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网络青年心理分析
3280400000022

第22章 网络青年的性心理(1)

柏拉图曾经说,恋爱是严重的精神病。

弗洛伊德也说过,再没有比爱情更容易让人受伤的了。

网络文化蓬勃兴起以后,性、爱情、婚姻这个永恒的人性话题,更是给稚嫩的青春带来了无限的遐思,给每一个性情中人似乎增添了说不完的感慨。

第一节 关于性、贞操、婚姻的基本认识

对于由性动力到爱情或多重性行为表现,应该有怎样的基本认识?弗洛伊德在性本能方面做了非常多的分析,有一些甚至分析过了头,搞得普通青年半信半疑。我们不想重复他的话,只是简单讨论一下和性本能有关的心理活动,比如爱情心理机制。

一、性与贞操

性乃一切动物的本能活动,由此传宗接代。性的满足是人与动物本性的自然需求。既然是本能,就有自由的趋势,很难强力压抑。但是人的行为是在由本性产生的道德规则中选择的,带有另一个自然特点,即社会性。人在社会关系中生存,本身就要在选择中丢掉一部分个体自由,所以,性的自由自然要受到人为的限制,不能按照完全自由的本能来选择。退一步说,即使动物的性选择,也是要按照规则竞争的,不是想当然地随便滥交。作为个人反省的前提,看清楚这一点有利于加强个人的道德自律。

贞操,一般是指青年对恋爱伴侣在性行为上的忠贞度。传统社会对贞操的定义有两点:婚前不破身(没有性行为),婚后从一而终(不离不弃)。在传统的伦理观念熏陶下,人们把贞操片面理解为女性生理器官处女膜的完好与否,有很强的处女膜崇拜情结。在当代社会条件下,贞操已经不仅仅是针对女性而言,同时也指向男性,而且它的核心也已经不是仅仅指生理器官完好与否,而是情感的忠贞度和融洽度,即爱的纯洁度。因此,对于单纯的生理意义上的性需求,讨论贞操是没有实质意义的,对爱的纯洁度的要求,就是要求忠诚于自己的爱情,说到底,是从道德角度对自己的精神需求的尊重。所以,贞操观念是每个人心身自我修养的要件。

历史上,人类对贞操的认识的根本改变,是与妇女的独立解放过程相伴随的。20世纪初期,90%的美国妇女只有一个出路——结婚,生子。说得通俗一点,就是维护对丈夫的贞操、给丈夫生孩子。由于医学的发展,妇女要求摆脱生育和性生活的被动性的呼声在医学那里得到实证科学的支持,坠胎和避孕成为现实以后,首先在美国兴起了妇女摆脱男性附庸角色,独立走向社会、承担社会责任的新思潮,历史上称之为女性解放运动。思想解放以及社会角色的改变,为妇女指出了另一条生活道路,就是性自由,以此反叛僵化的社会规范。当时人们多数认为,性自由者,即卖淫当妓女,是由于地位低下和贫困造成的,但是很快人们发现,大约有25%的人是自己愿意当妓女,其行为的理由就是以公开性欲去反叛社会传统习俗。

当时,伴随享乐主义思想流行和歌舞厅、娱乐中心等商业营业场所的大量出现,那些反叛的年轻妇女走进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圈子。

1914年马萨诸塞州成立的“不法行为调查团”的人说,很多青年妇女情愿等待别的男人把她们带走,与别人发生一次纵欲,但不是卖淫,因为她们不收钱,而这些女人这样做的根本目的就是把握自己的贞操,完全摆脱男性的主宰。这一段历史,见证了性自由和贞操观念历史性转变的文化背景以及带来的沉痛教训,以至于很多当代心理分析者和社会学研究者都借鉴它来解说今天发生的故事。

二、关乎人格

美国耶鲁大学的斯腾柏格教授提出了爱情成分理论,认为人类的爱情基本上由三种成分组成:一是动机成分,即由本性的性驱力产生,双方互相吸引。以动机为主的两性关系来自本性的吸引,因此是亲密的。二是情绪成分,由某种刺激引起的身心激动状态,如喜、怒、哀、惧等。以情绪为主的两性关系属于感性的。三是认知成分,人之本身对情绪和动机具有控制力,因此属于爱情中的理性成分。以认知为主的两性关系是彼此承诺的。按照这种分析,爱情就是人格各种属性的集体表演:既有本性的性驱动,也有美貌与神韵的吸引,既有感性及各种情绪引起的情感表达,又有理性的控制和引导。集中了从性本能需求到爱情、婚姻的整个历程,也反映了人格的基本形态特征。

三、关乎自爱

弗洛姆认为,人对自己生命、幸福、成长、自由的确定,同样根植于其爱的能力,也就是说根植于关心、尊重、责任和评价。如果一个人有能力产生爱,他也就爱他自己,如果他仅爱其他人,他就根本不能爱。

因为人首先应该学会自爱,懂得爱的内涵,才能够爱别人。自私和自爱是不同的,自私的人并不懂得爱自己,在本质上,他是仇视自己的出身。他认为,如果说性是爱情的基本素材,那么,爱情就是把性冠以道德和理性的桂冠。懂得性爱、懂得爱情,前提首先要懂得自爱。

四、关乎法律以及社区规则

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说过,“在任何人类文化中,婚姻都不是单纯的两性结合或男女同居。它总是一种法律上的契约,规定着男女共同居住、经济担负、财产合作、夫妇间及双方亲属间的互助。婚姻亦是公开的仪式,它是一件涉及当事男女之外一群人的社会事件。婚姻的解除及结束,也都受着一定传统规则所支配。亲子关系也不是单纯的生物关系由法律来决定婚生子女或者非婚生子女,怀孕也常常包括在法律和道德价值的判断中。亲属关系,或是子女和他们的父母及父母双方亲属的关系,规定于该社区的法律道德体系,靠着这样的法律和道德约束,人们将自己的情感反应、义务道德态度及习俗责任等,组织成一定的形式。”马林诺夫阐述的思想很严谨。简单地理解,就是性、婚姻不是表面的两性关系,在现代社会是有法律约束的,在社区则有一定的习俗和道德规则约束,否则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成了低等动物之间的性交往了。

第二节 网络怎样影响青年的性心理?

简单地说,网络迅捷传播的技术特点、隐匿夸张的神秘性带来了人格本性的自由和解放,自我对理性超我的极度反叛、对内心灵性的美好向往,造成了对性自由的渴望。网络传播膨胀的年代,大致是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恰好赶上青年从传统寡淡甚至愚昧的性教育环境中走出来,极其热烈地讨论西方文化思潮,在思想和文化急剧动荡的时期,青年的性观念和性行为在很短时间便发生了突发式的变化。

一、快速演变过程

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在1985年之前上大学的青年,开始走进社会时,刚刚知道电脑,国内连汉字打字机都非常缺乏,网络只是存在于极少数公司和政府机构。到1988年,大学生主要关注的还是读书,研究讨论西方刚刚翻译过来的名篇巨著。那时候有句话说,在大学不讨论萨特、格尔凯郭尔等思想家,都不好意思跟人家坐在一起吃饭。

一直关注青年性问题的心理学家陈仲舜先生在《当代女大学生性爱观真实展示》一文中认为,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中国大学生性观念改变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1987年,是从性禁锢走向性开放转变的过程。西方的哲学、心理学、性科学最先冲击的是大学生,大学生不再把性视为必须回避的课题,在大学校园,恋爱迅速从隐蔽走向公开化。

第二阶段,90年代前后,未婚先孕导致人工流产的数目开始增加,不少学生为怀孕而焦虑恐慌,甚至为情感危机而提出心理救援。

第三阶段,90年代末以来,伴随网络文化发展,性问题在大学校园呈现出两极化倾向,即进一步开放型和持续压抑型的对立。性开放者不断演绎社会热点消息,性保守者面对终日活跃在情场上的室友,表现为孤独离群,或对那些投入爱河的人不屑一顾。不善于调节心理状态者,会出现焦虑不安、乃至忧郁和生理疑病(用躯体的不适来表达性的压抑)。

具体来说,1980年这一年出生的人,多数是1998年上大学,他们从小在电视上很难看到接吻的镜头。上了高中才看到一点很有限的情爱戏,性观念还是比较保守的。在大学见到男女同学拥吻都不好意思,一些小恋人钻进小树林亲热接吻。那时候电脑主要是打字,还不知道网络在哪儿呢。与几年后急速变化的形势对比,1998年可以说是个分水岭。

1982年出生的孩子多数是2000年上大学,从1998年到2000年这一段时间是中国互联网发展快速甚至泡沫泛滥的时期。2010年2月28日CCTV财经频道采访百度CEO李彦宏时,还专门回顾了当年的热血青年如何迷恋网络创业。在那样一个突发的毫无约束的网络引擎刺激下,青年的性观念乃至性行为的大胆追求带有突发的失控特点。比如说大学寝室,个别大胆的女生会主动住到男朋友寝室去,这在过去是根本不可想象的。这或许是因为2000年是大学扩招的第二年,大学里面人头攒动,同外界社会接触多了,加上2000年是网络普及化的第一年,聊天QQ在国内迅猛发展,为青年性观念和性行为的自由解放提供了一个天然的,毫无成本、毫无规范的虚拟释放平台,青年网民一夜之间涌现出来。这个平台在当时还没有视频功能,那个时候还没有机会接触到有关性的视频片,即使这样,很多青年还是可以通过QQ聊天约会见面,合适的就交友了,其中少数人甚至也上了床。

2002年前后,青年学生凭借QQ、泡泡这些工具聊天,天南地北地广泛联系,而且有精力跨越很远的空间距离和网友见面,形成了非常火热的时尚风气,那些整体校风散乱或专业花哨一些的地方,似乎剩不下几个贞节烈女。而且这股风气似乎一夜之间由大学传播到了高中,因为很多男青年喜欢找比自己小一些的女孩子。少数住宿的高中生有的便在外面租房子同居了。这种情况带来的后果就是很多人对性的无知导致堕胎数量急剧上升。

可以说,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引导了中国一代青年从传统的性观念的禁锢中走出来。如果说人权思想和医学技术突破引导了美国20世纪初的性释放,那么可以说是网络技术透过了中国传统伦理观念,导演了20世纪末中国特色的性释放。这个分界线、应该就是2000年前后的两三年。

从2002年QQ开始普及视频聊天,一般QQ聊天室就不那么热闹了。大家都热衷于网上视频,进行语音对话,特别是在2003年“非典”时期无法出门,网聊成为大家休闲的主要方式。还有一个因素,就是经济形势看好,多数城镇家庭开始富裕起来,青年花钱越来越大方,为走出网络迷恋、走向现实接触提供了物质保证。到2004年,互联网的视频发展到不可遏制的规模,人们的视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放,各种成人网站大量涌现出来。网络色情手段纷纷登场,受到这样的蛊惑,一夜情在大城市开始蔓延,不仅青年,中年人也开始涉及由网络开始的性游戏。婚外恋和一夜情得到了社会的低调默许。“时势造英雄”,冠名性研究者的李银河出现了,把长期在桌子下面议论的黄色话题,正式地端到了台面上,开始畅谈性以及性解放。

2004年以后,青年又开始玩WEB2.0,就是以人为中心的互联网社区模式。每个人都作为互联网的一分子,交互性传递社会各种信息。网络青年更关注社会生活事件和有趣的细节,随时上传相关内容,提供给网友们欣赏和评论。其中的代表就是天涯社区网站。其他一些门户网站提供的空洞社区论坛概念逐渐失去了客户的黏性。

2001年4月10日天涯社区设立的第一个网婚礼堂开始营运。这是网婚概念第一次在互联网上出现,此后,许多网络青年加入到网婚行列中。到2004年的时候,已经吸附了一大批25~35岁的青年,热血青年在天涯网络社区大谈国家大事,小聊个人性认识及婚姻家庭,精彩纷呈,应有尽有。就这样一步一步地,网络虚拟社会越来越完善了。相伴随的是,人们的性观念也越来越开放,性行为以及与此相关的婚姻家庭琐事,统统可以摆上天涯,让各位GG、MM给点参考意见。

现实社会中开始出现很多为性解放而敢于牺牲的人,木子美、竹影青瞳、流氓燕等等。当时网络上流行“一脱成名”。但由于脱的太多太快,网络青年对裸开始麻木。因为脱光以后其实也就没有什么了,人本来的样子就是这么简单,网络青年在心理上开始坦然地接受这一切。可是,这种包容思想在大学校园里解放了那些从压力教育中走过来的青年学子。其中一些人一旦遇到高兴的事情,兴奋之极就想到裸奔,全国大学校园多起学生裸奔事件,在网络青年看来已经不是新鲜事了。

以下引自网络征婚交友故事中,女主角关于第一次见面的自我素描:

一姐们儿热心帮偶在某交友网上注册了一ID,该网站貌似有点火,以婚嫁为目的。过后的某天与众姐妹娱乐时突然想起,于是上网站一看,嘿,有邮件,兴奋之余,挑选了3个看似条件匹配的开始回复。

某男甲:号称开过川菜馆,当过CEO,对聊的途中,其反复求证偶网上年薪信息的真实性,表达出要找一个不能比自己差的对象,并号称自己是辅佐型。偶倍感失望。此男就此被划入黑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