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外国语言文化研究(第1辑)
3279300000005

第5章 从单性到双性:格·斯泰因的《埃达》解读(1)

本文的撰写得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07JC752007]“从‘人的心灵’到‘杰作’——格特鲁德·斯泰因的创作思想和实验艺术研究”的资助,此文为该项目的阶段成果。

舒笑梅

内容摘要:美国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在生前创作的最后一部小说《埃达:一部小说》中通过改变写作手法和技巧,用一种非常直观的形式和风格,淡化直至取消了小说人物的性别之分,体现了她理想中的双性同体的境界,从而自觉地用文学形式将文本创作和对以菲勒斯为中心的父权制意识形态的批判结合起来。本文将以《埃达》为文本分析对象,首先分析斯泰因在该小说创作中是如何融合男女主人公的性别差异的,然后指出她所设想的双性同体的理想境界是为了反对“父权制”的意识形态,让女性在精神上获得独立。

关键词:格特鲁德·斯泰因《埃达:一部小说》、双性同体、父权制

被尊称为“现代文学之母”Sandra M Gilbert and Susan Gubar,The Norton Anthology of Literature by Women:The Tradition in English,Part Two.New York:W.W.Norton Company,1985,p.1332.的美国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Gertrude Stein,1874~1946)创作了数量庞大、种类繁多、题材丰富的文学作品,总计多达9000多页,对海明威、盖斯(William Gass)和艾斯伯雷(John Ashberry)等几代作家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由于斯泰因的作品历来以艰深晦涩著称,充满了激进叛逆的实验意味,因此在她有生之年较少受到评论家们应有的重视。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新理论、新思想和新观念的兴起,欧美文学批评家们才逐渐开始解读斯泰因早期的实验之作,发现了其作品的独特之处。对斯泰因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创作的作品的分析研究较少。本文将以斯泰因生前创作的最后一部小说《埃达:一部小说》(Ida:A Novel)(1941)为文本分析对象,指出斯泰因在该小说的人物设计上融合了男女主人公的性别差异,表现了她理想中的双性同体的境界,以此来隐晦地对抗传统的“父权制”的意识形态。可以说,在这一方面,她和英国著名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表现方式虽有差异,却达到了殊途同归的艺术效果。

融和性别差异:《埃达》表现出的双性同体境界

从表面来看,美国兰登书屋于1941年2月出版的《埃达》似乎是一部“教育小说”,即关于年轻男女成长发展的小说。在传统文学形式中,这种小说比比皆是,单是19世纪英国小说中广为人知的就有《简·爱》(Jane Eyre)和《大卫·科波菲尔》(David Copperfield)等。这类小说通常是以个人和社会为基点,表现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不断调适与社会或国家之间的矛盾,并最终使个人成为社会财富的故事。然而在《埃达》这部小说中,斯泰因的表现重点发生了变化,从对稳定、幸福的物质生活的追求转向对精神、灵魂和自我的求索。为此,斯泰因让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埃达脱离了具体的社会氛围,惟其自身而存在,成为与群体或其他个人既无共同需要又无关联的一个“单细胞”,使其从意蕴到风格,都明显区别于此前问世的类似作品。

小说从埃达的出生开始写起,第一句话就是:“有个名叫埃达的婴儿出生了。”但这个婴儿是不受人欢迎的:她的母亲一开始并不愿意把她生下来,但是“不管怎样,到了出生的时间,埃达还是被生了下来。”埃达出生后不久,她所谓的“好家庭”就分散了,“埃达的父母外出旅行,再也没有回来。对埃达来说,这是发生在她身上的第一件好玩的事情。”Stein,Gertrude Stein:Writings 1932~1946,p.611.父母的离去意味着约束的解除,就像斯泰因自己在其他作品中曾经欢呼的那样:“父亲们死了,我们很高兴。”取消了“父亲”的权威,埃达可以自由自在地选择自己的生活。

在埃达的成长过程中,尤其是当她成为一个风姿绰约的少女时,她本人经常对自己的女性特征苦恼不已。为了保护自己,埃达在18岁那年,染了头发,掩盖了原有的一头丰厚秀美的金发,又凭想象为自己制造了一个双胞胎姐妹——温妮,她甚至开玩笑地对她的狗“爱”说:“人们会把我叫做金发谋杀,因为我的双胞胎姐妹要染她的头发。”Stein,Gertrude Stein:Writings 1932~1946,pp.613~614.埃达常常给自己的假想姐妹温妮写信,并以温妮的名义报名参加了全球选美比赛并果真赢得冠军,温妮的英文为Winnie,暗示“赢”(Win)的意思。这样,她就成功地把自己的女性特征和女性气质交给了这个她用文字制造出来的姐妹,从而剥离了自己的个体身份。在给另一个自己写信时,埃达这样写道:

亲爱的埃达:

真高兴你赢了,我甚至该叫你温妮,因为你赢了。你赢得了美人的称号,你是最美的。有一天我正和我的狗“爱”在散步,一个男人走到它身边,冲它伸出手说:“你好,你是最漂亮的”。我想他真是个好玩的人。现在他们都决定你是那个最美丽的人。那一天,在你获胜的那一天,我看到了一件好玩的事,我看到我的狗“爱”属于其他人了。它不再是我的而是他们的。那让我觉得很好玩,但是其实这不是真的,它就在这儿,它属于我和你,而现在我叫你温妮,因为你将赢得每件事。我很高兴你是我的双胞胎姐妹。

你的双胞胎姐妹,埃达-埃达

随着温妮声名远扬,埃达变得困惑起来,她本来想把属于自己的女性身份和气质给予一个自己臆造的人物,但如今每个人都知道温妮,都在谈论着她。相反,作为主体的埃达却被人遗忘了。那么,属于自己、能够为自己完全拥有的特质到底是什么呢?漂亮的女性外表真能确证自己的存在吗?为了获得答案,埃达四处流浪。这期间,埃达与不同的男性结婚,期望能以真实的自我寻找与男性平等相处的方法,但都没有成功。埃达的历任不知姓名的丈夫们根本不给埃达发言的机会,他们总是占据着象征权力的话语权,总是抢着说话,而埃达又拒绝放弃自己独特的话语方式与思维方式,拒绝进入不属于自己的、一个具有异化性质的符号象征体系,所以,埃达只好一次又一次离开这些男性,一次又一次地流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