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主持人采编播训练教程
3278900000003

第3章 音乐总体形象感受能力训练(2)

1.古代音乐

(1)古希腊音乐

我们主要通过文字记载、瓷器、绘画或浮雕等历史遗迹,来了解古希腊音乐。古希腊音乐是单声部音乐,歌唱时有乐器伴奏,用字母记谱,歌词往往是当时一些重要的诗篇。

古希腊音乐与神的崇拜、神话和各种传说交织在一起。“music”源于“muse”,音译为缪斯。希腊神话中,缪斯是宙斯和记忆女神莫涅辛所生的九个女儿。九位缪斯掌管文学、喜剧、抒情诗、音乐等高尚文化活动,被称为文艺之神。还有希腊神话中的艺术之神阿波罗、名竖琴师奥非欧等等都与音乐有关。由于音乐与神联系,音乐本身也被认为充满了神性。古希腊人认为音乐能驱魔治病,能净化肉体和灵魂,使人崇高向善。

盲诗人荷马汇集小亚细亚民间歌手传唱的神话英雄叙事诗篇并加以整理,写下不朽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希腊的“古典时代”文化发展到了高峰。人们在进行各种祭祀活动时要唱赞颂神的诗歌,并从雅典的酒神颂歌中逐渐发展出古希腊悲剧,它包括戏剧、诗歌、舞蹈。

(2)古罗马音乐

公元前196年希腊被尚武骁勇的罗马人征服,文化中心西移至罗马。古罗马音乐基本沿袭了古希腊的音乐,并趋向于实用化、娱乐化。在古罗马,音乐成为教养与身份的象征。

古罗马时代基督教产生,基督教音乐以其虔诚、肃静的禁欲主义倾向感召着人们。起初,基督教遭到镇压,到了公元392年,古罗马统治者宣布基督教成为国教。随着基督教的合法化与公开化,古代音乐逐渐衰落,基督教教会音乐的地位得以确立,并在中世纪音乐中占据着重要的主导地位。

2.中世纪音乐

(1)格里高利圣咏

公元476年,日耳曼民族吞并西罗马帝国,西方历史进入了中世纪时期。基督教作为统治工具,教会垄断了全部科学文化,各种音乐机构全部隶属于教会,由神职人员管理。

在中世纪,音乐的功能不是享受和娱乐,而是教化人们,引导人们弃恶向善。

公元6世纪末,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590-604年在位)从宗教利益出发,花费十多年时间选出了许多典型的歌调,确立为“教堂歌调”,确立了演唱的规则,在各种教会仪式上演唱,并编成“唱经本”,命令各地教会广泛采用。这种音乐以其名命名,成为“格里高利圣咏”。

格里高利圣咏是单声部的,它吸取了古代东方、古代希腊的音调和当时民间音乐的特点形成。它的歌词用拉丁文写成,内容选自《圣经》,追求静穆、超脱。它不仅流行于当时的欧洲,并在天主教音乐中流传至今。巴赫、柏辽兹等人的作品中都曾引用格里高利圣咏。

(2)世俗音乐

公元9世纪到11世纪,欧洲封建国家逐渐形成。11世纪左右出现了新的社会力量——中世纪的城市,城市成为新的文化中心。因此,反映城市生活的世俗、民间音乐逐渐繁荣起来。

在中世纪的欧洲,以骑马征战为主要职业的人被称为骑士。他们通常的集中地点是大贵族的宫廷里,每逢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宫廷都要举行庆典。11世纪开始,十字军东征的战争更提高了骑士的地位。正是在这种贵族圈子里,形成了特殊的风尚,产生了中世纪游吟诗人的音乐艺术。

游吟诗人歌曲产生于法国南部,流行于各国宫廷,是一种单音歌曲。它的内容多是贵族生活、战争和爱情、时事政治等等。王公贵族、云游四方的骑士们用民间流行的曲调,自己作词、自弹自唱,或由“仆艺”演唱。

另外,流浪艺人与民间歌手创作的作品大多反映群众特别是农民的兴趣和希望,并且出现了反对封建主和教会的歌曲和讽刺剧等等,因而得到了市民阶层的支持。流浪艺人与民间歌手对音乐的传播和乐器的改良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他们常用的伴奏乐器有弓弦乐器维埃尔和拨弦乐器竖琴。

(3)14世纪法国音乐

14世纪初,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均显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基督教势力逐渐衰落,各封建王国王权兴盛。这一时期,产生了但丁、薄伽丘等人追求人文主义的著作,预示了文艺复兴新文化的曙光。音乐上,出现了预示文艺复兴到来的“新艺术”。

“新艺术”盛行于14世纪上半叶的法国,但由于其影响广泛而代表了一个时代,音乐史上常以“新艺术”通称14世纪法国、意大利音乐。新艺术音乐的重要变化之一体现在音乐创作与礼拜活动的分离,音乐创作世俗化。作曲家把宗教复调技巧与世俗音乐相结合,崇尚以母语写作世俗歌调。代表人物是纪尧姆·德·马肖(1300-1377)。他是法国新艺术音乐的最重要人物,同时也以诗人著称。在西方音乐史上,他是第一位作品得到完整保存的音乐家。他的大部分作品是世俗音乐,继承了法国北部游吟诗人的传统。他认为音乐与诗歌只有发自内心才具有感染力,主张音乐应传达自己的情感体验。他将世俗音乐的活力注入宗教体裁的作品,他的经文歌用法国歌谣、骑士歌曲的曲调来代替“圣咏”。

(4)14世纪意大利音乐

14世纪的意大利是一个分裂的封建割据国家。因此,意大利音乐在一些分散的宫廷贵族中发展。它受宗教的影响相对较少,更世俗化。意大利音乐家注重旋律的流畅和歌唱技巧,内容上更多地与城市市民的现实生活有关。其重要的音乐体裁有猎歌和牧歌。

猎歌是典型的意大利母语世俗歌曲。歌曲曲调活泼,具有描绘性,常以狩猎活动为题材。内容上力求描绘出打猎和吆喝的情景效果,或者是集市上的叫卖、喧闹,或者是其他富于动感的场面。

牧歌一名有“用母语写成的诗”和“乡村田园诗”双重含义。表现内容丰富多样,如政治讽刺、道德寓意,更多的是田园诗和爱情诗。

14世纪意大利出现了很多有影响的音乐家。盲人音乐家弗朗切斯科·兰迪尼(1325-1397)最为著名。兰迪尼的音乐创作以甜美抒情见长,不追求复杂技巧,力求独特的个人风格。他使用的终止式,在和声史上称为“兰迪尼终止式”。

二、文艺复兴时期音乐

西方音乐史上,文艺复兴时期一般指从1420年前后到1600年前后。这一时期是欧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部产生和发展的时期。新兴市民阶层对人自身价值和欲望的肯定、对人的命运的思考,产生了人文主义和文艺复兴。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思想猛烈冲击了以教会“神权”为核心的封建文化禁锢。除了出现一大批文学绘画名作外,音乐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文艺复兴思潮的影响下,出现了欧洲世俗专业文化的空前繁荣,形成了新的音乐风格,产生了器乐体裁和歌剧,发展了音乐理论。

1.尼德兰乐派

15世纪的尼德兰是当时欧洲最先进的国家,是世界上第一个进行资产阶级革命(1566-1588)的国家。15世纪前半叶,以杜费、沃克亥姆为代表的一大批音乐家,对发起音乐艺术领域的文艺复兴运动起到了重大作用,这就是“尼德兰乐派”的最初形成。

16世纪是尼德兰乐派的高峰,音乐广泛吸收了德国歌谣和意大利的牧歌。在经文里,笑声、鸟声被引入宗教作品。它的歌谣通俗风趣,还生动地描绘了日常生活场景。有一首《当我的丈夫回家的时候》唱道:“丈夫回家要打我,因为我还年轻,他却已经老了”。著名无伴奏合唱曲《回声》是自然界回声和人的生命力的完美结合,成为世界合唱宝库中的精品。

2.德国

文艺复兴时期的德国音乐与德国的宗教改革运动密切相关。文艺复兴促进了德国16世纪初的宗教改革。宗教改革影响下产生、并直接为改革服务的首先是“新圣咏”,这与马丁·路德(1483-1546)分不开。他主张圣咏不用拉丁文而用德语演唱,选用德国古老的圣歌和民间歌曲作曲调。他最著名的圣歌是《上帝是我们坚固的堡垒》,被恩格斯誉为“十六世纪的马赛曲”。

另外,在当时德国的手工匠中,还出现了自编自唱的名歌手。名歌手在16世纪德国市民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们是当时的各种行会中的诗人和音乐家,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生活。德国的“里德”即世俗歌曲,通常是单声部的。16世纪中叶一些作曲家把佛莱芒复调技术和德国里德相结合,创作出复调形式的里德。

3.法国

16世纪法国最发达的体裁是歌谣曲,法国歌谣曲传遍欧洲。这是一种无伴奏形式的世俗音乐,歌词多是取自人文主义诗歌。它要求具体反映生活,描绘生活,富于市民色彩。它注重具体形象的描绘和抒情,可以看做是最早的标题音乐作品。文艺复兴时期,法国世俗歌曲“尚松”是众多作曲家关注的体裁。

4.意大利

(1)宗教改革的音乐和16世纪牧歌

在文艺复兴时代的末期,天主教极力反对宗教改革。鉴于当时宗教音乐世俗化倾向的日益加深,他们提出了“改革”宗教音乐的方案。

这一时期,出现了一种新旧风格融合的新宗教音乐。它平静、和谐、庄重,既强调虔诚又超脱宗教气氛,运用了无伴奏纯人声合唱和教会调式的音乐。

教会作曲家帕勒斯特里那(约1526-1594)的无伴奏合唱,为宗教音乐创作提供了借鉴。在他的影响下,出现了一批作曲家,形成了盛极一时的罗马乐派。在商业繁荣、思想活跃的威尼斯,出现了威尼斯乐派。宗教音乐主要是玛德利颂。

16世纪的意大利牧歌和14世纪的牧歌,没有直接的联系。它是一种新兴的体裁,内容丰富,形式自由,不受宗教约束。

(2)歌剧

文艺复兴在音乐上最大的成就是歌剧的诞生。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艺术理想是恢复古希腊综合性的完美艺术,真实生动地表现人的形象、生活、情感,直接促使了歌剧体裁的形成。为了真实地表达人的感情,人们有意识地追求一种最富戏剧力量的形式,即综合诗歌、音乐、戏剧特点的艺术形式,歌剧正是适应这种时代所需的新体裁。

早期意大利歌剧最突出的代表性作曲家是克劳迪奥·蒙特威尔第(1567有些资料中显示,蒙特威尔第生于1568年,如〔法〕保·朗多尔米著:《西方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1643)。他充分利用音乐和戏剧手段,主张音乐要有强烈的情感色彩,要挖掘人的情感世界。他克服了早期歌剧旋律的枯燥性,采取了牧歌式的朗诵调。他是第一个使用管弦乐队为歌剧伴奏的作曲家,基本确立了早期乐队的编制。1607年,在芒图阿上演的他的第一部歌剧《奥菲欧》,是歌剧史上第一部真正的歌剧。

(3)清唱剧和康塔塔

当歌剧诞生于意大利之时,一种宗教内容的大型声乐体裁——清唱剧也在意大利萌发。它有一个叙述故事的人,强调合唱。大部分清唱剧是宗教内容的。

康塔塔诞生于意大利,既可以采用宗教题材,也可以采用世俗题材,既可以是抒情的,也可以是叙事的。

(4)器乐的发展

这一时期,在声乐艺术繁荣的背景下,器乐开始脱离对声乐艺术的依附,成为独立的体裁形式。

除管风琴外,当时最流行的乐器是诗琴(又名鲁特琴,lute),竖琴也是和诗琴一起使用的乐器。小钢琴在16世纪末得到了发展。管乐器已有小号、长号、短号、笛、低音管等一些木管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