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网络青年心理分析
3280400000003

第3章 如何理解青年心理健康(2)

将身心疾病和心身疾病混同起来的原因在于:一是身心疾病也会出现精神问题。二是患身心疾病的人无法摆脱生理上的痛苦,对自身的人格产生否定认识。此时,病人的精神表现同心身疾病患者的精神表现似乎相同。另一方面,心身疾病因社会刺激和自我意识问题而导致心理状态不平衡的时候,会有身心疾病患者相似的生活痛苦,患者感到自己是真的病了,甚至有时候感觉无药可治身心疾病、心身疾病的治疗方法是不同的。中医学说认为,心身疾病为先郁而后病,身心疾病则先病而后郁。西医对心身疾病大都先用谷维素、维生素b或小剂量安定等药物,对身心疾病则以治疗原发病灶为主。可见,只有明确诊断,采用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的治疗方法,才能使患者提高生活质量。

在当代乃至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随着社会压力和个人精神压力交织影响,健康将围绕精神因素展开,心身疾病和心理健康将是人们不得不深切关注的社会课题。

上海《新闻午报》2006年4月6日报道,一项针对15000多位职场白领人士的亚健康调查显示,11.4%的被调查者自我感觉情况糟糕,61.8%的被调查者自我感觉情况堪忧,只有26.8%的被调查者自测情况良好。调查还发现医生和记者健康程度最糟。超过七成的医生和记者处于亚健康状态。所谓亚健康,其实就是心身疾病的综合表现。

第三节 对平衡健康的理解

一、身、心、灵

笔者认为,人的身体、精神综合起来,是可以相对分为三个层面的,第一是身、第二是心、第三是灵。追求这三者的平衡,是心身健康的目标。

身即生理范畴。是生命健康的物质基础,也是健康的现实载体。

一般来说,身体死亡了,生命也就结束了,所以争取不得病、延长生理健康时间,是一个人生活的最低目标。

心即心理范畴。心理要素、心理过程、心理动态等是心身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程度是人生理生命延续得好坏的重要指标,在生命的社会意义上,心理健康显然高于生理健康的价值。

灵即精神自由。一些心理学家把灵称为直觉、悟性。一些哲学家把灵称为自由意志。笔者认为,一般的心理要素是灵的现实基础,但是精神自由的本性需求,高于一般心理要素。表达精神自由的形式有艺术、科学或者宗教信仰,它所体现的是对生命的敬畏和探寻。心理疾病对人格的扭曲,实际上就改变了个人的精神自由状态;当一个人精神自由被过分打压,其心理因素就会失调,其社会行为也会随之失常。现实生活中,因为精神自由被严重压抑导致自我人格崩溃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就是活生生的例证。在极为特殊的恶劣环境中,个人的生存和事业追求的根本动力,也是来自灵——为追求精神自由的信念或信仰,因为灵代表生命最高的意义和价值。

二、健康——追求平衡

延续前面追求三个层面健康的思想,人从生理温饱、心理愉悦到适度精神自由,是平衡心身各种因素实现健康目标的三个关键环节。

那么,如何在处理好社会影响因素的情况下,保持平衡健康呢?

第一,要改变对健康片面的理解。多数人对健康的理解还是传统的,主要是指个体的生理健康,并且按照家庭延续的生活习惯对待自己的健康。这是对健康较低的认识水平,即使短时间内在认识上提高了,如果不能真正改变自己的理解并付诸行动,那么从长远来看,也很难提高综合健康水平。

第二,要善于体验和分析自己的心理状态。首先要学习了解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知道怎样才算是心理健康。其次要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是平静的还是起伏不定?是僵化抑郁的还是快乐活跃的?

也就是做到自知之明。另外还要明白,自己是不是能够控制住自己的心理状态。健康理智的人是能够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控制住自己的,知道什么时候发火、发火到什么程度,忍耐到什么程度等等,并且知道自己通过什么管道、途径可以平和疏泄自己的不良情绪,让自己舒缓下来,这在生活中是不容易做到的,但是,作为平衡健康的标准和心理咨询的原则之一,每个人都必须努力做到。

第三,要善于接受并较快地适应新环境,把调和社会关系看作是自己心身健康的一部分。避免环境不利因素对自己心身状态的干扰,敢于放弃一些利欲诱惑,保持自己内心的平稳;要明白自己行为的后果,并且敢于为自己的行为后果承担责任,特别是能够较好地协调解决自身的精神创伤。能够做到这些,你的平衡健康水平就比较高了。

生理健康的维护分属于不同的领域,比如营养学、医学、运动学等,比较容易得到较好的保障;心理的健康可以通过医学心理学、伦理学、法学以及社会交际、婚姻、亲情关系等进行调教。相对而言,心理健康的维护难度要大一些,而精神自由的自觉和维护,最为艰难,因为它受到很多社会现实规则的约束,不容易按照自己的设想去实现。即使皈依宗教的人,也很难说精神境界就是那样的纯净无暇。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不能否定人有这样的需求本性。忽略它,从平衡健康的观点出发,个体的心身健康就是不完整的。

在国际上,从20世纪50年代以后,就已经开始关照综合平衡健康了,包括医学治疗、心理调整、社会工作者等几方面都开展工作。例如,中国香港当初采用英国的理念,在社区的社会工作者处于对健康的评价、支持地位,他们可以辅助患者就医;社区心理医生咨询诊断时,还要评价客人的综合经济情况,并且帮助解决在医学治疗范畴之外的社会就业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心理学工作者参与具体的医疗过程也是比较普遍的了。

对于青年而言,上高中以后就应该考虑心理平衡健康问题:第一是学习态度积极,目标具体,有一定意志力,沉着应对考试;第二是与家人、同学、老师、朋友一起喜欢聊天,协调爱情和学习的关系,诚实礼貌,有同情心;第三是喜欢从事锻炼活动,并且能够在锻炼中体会到快乐和兴奋;第四是能够客观评价自己,有一定独立生活的能力,谦和而不偏激,认真选择自己的生活目标。

达到基本的平衡健康,青年时期的人格角色就初步确立起来了:首先是角色情绪稳定,并且有合理的疏泄对象;其次是角色转换自然,诚信待人,避免偏激;再次是生活目标明确,有较强的责任心,情爱关系和谐,人际关系轻松友好,学习和工作渐有所成。

第四节 对不健康的理解

生理健康出现问题,主要体征是局部或全身不舒服,必须立即去医院。但是在心理问题的评估与诊断中,却不是那么容易的,因为有的生理疾病特征,并没有真正的生理疾患,而是心理疾患反映到生理状态不适。因此,很多人因为判断不确切而吃亏,慢待了自己或亲属朋友的精神需求。多数情况下,对于不健康的理解,主要是对于心理问题的理解不充分。

一般来说,对于心理问题的判断,从较轻到较重的程度区分有以下几种。

第一,心理问题。有较明显的原因,没有明显症状,不涉及脑部神经损伤,一般是在最亲近的社会关系中产生的问题,而且存在一段时间(一个月以上),自己感觉到痛苦或焦虑,经过适当的短期咨询帮助,依靠自己的精神能力,就可以调整过来,后续反应不明显。

第二,心理障碍。心理问题较严重时形成的某些稳定的行为倾向,行为和心理活动出现障碍,时间比较长(三个月以上),有稳定的症状,如果自己始终不承认有障碍,就比较麻烦,等到承认自己存在心理障碍,愿意接受咨询治疗,才能逐步深入内心世界解决存在的问题。

有的青少年不懂得自己的问题属于什么疾病,不肯配合就医,家长就需要采取几种方法结合的形式,解决孩子的问题。一般情况下,多数是由情绪障碍引起,过程比较麻烦,但是可以解决。有一部分青少年成年以后会留下后续反应。

第三,边缘性心身疾病。由于心理问题引起的生理症状比较明显,比如没有炎症地胃疼、局部头疼、局部皮肤溃疡、厌食、洁癖、无节制下意识的五官动作等等。这样的病症已经构成一定身心伤害,简单的心理咨询很难单独发挥效果,需要药物介入治疗,并且需要一定的时间,有一些此类心身疾病延续时间很长,已经影响到行为习惯和人格特征,现实环境中很难改变。可行的途径是通过寻找建立自己的英雄崇拜,在对心中对象的敬畏中保持对自己精神的缓慢修正,改变人格结构的不适宜部分。

第四,心理变态。行为言谈举止特征开始出现变化,对于一般事物的判断价值标准发生了异常,不寻常地改变自己的生活节奏,干扰周围人的正常生活节奏,导致不止一个人的生活痛苦。一般按程度分为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有一定自我意识,感觉很痛苦,能够提出就诊治疗的要求;二是自己不清楚到底怎么了,只是觉得有问题,又不相信医疗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要在周围人的帮助下就诊,由医生来作深入的分析解决。三是发病以后,自己失去理智和判断知觉,对社会构成一定伤害,需要阶段性限制人身自由,交给医院予以强制治疗。

一般说的心理疾病,是从心理障碍的程度开始说起。

涉及这些病症的,有焦虑症,不成熟人格、人格变态、偏执症、分裂症、强迫症、反社会症、抑郁症、依赖症、性变态。这些病症在不同阶段发病症状也不同,有的彼此接近,症状很像,有的是几种病症互相影响,没有明显的单一特征。这部分内容,在后面章节还要展开讨论介绍。

了解这些心身疾病的特征,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健康的含义,对于不健康有更全面的认识,深化理解健康与疾病的关系。不了解这些基本知识,对于讨论心理健康以及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自然地缺乏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