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论新闻学学科地位及发展
3279600000085

第85章 对“伍皓现象”的解读与思考(1)

题注: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伍皓在《南风窗》杂志举办的“2009为了公共利益年度榜”评选中榜上有名,其行为所引发的舆论关注现象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现象。本文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解读,并对伍皓等人在推进信息公开、改进新闻宣传管理工作方面的做法和经验作了总结。文章认为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依据新的执政理念,不断调整新闻宣传工作指导方针及政策理念的结果,是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一系列新闻观点在新闻宣传实践领域得到贯彻和落实的体现。

本文发表于《新闻记者》2010年第2期。

在《南风窗》杂志举办的“2009为了公共利益年度榜”评选中,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伍皓名列其中。评选机构发布的“颁奖词”是:“伍皓推动党委和政府在第一时间把真实、客观、准确的信息告诉公众,就是要跟网络赛跑,跟谣言赛跑;掌握现代的传播技术手段、及时互动的传播手段,彻底改变官方对外宣传时效性比较滞后的问题。”

近年来,伍皓的名字在媒体上时不时地会引起一阵阵舆论风波,如“网友调查组”、“网络新闻发言人”、“媒体义务监督员”、“微博云南”,等等,每件涉及伍皓的事情发生,几乎都会成为吸引眼球的“事件”,以至于形成了一种本文称之为“伍皓现象”的现象。

记者出身的伍皓作为云南省主管新闻宣传工作的一名官员,其行为所引发的舆论关注现象,特别是社会舆论对其行为的正面评价,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现象。

伍皓的主要贡献,应当是他在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方面所做的努力,以及取得的经验。他用自己的实践证明,党委和政府,特别是新闻宣传主管部门是可以通过更新理念、创新方式等办法,在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服务广大人民群众方面有所作为的。

本文之所以将由伍皓和他的同志们的实践所引发的一系列现象,称之为“伍皓现象”,是因为这些现象代表着我国信息公开和新闻宣传管理工作发展变化的一种新的状态与趋势,即真正以群众诉求为中心,以满足群众知情需要为目的,冲破传统理念,改变传统方式,用新的理念、手段和方式来推进信息公开工作,来实施新闻宣传管理,使之朝着更加符合新闻传播规律、更加符合人民群众意愿和需要的方向发展。

笔者认为,尽管伍皓的一些做法,社会上还存在不少争议,尽管伍皓本人的一些言行,的确也还有需要慎思谨行的地方,但是“伍皓现象”的社会价值及其积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是值得我们好好解读和思考的。

一、对“伍皓现象”的解读

伍皓在推进信息公开、改进新闻宣传管理工作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更新理念,提高信息公开的认识

伍皓在推进信息公开方面所取得的进展,首先是通过更新理念、提高认识来实现的。

在传统理念中,党委宣传部门的主要任务是宣传党的思想路线、方针政策及重大决策,因此,这些部门中的有些人便习惯对凡是他们认为与上述任务无关的事情,采取回避或搪塞的做法,能躲就躲,能拖就拖,能捂就捂,有的则被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本该公开、也可以公开的信息被限制了、封锁了、消解了,“信息发布者”成了“信息屏蔽者”和“信息消防员”。

在这种情况下,群众想知道的很多事情被掩盖、被回避、被淡化了。特别是一些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群众急于了解事实真相,而一些宣传部门却往往以各种理由和借口掩盖和拖延。这不但会使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受到侵害,也会使宣传部门的形象受到影响,甚至还会对党政部门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造成损害,使得一些群众由此而产生逆反心理乃至对立情绪。近些年来,在这方面我们有不少教训,像贵州的瓮安事件就是一个典型案例。由于信息公开存在的问题而产生那么大的负面影响,导致那么严重的后果,这可能是很多人不曾想到的。

其实,在如今日益开放的信息化与媒介化社会中,在传播技术与手段日新月异、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信息的流动与传播已是一种趋势和潮流,要想封锁信息,难度已经越来越大。特别是当发生群众与政府间的矛盾冲突时,群众的表达欲望与对社会的关切度相交织,再借助快捷的互联网、手机等传播手段,各种信息会像潮水般扩散、蔓延与传播,要想完全封锁和彻底掩盖信息,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另外,在现代社会中,实行信息公开是党和政府推进党务政务公开的需要,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因此,要将其提高到建立民主、开放、高效的政府的高度,提高到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高度来认识。

显然,伍皓在这方面是有清醒认识的。他认为,宣传部门应当做好党委和政府的“形象塑造师”,应当通过自己的积极工作来维护党委和政府的良好社会形象,对那些不利于维护党委和政府良好社会形象的行为和做法,就应该坚决摒弃。他还认为,党委和政府应该具有“透明、阳光、法制、责任”的特征。因此,积极、主动地将群众关注的政府工作信息与社会公共信息,及时公开传播,实现“阳光化”和“透明化”,让群众早知道,早明白,是党委和政府应有的责任。

伍皓主张“宣传部门不能墨守成规”,要更新理念、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真正把信息公开作为宣传部门的重要职责,千方百计地主动发布信息,及时解答群众关心的各种问题。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理念和认识,所以,当“躲猫猫”事件发生后,他组织“网友调查团”参与调查,希望通过这种形式使群众能够更好地了解事实真相;当昆明市螺狮湾批发市场群体事件发生后,他组织省政府新闻办及时召开网络新闻发布会,尽可能让群众尽快获知相关信息,使得政府公开的信息发布能够胜过小道消息与网络传闻……

伍皓对信息公开有着独到的理解,他认为,“话语权决定主动权,透明度决定公信度,传播力决定影响力。”他还说,“信息越公开,政府越可爱。”

按伍皓的认识,宣传部门作为党委和政府发言机关,拥有天然的话语权,这同时也就使得它在提供信息、发表意见、引导舆论上自然拥有了主动权。因此,掌握话语的主动权应当是党委宣传部门的重要职责,而失去话语的主动权就等于失去舆论的引导权。鉴于此,当各种事件,特别是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党委宣传部门就应该在第一时间发布信息,并及时、准确地传达党委和政府对这一事件的看法及意见,掌握话语的主动权,这样才能在舆论引导中取得主动,收到好的效果。

另外,信息是否公开和透明,会直接影响群众对党委和政府的信任。当群众急于了解有关事件的事实真相时,如果党委宣传部门能够及时地向他们提供公开、透明、充分、全面的事实信息,使得他们能够及时、准确地对事实真相作出判断,并据此表达自己的意见,那么,群众就会对党委和政府表示信任和拥护,这样,党委和政府在群众中就会有公信力,这就是伍皓所说的“透明度决定公信度”。

云南省委宣传部这几年的实践证明,只要能够做到信息的公开、透明,就能够得到群众的认可与信任,而有了群众的认可和信任,新闻传播才能够产生和形成影响力,对群众思想和社会舆论起到引导作用。这也正是伍皓所总结的“传播力决定影响力”的内涵所在。

正是在以上认识的基础上,伍皓得出结论:“信息越公开,政府越可爱。”这应当是他的切身体会,是他的经验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