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民生与社会调查:“子牛杯”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作品选
3279100000038

第38章 扬州市杭集镇产业集群调查(2)

四、杭集产业集群成因分析

笔者从当地人的描述中大致了解了杭集镇发展牙刷产业、形成产业集群的历史:

杭集镇生产牙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道光年间,当地一个叫刘万兴的人生产出扬州第一把牛骨牙刷。1963年杭集镇成立了邗江牙刷二厂,当时制造牙刷的材料还是牛骨和猪鬃毛,直到上世纪80年代,牙刷二厂倒闭。

80年代,当地成立了邗江研磨工具二厂,该厂生产的油石因恰逢西南边境发生战事而热销,于是杭集农民自发形成了一支销售队伍,分布在全国各地,专门跑供销社以及军工厂推销产品。其中一部分人在跑销售、住旅馆的时候,发现旅馆里使用的一次性牙刷、肥皂、拖鞋等需求量大且利润高,回到杭集后便思考发掘这一当时国内尚不成熟的市场——旅游用品市场。

当时的社会背景是,中央出台文件允许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杭集镇党委、政府则提出“集体与个体双轨并行”的发展思路,有人想到杭集素有生产牙刷的传统以及制造工艺,于是从80年代末开始,陆续出现手工作坊加工生产牙刷,并最终形成牙刷产业集群。

对上述历史进程,可以发现杭集形成产业集群得益于以下三方面的原因:一是从杭集走出去的推销研磨工具的销售人员,走南闯北以至于全国,敏锐地发现了旅游用品市场;二是从清朝刘万兴生产出扬州第一把牙刷到1963年成立邗江牙刷二厂,牙刷产业一直为杭集传统产业;三是改革开放,国家允许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杭集人很好地把握住了这一良机。

保罗·克鲁格曼(2002)在《地理和贸易》中写道:“一次偶然事件导致在某个地区建立了一个行业,在此之后,累积过程便开始发挥作用……”;新古典经济学代表人物阿尔弗雷德·马歇尔也认为:由于历史与偶然因素,某公司在某地干起,在这个地方便产生了对劳动力有巨大吸引力的就业机会、发展机会和较高劳动力要素报酬,而经过训练的有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工人大量集中又是其他雇主所寻找的,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在此地的结合成为早期企业“扎堆”的源泉,而随后由于路径依赖和累积因果效应,劳动市场共享造成了企业集聚活动,劳动市场共享使企业节约了劳动力要素成本,搜寻成本和培训时间及搜寻时间。

杭集的例子恰好印证了上述理论:生产牙刷的历史传统以及发现旅游用品市场,正是这“历史与偶然因素”导致了牙刷产业集群的出现,但这其中也有某些必然因素,比如计划经济时代,当时还在生产研磨工具的杭集人便有了全国范围跑销售的意识,跑销售的过程中眼界无疑被打开,对全国市场也有了更深的了解,因此才能发现新市场。

“销售是跑出来的,市场也是跑出来的”这一观点在杭集根深蒂固,转型生产牙刷后,当地形成了一支更大规模遍布全国的牙刷销售大军。据当地人介绍,1995年这支销售大军的规模达到顶峰,接近万人,“那时候几乎全国每个县城都有杭集的牙刷销售人。”就是现在,杭集也仍有专门从事牙刷推销的专职经纪人4000多人。重视销售成了当地牙刷产业的一大特色。

[案例九]I曾经是邗江研磨工具二厂的销售员,计划经济时代便有外出跑销售的经验,后来一段时间做过牙刷销售员,现在则是一家中等规模牙刷企业的老板。

“最开始的时候,我们背着一大袋子牙刷就上路了,到一个地方,就挨超市、旅馆问要不要牙刷,市场是这么打拼出来的。”

如今做起老板的I办公室里就有一台电脑,还连上了宽带,“现在省事多了,很多销售的事情通过电话、互联网就能解决。”

杭集很多销售人员都有类似I的经历,最初跑销售的条件非常艰苦,没有坚强的毅力是不可能成功的。此外,敢于冒险、敢于创业、敢于吃苦,人人都想成为老板的企业家精神也在产业集群最初形成的阶段起到了关键作用。

[案例十]J的丈夫1991年用家里积蓄买了一台注塑机,为五爱集团加工牙刷柄,每天工作十二小时,生产一支牙刷柄利润只有1-2厘钱,一年收入1-2万。

如今,J的丈夫做起了老板,J却抱怨说:“老板比雇佣的工人还辛苦,工人一天工作八小时,老板有时候要工作15小时,谈完了销售还要忙机器。”J的丈夫解释:旺季的时候,为了赶在交货期前完成任务,他常常得在工人下班后亲自上机床操作。

杭集的牙刷产业集群正是在一批富有创业精神的企业家的驱动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这其中又与部分带头企业和个人的创业示范作用密不可分,比如三笑集团以及创始人韩国平的事迹在当地早已耳熟能详,被许多小企业作为榜样。

在对杭集牙刷产业集群的研究中,政府的作用往往被忽视,虽然牙刷产业集群的形成主要是市场行为,但政府从一开始就发挥着重要作用。80年代国家允许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但政策不明朗,环境也不宽松,而杭集镇政府果断提出了“集体与个体双轨并行”,“乡、村、组、户、联五轮齐转”的发展思路,并专门成立工业供销公司,为个体私营企业提供“五代三帮”(代开介绍信、代开发票、代办托收、代收税金、代购原材料,帮助收发信函、帮助解决合同纠纷、帮助在银行担保)的“一条龙”服务,这些措施大大促进了当地个体民营经济的发展。

五、结语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3年的一份报告指出,国内很多地方对产业集群认识不清,重视不够,作为经济发展的一种战略方式,产业集群在我国还远未被很好利用。

通过对杭集镇牙刷产业集群的现状以及成因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产业集群引发了生产要素持续向当地集聚,导致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此外加快了产业内部信息流通速度,提升了产业整体竞争能力,并激发了产业创新、升级甚至向其他行业的转型,有效地推动了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吸收了大量本地以及周边地区农村劳动力,最终提高了农民收入。

杭集能够形成牙刷产业,一方面和当地有生产牙刷的历史有关,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则在于,当地人敢于走出去了解全国市场,敢于冒险、敢于创业、敢于吃苦,形成一种氛围后,相互学习、相互竞争,促进了经济发展向良性循环发展。

杭集牙刷产业集群的历史或许可以为国内广大农村发展提供思路、经验,就是要解放思想、打开眼界,主动调研、发现市场,找出当地特色经济,积极发展二、三产业。

但调查中也发现,在杭集牙刷产业繁荣的背后,也存在不少问题:(一)专为旅馆生产的牙刷等一次性旅游用品,因为不够环保,正在被市场逐步淘汰;(二)产品技术含量以及质量偏低,在高端市场的竞争优势不明显;(三)发展中存在不科学、不规范的做法,如许多小企业、小作坊招收童工;(四)销售环节中过于依赖人际关系而非契约,导致拖欠账款的情况时有发生;(五)中小企业生产劣质产品、竞相压价恶性竞争的情况仍然存在。

解决上述问题需要企业规范生产、销售行为,重视产品质量和环保问题,加强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深化企业间的合作分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整体效率;中小企业负责人、经营者的眼光要打开,要对企业长期发展做出规划,不光靠模仿,而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创立自己的品牌;企业应积极引进外地人才,同时加强对现有员工的培训;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客户之间,要讲诚信,杜绝假冒伪劣产品,杜绝欺诈行为;充分发挥产业协会的作用,团结合作共同保护整个产业的利益。

此外,政府也有更多的事情要做,来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促进市场更为有效。

如通过土地、税收、政府服务、收费、保护企业等方面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引导性地进行金融支持,对高科技或环保产品采取税费减免、低息或贴息贷款的措施;改善基础建设,美化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依靠投资带动本地产业升级;定期举办博览会、商贸会,实施区域整体营销,创建地域品牌以扩大影响力、知名度等。

调查后记

寒假伊始,由北京回到扬州,我便开始着手此次的调查。名为调查,实际上是更像是一次冒失的探访。由于此前对杭集所知不多,准备也不甚充分,初到当地,茫然不知所措,东张西望、走马观花,毫无章法可言。幸而后来得到当地广播站一位工作人员的热心协助,向我介绍杭集的历史,又用摩托车载我去工厂、作坊实地走访,才令调查得以深入。但我的冒失,最终还是不可避免地体现在了文中,由于最初没有带着明确的问题去调查,导致报告结论不免停留在描述的层面,而未能针对任何具体问题做深刻分析。回头看,这恐怕是此次调查最大的不足了——未能在学术方向上走多远。

当然,如果辩证地看:教训即收获,也多亏这遗珠之憾,才格外叫我认识到:任何研究、调查前,都需做好功课,先提出问题、理清思路、备好方法,再付诸实践、展开工作,仅凭满腔热情,一竿子插到地上,盲目行事的后果,只能是顾此失彼、盲人摸象。

不过,考虑到这毕竟只是大学阶段的一次假期社会实践,能写出如此一份报告,我已知足,至少不枉我春节期间数次前往杭集所付出的周折。其实,社会实践的意义也就在于这付出与收获的循环,不是吗?

教师评语

由于我国城乡二元格局的不平衡特征,农民的先赋身份往往将他们束缚在土地上。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一大批乡镇企业涌现,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促进农村城镇化发展,并在相当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的收入。王肖邦同学关注的便是江苏省扬州市杭集镇乡镇企业发展的一个案例,报告从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的内在动力与外部环境的协调、取得的经济效果和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了调研和探讨。这篇取自实地调查的研究报告真实地反映了该镇产业集群形成过程中的各种成因,此外,还对该镇产业集群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比较透彻的剖析,这一点尤为可贵。调研报告获取的一手资料丰富、翔实,分析具有一定的逻辑性,整个报告脉络清晰、语言描述准确、流畅,所运用的观察法和访谈法为较好地完成报告所设定的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而言,这种从小处着眼、选择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剖析的做法是值得提倡的。深入社会现实、了解和思考社会正是我们大学走向社会的第一步。

(王锡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