家的生活。后来,他陆续在慕尼黑、魏玛、柏林等地的乐团做指挥和总监。

施特劳斯生活在世纪之交,他的创作与马勒的冲动、激情和掩饰不住的悲观全然不同,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交响乐的乐观主义”。然而无论他的音乐多么富有生命力、多么美丽壮观,生活于19世纪末期的他,已经失去了足够的信仰作为根基,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内涵显得浅薄、苍白。从他的音乐中,体会到更多的是音乐的形式和技巧、对音响美的崇尚和追求,缺乏振奋人心的力量。这也是同时代许多音乐家共有的一个特征。

施特劳斯的音乐富于描绘性,听众可以跟随他总谱上的标题去想象瞬息变化的情景、千姿百态的人物,体会俏皮幽默、柔情狂热等种种性情。他的音乐结构自由,管弦乐思维的多线条性和乐队技法的灵活娴熟以及复杂多变,常令人迷醉、惊叹。他被称为19世纪的“技巧大师”。

施特劳斯的代表作有:《家庭交响曲》、《唐·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等。

(2)代表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创作于1896年,根据尼采的同名作品创作而成,这部作品是施特劳斯最为著名的一部交响诗。“查拉图斯特拉”就是琐罗亚斯德,他是古代波斯宗教改革者、琐罗亚斯德教的创始人。

理查·施特劳斯曾这样解释这部作品:“我的意图并非是写哲学性音乐,也不打算用音乐来描绘尼采的伟大著作,我的想法是以音乐为手段来表达人类的发展这一思想,从人类的起源,通过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宗教的和科学的,直到尼采关于超人的想法。”

在这部作品的首演节目单中,施特劳斯自己撰写的说明是:“第一乐章:日出,人类感觉到上帝的威力,但人类仍然在渴望;第二乐章:他陷入激情,心神不宁;第三乐章:他转向科学,试图用一首赋格来解答人生的问题,然而徒劳无益。接着响起了悦耳的舞曲曲调,他变成了个别的人,他的灵魂直上云霄,而世界在他之下深深下沉。”

这部作品在引子《日出》之后,包括连续不断的八段,各用一个尼采原著中的章节标题:①来世之人 ②渴望 ③欢乐与激情 ④挽歌 ⑤学术 ⑥康复 ⑦舞曲 ⑧梦游者之歌。

3.贾科莫·普契尼

(1)生平介绍

普契尼(1858-1924)出生于一个音乐世家,祖辈都在教堂做乐师。5岁时跟随父亲学习管风琴,6岁时,父亲不幸去世,他又跟随舅舅学习唱歌。10岁,开始在当地的教堂做管风琴师。1872年,开始在音乐专科学校学习作曲,并创作了许多宗教作品。

虽然不能用“真实主义”来概括普契尼作品的特征,但他的美学趣味显然受到真实主义思潮的深刻影响。他从不避讳题材和对象的渺小,相反,由于他贫寒的出身,使得他特别同情小人物的处境,偏好塑造性格软弱、地位卑微的“小人物”。他曾说:“我热爱小人物。我只能,也只想写小人物,如果他是真实的、热情的、富于人性的,并且是能通向心灵深处的。”他希望由此来打动人们,引人入胜。

在当时音响巨大、色彩浓重的交响乐队统治的音乐世界中,普契尼的音乐以其情真意切的动人风格取胜。他的音乐与和声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同时,意大利歌剧只重人声不重器乐的状态到普契尼基本改变了。

普契尼的代表作有:《蝴蝶夫人》、《图兰朵》等。

(2)代表作《蝴蝶夫人》

两幕歌剧《蝴蝶夫人》创作于1904年,根据美国作家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剧本的改编由美国剧作家贝拉斯科完成。1904年2月17日,《蝴蝶夫人》在米兰首演。

这部歌剧表现的是日本妇女悲惨的命运:一位叫巧巧桑的日本姑娘,背弃了宗教信仰,只为了嫁给心爱的美国海军上尉平克尔顿。然而,婚后不久,平克尔顿就返回了美国,三年杳无音讯。尽管如此,巧巧桑仍深信自己的丈夫会回来。返回美国后,平克尔顿另娶了新妻。当他带着自己的美国妻子回到日本时,悲剧上演了。巧巧桑悲痛欲绝,交出了与平克尔顿的孩子,随后,她刎颈自尽……这部悲情性的歌剧深刻揭露了资产阶级世界观的自私自利,塑造了一个纯真美丽、敢爱敢恨而又让人怜悯的姑娘的形象。这部作品是普契尼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歌剧舞台上久演不衰的名作。

4.让·西贝柳斯

(1)生平介绍

西贝柳斯(1865-1957)出生于芬兰的一个医生家庭,父亲是一名军医,母亲是望族之后。他9岁开始学习钢琴,15岁学习小提琴,希望自己将来成为一名小提琴家。当他提出自己的想法时,立即遭到家人的反对。1885年中学毕业后,他遵从家人的意愿进入赫尔辛基大学学习法律。然而,对音乐的热爱无法停止,他便悄悄申请到音乐学院学习。

后来,舅舅来看他,发现他的法律书籍全都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尘,于是就和家人商量让他随意愿自由选择。西贝柳斯欣喜若狂地转往音乐学院就读,凭借自己出色的表现,在1889年获得奖学金前去柏林深造。一年后,又转赴维也纳学习音乐,圆了他的音乐家梦想。

1891年回国后,西贝柳斯到赫尔辛基音乐学院任教,同时进行创作。西贝柳斯不会打理自己的生活,竟以难以想象的低价出售自己优秀的作品。另外,他常常事先答应某人或某组织首演自己的作品,后来又改变主意。这些问题也许与他窘迫的家庭生活有关。1897年,他获得了政府颁发的皇家议会年金,生活有了保障。后来,他还到美国、英国作演讲。

1904年后,西贝柳斯定居于赫尔辛基近郊,从事了50多年的创作。从1926年开始,他不再写曲。然而芬兰人民还是很崇敬他,70岁时,芬兰政府将他的生日定为法定假日。并且在他75岁、80岁、85岁以及90岁生日时,芬兰政府都分别举办了盛大的祝寿活动和音乐会,向他表达敬意。

西贝柳斯在众多的音乐家中算是相当长寿,他活到了92岁。通常世人总在作曲家去世后才对他的作品做出结论,正因为西贝柳斯的长寿,当新音乐观念纷纷出现,过于传统的批评就会附加到他的作品上。他曾说:“当别的作曲家正忙着调制五颜六色的鸡尾酒时,我只供应冷开水。”1957年,隐居的他突然把所有作品都烧毁了。同年9月18日,他说:“我知道,仙鹤就要接我走了,这几天仙鹤总是绕着低飞,有一次还飞到屋顶上鸣叫着在山谷发出回音,宛如进行最后的告别。”两天后,赫尔辛基管弦乐团正演奏西贝柳斯的《第五交响曲》,他细听着广播传来自己创作的美妙旋律,突然脑溢血发作,就在自己的旋律中,与世长辞。

西贝柳斯的代表作有:《芬兰颂》、《第五交响曲》、《小提琴协奏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