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网络青年心理分析
3280400000020

第20章 网络青年的角色选择(5)

(四)情绪平衡

F.海德于20世纪50年代基于对认知系统的研究,提出态度转变的平衡理论。从人际关系的协调性出发,他认为在一个简单的认知系统里,存在着使这一系统达到一致性的情绪推动力,促使不平衡向平衡过渡。态度的改变遵循最少付出原则。运用情绪平衡原理,不仅可以有效地调节自己的内心世界,而且在心理访问和咨询实践中,可以为来访者提供有效的服务,笔者对此有非常深的体会。

笔者把情绪平衡原理简单称为“情绪流动原理”。分析思路是这样的:情绪是一种流动的、带有相对平衡特点的精神能量,它受到多元化价值选择观念、网络文化交往方式、现实生活触动等因素影响,通过言语、表情神态等感官媒介传播。首先在最基本的家庭等亲近成员中互动传播。这个由家庭等亲近的人构成的人际圈子还连接着外界社会其他成员。情绪传递得越远,强度越小,逐渐达到消退不良情绪的目的。一旦在哪个环节出现传递不畅通的问题,比如,亲属之间出现反感、争议,情绪就会向外界社会成员加快传播,抵消主要亲属圈子的阻力。当外界社会成员或社会组织对个体情绪表示反对和阻滞的时候,家庭主要成员的圈子就会活跃,共同抵抗来自社会外界的压力。

就是说,哪儿出现阻滞,压力过大,导致当事人承受不了的时候,与那个环节相关人士就会出现人际关系紧张,导致当事人精神出现问题,包括人格障碍。

人就是由这样一个联通流动的情绪系统驱动,调节自己的心境状态,保证人的精神愉快,健康成长。当人感觉自己有精神疾病,希望就诊的时候,咨询者就要在来访客人的这个系统中寻找阻滞的方位和情绪阻滞的重要因素,进而寻求疏导解决办法。笔者数年的临床实践证明,这个思想是行之有效的,容易讲解,便于接受。

有例为证:

2005年秋季,一位高中一年级女生上课看黑板感觉倾斜,早晨起床后感觉恶心,心情厌烦,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笔者接受来访者和她父母三人的咨询。经过倾听了解,这位中学生出现症状的时间为一个月左右,与师生关系良好,没有男朋友,医院检查没有出现病理性疾病。在比较简单的社会关系中,这个心理压力带来的生理失衡表现,明显是某种情绪受阻滞,无法流动排解,其根源可能来自与父母三角关系的冲突。于是,笔者让她分析、评价父母关系,结果致使当事者失声痛哭。原来是因为母亲工作压力大,承担家庭主要经济负担,而父亲工作不稳定,迷恋街头跳舞,母亲对父亲一发火,父亲就出去跳舞躲避,结果造成家庭关系越来越僵化,甚至到了离婚边缘。当事人非常害怕离开父母,这成为她心理情绪的纠结点,而父母又无法化解这个心理矛盾。当事人只是对父母提出不要离婚的恳求。经过梳理,发现是父母关系的冲突,带来家庭三个成员彼此情绪交流不畅,甚至伤害到孩子的身体(也可以说是孩子无意识地以自我伤害为代价来挽救父母的婚姻关系),严重影响到了整个家庭三个人的日常生活。

找到切入点,笔者利用情绪互通疏导原理,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分析,当事人和陪同来访的父母亲都有很大的触动。

根据后来反馈的信息,这位女高中生在父母关系出现好转以后,顺利摆脱了心理阴影,考上了自己满意的大学。

由个人情绪平衡调整可以看到社会演变。有时候生存的环境是难以改变的,然而我们面对命运的态度和方法是可以改变的。有的人一生在为琐事担忧,有的人一生在为取得点滴成绩而快乐,同样是一生,幸福的感受截然不同,这是因为我们的价值观念、生命态度不同。

当你担忧病魔的时候,当你为生活烦恼而眉头紧锁的时候,笔者建议,你可以去地震纪念馆看看,你会想,幸好我不是那些倒下者中的一员;你也可以到北京八宝山那样的殡仪馆看看,你会想,幸好躺在那里的不是我;你还可以到孤儿院看看那些孩子,你会想,我即使为了自己的孩子的健康成长,也应该坚持把自己的情绪调整好。

要维护心灵的一潭情绪之水清澈平衡,就要有进有出,只有彼此互动才能维护自己的情绪健康,甚至维护心性完善统一。笔者在此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第一,敢于承受压力。压力,一方面是由社会客观因素造成,需要团队合力来抵御;另一方面是由于当事人解读社会事务的能力不够,承受压力的能力不足。笔者称之为承载力不足,包括知识结构、价值观修养、家庭行为习惯、社会阅读能力、社会互动能力等。承载力不足的时候,就会发生心理退行行为,即像自己小时候那样哭泣、毁坏物品、像动物一样谩骂、保护性生病等,严重的很快就可能发生心理扭曲变态。出现压力问题,不应该马上追索给自己带来困难和问题的人,这是一个向外归因的办法。寻找外因,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一定要从自身先找原因,而不要寻求自己以外的责任者,甚至报复无关的人。

例如失恋或离婚以后哭(死)给家人看,工作受到打击而不上班,在家里哭诉不止等。这是非常不明智的做法,流动的情绪是传递的,适当的交流是必要的,但是你把不良情绪过多传递给他人,自己解脱了,别人怎么办?

相反,当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强,就会感到压力变动力的快乐,甚至是乐趣,当承载力远远大于压力的时候,就会寻找刺激,满足心理新的需求。当压力和承受力发生错位不对等的时候,就会对生活失去热情,百无聊赖,无奈甚至郁闷。

第二,对等交流。社会生活需要不同层面的层际交往,特别是当代商业社会,每一次交往几乎都有特定的功利目的,也就是说都有一定的需求,从商务的角度看,这些都是客户关系的再现,不管是你求人家还是人家求你,客户和主人的关系随时在交换,此时你是主人,彼时你就可能是客人。所以,当自己处于某个经济或政治文化层面,在和其他层面的人交往时,不管是和上层人交往还是和下层人交往,都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用接近那个层面的人的心理状态去面对你的客户。不必过于自谦,导致过度心理退行,也不必勉强拔高自己,给自己施加精神压力,应该适当做些调整,真诚而坦然地面对每一个客户就是最好的状态。否则,以特有的角色面具出现,会强迫自己改变本来的面目,如果这种状态长期不能调整改善,就出现了脱离本来面目的角色改变,形成虚假角色的职业疾病。在善于表演的人中,虚伪的角色篡位心理障碍也比较普遍。所以,在没有形成固化的角色转变习惯之前,要经常回到自己本色的心理交流环境中,调整自己的心态。

第三,多一点趣味。面对生活中变化不定的压力和困难,要善于在多变的生活中营造生活趣味,用诙谐的情调调剂自己不如意的生活,是一种相对积极的办法。否则仅仅依靠理性调剂,是很难达到心理平衡的。单纯从道德角度看,趣味可以是高级的,也可以是低级的,因为缓解的精神对象不同。从个性五要素的角度看,就是增加感性和知性的要素,简单一点,通俗一点,美化一些,让自己回到自然的怀抱,松弛紧张的神经。或许你想表达的趣味没有观众,那也没有关系,即使在没有伴侣的情况下,自己也可以一个人到河边、树林、山顶,慢慢地走一走,静静地坐一坐,听听风声,细细地品味那迷人的自然境界。

在如何维护自身情绪平衡的问题上,有一个大前提,就是自律。如果自己不是一个善于自律或自我控制的人,那么很多问题就难以探讨了。因为,控制情绪的具体有效方法是自我暗示,也就是使用自我命令,避免自我失控。如果不善于控制自己,那么首要任务是锻炼自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