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论新闻学学科地位及发展
3279600000081

第81章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报业变革发展的历程 成就及经验(1)

题注:本文是我为参加2009年7月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举办的“墨尔本中国研讨会”准备的论文。文章回顾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报业发展的历程,总结了其发展成就,概括了其发展经验,即努力顺应和满足社会与公众的新闻与信息需要;严格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市场运行规律;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完善市场体系;不断推进科技创新;不断提升新闻传播国际化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等。

本文发表于《新闻界》2009年第4期。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报业历经了诸多变革,获得长足发展,逐渐由小到大,由弱变强,成为具有重大社会影响力的文化事业和一定经济实力的文化产业。

60年中,我国报业的事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得到优化,整体实力日益提升。如今,一个多种类、多层次、多功能、多样化的现代报业体系已经形成,报纸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与群众日常生活,以及对外交往和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合作与和谐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在世界报业之林中已经占有了一席之地。

一、我国报业60年变革发展的历程

我国近代报业自19世纪初产生以来,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报业虽已达到一定规模,但由于国民党政权的压制和摧残,人民报业的发展一直受到严重制约。

新中国的建立为我国报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空间,使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报业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

1.1949—1966年:新中国成立初期恢复与发展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将发展报业作为保障人民民主权利,促进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各种形式,采取多种措施为报业发展创造条件。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为发展报业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恢复出版解放区报纸,即恢复出版在人民解放战争中停刊的解放区报纸;二是创建新的人民报纸,即为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创建报纸提供条件;三是接管国民党政府的报业机构,将其作为发展人民报业的物质基础;四是接受、改造和重组私营报纸,使其成为新中国报业的组成部分。

通过上述工作,我国报业很快便达到了一定规模。据统计,1950年全国报纸的数量已达382家。由此,新中国的报业开始形成了以党报为主体,包括人民团体报纸、民主党派报纸、私营报纸等在内的基本格局。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报纸在政治宣传、思想教育、文化传播、指导工作和报道新闻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在宣传和推动社会变革、宣传和推广先进典型、激发和调动人民群众的建设热情等方面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为促进当时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这期间,我国报业在事业发展上也取得了一定成绩。特别是1956年开始的以《人民日报》改版为标志的新闻改革,为我国报纸在人民当家做主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要,服务国家和社会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但是由于受政治气候的影响,在后来的“反右”、“反右倾”、“大跃进”等重大事件中,我国报纸在宣传报道上也犯了不少错误,为“左”的路线与思潮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社会上和群众中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这一时期,我国报纸的数量增加不多,到1960年的十年间,才增加了10家,为392家,但总印张却由6.51亿增加到47.84亿。到“文化大革命”开始前的1965年,全国报纸数为413家。

2.1966—1976年:“文革”重创与灾难时期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我国报业遭受重创,导致了灾难性后果。在当时的极“左”路线下,报纸被林彪、“四人帮”一伙控制,成为他们篡党夺权,推行极“左”路线,实现其政治野心的工具。当时的报纸“假话、大话、空话、套话”连篇,许多宣传报道不顾事实,不计效果,任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指鹿为马,给国家和人民的事业带来重大损失,也给新闻业本身造成极坏影响。

受极“左”路线的影响,这期间,我国报纸的数量锐减,至1970年,全国仅剩下42家正式出版的报纸,而且这个数量一直延续到“文化大革命”结束。

“文革”十年,我国报业发展跌入历史低谷,队伍受到严重破坏,一直到1978年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后,才重新获得了发展与振兴的机会。

3.1978—2008年:新时期改革与繁荣时期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国家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和进行现代化建设,从此进入了全面振兴发展的机遇期。在此大背景下,我国报纸也进入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振兴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宣传和推进改革开放、促进和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同时,自身在改革过程中也获得快速发展,整体实力得以大大增强。

至1978年年底,我国报纸很快便恢复到186种。在此后的30年中,全国报纸的数量急剧增加,特别是国家实行市场经济之后,更是发展迅猛。到2008年,全国报纸已达1942家(20世纪90年代中期最多时曾达2200多家),30年中增加了9倍多。另据统计,2007年我国报纸的总印张已达到1658.94亿,比1978年的113.52亿,增加了近14倍。

作为报业经营收入主要指标的广告经营额也有大幅提升。有关数据显示,这一时期我国报业广告经营额于1978年开始从零起步,1983年为7330.34万元,1988年超过5亿元,1992年突破10亿元,1999年达到120亿元,2007年则增加到322.2亿元。从1983年到2007年,全国的报纸广告营业额增长453.2倍,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另外,我国报业的集团化建设也取得明显进展。目前,全国已建有40家大型报业集团,这些集团全年的经营收入大都超过亿元,有的已达到20多亿元,有的仅靠广告全年就能够获得十几亿元甚至20亿元的收入,成为全国收益最好、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这些数据是说明我国报业实力增长的有力证据。

这期间,我国报纸的各项主要出版指标连续大幅增长,报纸普及率稳步提高,我国已成为全世界报纸发行总量最大的报业市场。

据世界报业协会公布的数字,近几年我国进入世界发行前100强的报纸有20多家,约占四分之一,在总印数和总发行量等指标上均已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一位,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报业在世界报业中的实力状况。

虽然受新媒体的冲击,近些年来我国报业的发展也受到一定制约和影响,甚至经历过严重下滑的“拐点”期,但通过自身的努力,特别是通过媒介融合等形式,借助新媒体技术和数字化技术,我国报业在激烈的竞争危机中还是在不断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赢得了许多生存与发展的机会。

可以预期,在未来的岁月中,只要能够抓住机遇,扬长避短,坚持发挥优势,挖掘潜力,不断改革与创新,我国报业依然能够在同新媒体的竞争中协调发展,续写辉煌。

二、我国报业60年变革发展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报业在变革与发展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1.建立起多种类、多层次、多功能、多样化的、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现代报业体系

经过60年的发展,如今我国报业已经形成了以党和政府机关报为主体,晚报都市报、行业专业报、生活服务类报纸等多门类报纸共同发展的格局。整个报业的事业规模在不断扩大,产业结构逐步得到优化,整体实力日益提升。

同时,我国报业开始逐步从数量扩张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方式转变。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竞争力和一定经济实力的报业集团,正在以资本为纽带,跨地区发展,跨媒体兼营,加快向大型国有综合性传媒集团转型,并且逐步成为文化领域的主要战略投资者。而一些服务于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行业类报纸,以及满足细分市场受众需求的专业类报纸,也正在向专业性传媒企业集团迈进,其竞争力和经济实力在不断增强。

总之,现代报业体系的建立,为报纸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公众、服务国家整个事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和作用越来越大

我国报业依据其在传播信息、报道新闻、引导舆论和服务社会方面所具有的独特功能,对社会和公众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成为人民群众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须臾不可缺少的重要信息媒介。

据近些年来一些受众调查提供的材料,在诸多媒体中,报纸通常都被视为最可信赖的媒体之一。因为读者习惯于从报纸上获知国内外重大事件或求证它们的真实性与可信度,习惯于将报纸作为自己了解党和政府方针政策、国内外大事,以及解决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疑难问题的重要渠道,也习惯于通过报纸来感受纸质媒体特有的文化内涵与品味。

同时,我国报业作为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在服务群众,疏导舆论,稳定政局,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政治民主和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