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论新闻学学科地位及发展
3279600000113

第113章 郑保卫:教学科研今生情趣(3)

三大倡导:促进新闻学与新闻事业的良性发展

钱婕:根据我对您的了解,您现在关注的学术重点除了刚才我们谈到的新闻法制以外,主要集中在新闻教育和新闻伦理这三大领域。我们先从您的老本行——新闻教育谈起吧。我知道在新闻教育领域,您在努力地倡导两个观念,一是大传播的观念,一是媒介教育的大众化。所谓“大传播”应该怎么样理解?

郑保卫:在最近这几年中,新闻教育迅速膨胀,现在全国新闻与传播学的教学点达到了300多个。由于师资力量跟不上,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所以有人提出质疑,说300多个教学点是不是太多了,我想这应该看我们从什么角度去理解。如果我们树立起大传播的观念,那么仅就数量来说,300多个教学点也并不算多。有人曾打过这样的比方,说如果19世纪要想称雄世界主要是靠军事力量,建立“军事帝国”,20世纪主要是靠经济实力,建立“经济帝国”,那么21世纪一个国家要想称雄世界就要依靠信息传播的力量,建立起“传播帝国”。也就是说,未来社会的发展关键取决于对社会信息和情报的拥有、控制程度,以及传播的数量与质量。我想,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今后的新闻传播会完全打破时空的界限,冲破媒体和专业分工的壁垒,到那时候,多种传媒将融为一体,各种信息将充分传播,受众也会由单纯的受传者同时变为传播者。这一切的一切都将使传统的新闻传播观念和方式难以适应。所以,要在社会文化的宏大背景下,将新闻传播纳入大众传播和整个社会信息传播的宏大范围内,也就是我所讲的“大传播”,是势在必行的。在大传播理念下培养出的学生,他的知识结构应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是基础知识,包括文史哲等等;二是专业基础知识,包括新闻传播理论与历史;三是现代专业知识,主要是现代新闻传播技能和方法;四是现代百科知识,五是一门其他非新闻传播方面的专业知识。如果我们真能培养出这样的人才,他其实不仅可以从事新闻工作,还可以适应许许多多的岗位,那么300多个教学点是不能算多的。

钱婕:您是说把新闻传播纳入大众传播的体系,这和您一直反对新闻学纳入传播学岂不是相悖的吗?

郑保卫:“传播”是一个大概念,“新闻”是一个小概念,新闻传播是大众传播的一部分,这我从来都是承认的。但是“新闻学”和“传播学”是另外的一组概念。传播学虽然有许多值得新闻学吸纳和借鉴的东西,但新闻学中的许多深刻理论内涵是传播学不能涵盖的,因此,绝不能以传播学代替新闻学,这是我这两年一直在努力阐述的一个观点。我也不赞成用“新闻传播学”的名称来顶替“新闻学”,这样实际上是把新闻学的概念范围缩小了,成为传播学的一个分支。当然,这并不排除“新闻传播学”可以作为新闻学与传播学的一门交叉学科存在。新闻学和传播学虽然有不少联系,但在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法以及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式上都有明显区别。新闻学要研究和解决的最基本的问题我认为有四个:一、什么是新闻;二、新闻事业是干什么的;三、新闻工作应该怎么做;四、新闻事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其中涉及的主要是一些新闻理念和职业素养问题。在这四个问题还没有解决好的情况下,学生仅仅去学一些传播技术、传播方法,那么就会像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院长James W.Carey教授所说的,新闻会成为一种单纯的“信号系统”,而失去它的社会意义。我们的新闻学教育一向坚持“理实并重,德才兼备”,我想这其中的许多内涵和要求是传播学所无法替代的。

王永亮:我觉得近几年您关于新闻教育的宣传重心有两个,一是您刚才提到的大传播理念,再一个就是媒介教育大众化的问题。这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郑保卫:1996年我所提出的“大传播”观念,是指新闻学研究要跳出单纯新闻传播的框框,从社会与公众的视野来观察和研究新闻传播现象。在这种观念指导下,传播成了全社会和全体公众共同的事情,传播活动对社会发展、对人类文明与进步都将产生重大影响。2001年我所提出的“媒介教育大众化”,是指媒介教育要跳出院校和专业教育的藩篱,走到社会和民众之中,让普通百姓也能够掌握媒体和传播的相关知识。它的根本目的在于让民众了解、认识和掌握媒体传播的基本知识,以便更好地利用媒体传播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自身的文明与进步服务。这两个概念的确有着内在的联系。媒介教育面向大众,是实现大传播这一目标的基本条件,因为大传播需要民众的参与和支持。

其实在西方一些国家,媒介教育已经不仅仅是专业教育,而成为一种普及性的社会教育。这种做法的根本意义在于让公众了解媒介,并学会正确地运用媒介更好地为自己服务,并能自觉地参与对媒介的监督与批评,使得公众不再只是媒介传播的被动接受者,更是媒介的主人。我想这件事情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首先需要建立一定的组织机构来监督和协调,像香港就有专门的传媒教育协会。再一个是要努力促成媒介教育的社会化系统,使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人都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媒介知识。

钱婕:新闻伦理也是您目前关注的话题。我知道您现在正着手做“世界新闻职业道德准则评介”这样一个课题,同时您也在积极地倡导建立新闻评议会。我对新闻评议会非常感兴趣,您能说一下那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吗?

郑保卫:我理解,新闻评议会是一个行业自律的监督和仲裁机构,主要是处理新闻行业内部以及新闻界与社会间的新闻纠纷。它是一个社会性的非政府组织,在一定的职权范围内会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现在设想的是由记协来牵头组建。成员应当包括新闻界的知名记者、编辑、学者,司法界的资深专家,另外再吸收一些工会、妇联、共青团的代表和社会知名人士等。

钱婕:我感觉新闻评议会的建立需要一个很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全行业对于行业自律的认可与重视,否则它很难对业内的违规行为有真正的约束力。您认为我们国家现在具备这个前提了吗?

郑保卫:我之所以倡导建立新闻评议会,目的是为了在全国新闻界创造一种氛围,形成一种加强行业自律的意识。你看现在全国已经有报刊、广播、电视、通讯社和网络媒体机构上万家,新闻从业人员超过75万。这么众多的媒介机构,这么庞大的从业队伍为新闻行业的建设和管理带来了许多难题。近些年来,为什么在新闻从业者队伍中出现了那么多违背职业道德、滥用新闻自由的行为和现象?为什么虚假新闻、“有偿新闻”禁而不止,甚至越来越多?为什么新闻侵权、新闻诉讼接连不断?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缺少新闻行业自律的监督与仲裁机构也是原因之一。就因为缺少监督与仲裁机构,仅靠媒介机构和新闻从业者个人的自省、自查、自纠,许多违反职业道德、侵害法人和公民合法权益的行为往往得不到有效的防治。所以全国性新闻评议会的建立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如果它能运作得成功,能在全国形成一个完整而有效率、有权威的监督与仲裁网络系统,那它对于规范全行业的职业道德行为,加强行业自律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钱婕:可是它既没有法律效力,又没有行政权力,它的权威性能保证吗?

郑保卫:我也在担心这个情况。现在成立是很有必要的,但成立后能不能坚持下去,并且发挥有效作用很难说。现在国外的评议会运行得普遍不是很好,当然他们主要是经费和运作的权威保障问题。我想我们国家的新闻评议会与国外相比有两个优势:一、我们的经费应当不成问题。我设想经费来源可以通过政府财政拨款、行业资助和向社会募集三种途径。二、新闻评议会由记协来办,这本身就是个优势。因为虽然记协是个民间组织,但是在新闻界中它还是相当有威信的。另外它吸收的成员在各自的领域中都是有相当影响力的人物,这种成员的权威性无疑也会加强这个组织的权威性。当然,除了人员的权威性以外,它的权威性还要依靠它自己的工作逐步建立起来。我设想的是对于受理的案件先采取内部通报的方式,如果报社没有拿出解决方案,或是这个方案不符合要求,那么就要通过媒体公开,借助舆论的力量有效地执行评议会的决议。

王永亮:会不会还是存在很多的掣肘,比方说,《人民日报》出了问题,新闻评议会敢点名吗?

郑保卫:也有人问过这样的问题,说:“《人民日报》出了问题,评议会敢不敢点名?”我说那就看评议会怎么运作了,只要下了决心,有什么不敢的。行业规范是不容侵犯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民日报》与其他的报纸没有什么不同。如果严重违反了行业规范,又不能及时认识和改正,同样应当受到批评和监督。新闻评议属于行业内部规范,不同于外界干涉新闻自由,相对地好操作一些。但有一个原则是必须掌握的,那就是我们的目的是加强行业规范,净化行业环境,提升行业品质,绝不是为批评而批评。

钱婕:您能用几句话总结一下您的学术人生吗?

郑保卫:我想有16个字:“教学科研,今生情趣。目标专一,矢志不移。”这些年,有很多的机会离开新闻教育界,但我始终没有迈出这一步,因为我已经从中找到了太多乐趣。“目标专一”指的是新闻理论的教学与研究,自从甘惜分老师带我进入这个领域,至今已有25个年头了。虽然面对“新闻无学”的议论,虽然面对传统新闻学难以深入的尴尬,但我会执著地钻研下去,为新闻学学科建设尽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