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网络青年心理分析
3280400000031

第31章 网络青年的信仰心理(4)

英格兰国教宣布成立虚拟教堂以后,另一家英格兰教堂也开始跟进。据媒体介绍,李丝莉牧师就是第一位得到聘任的网络牧师,虽然没有自己的教堂,不过她却拥有专属网站和在线教会服务。多数信徒对网站的功能相当肯定。将无形的宗教和虚拟世界相结合,或许会产生一些新的感悟,能更好地传达宗教的真义。根据《亚洲新闻》2009年1月26日报道,2009年1月23日,在第43届世界社会传播日上,天主教的教宗本笃十六世做了《新技术、新关系,促进一个相互尊重、对话与友谊的文化》的文告,他劝告青年,强调数据传播是充分彰显天主之爱的恩典,要与有需要的人分享科技进步,不应利用这一新的科技手段助长仇恨、不宽容,或者进行经济剥削。他称赞互联网是传送福音的工具,是促进人类团结、和平与正义、人权、尊重生命的重要途径。

显然,网络宗教已经很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

二、网络丰富了青年信仰心理

(一)中国青年独特的信仰教育

在快速发展的网络文化面前,青年的信仰心理究竟会怎样变化?

青年利用在网络中学习的不同文化背景下诞生的理论和价值观念,如何分析看待现实的中国信仰教育历史?如何接纳和履行中国特色政治意识形态教育?对于不太了解中国近现代信仰发展历史的青年一代来说,这无疑是个尖锐的挑战。

从信仰发展的历史角度看,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前,绝大部分中国人并不知道上帝。19世纪末,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兴起的时候,上帝的声音也在中国传播,但中国人选择了共产党和共产主义。因为伴随着上帝的声音由传教徒带到中国,当中国人还没有感受到上帝的温暖时,却先面对了强盗的武器和掠夺,中国的灾难同时开始了。可以说,中国人是用生命和牺牲选择了共产党和共产主义。共产党通过艰难的努力让中国人建立了信仰,并且让老百姓明白,信仰对于生存是多么重要!这本身就是中国民族精神的巨大进步。中国共产党一直鼓励全体国民信仰共产主义,并且引导老百姓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和认识世界。这是一段特殊的历史,是讨论中国青年信仰的特别重要的基础和前提。

2009年夏天播出的电视剧《潜伏》说的就是共产党人在解放战争的艰苦岁月里,依靠对党的信仰、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坚持战斗在敌人心脏里的心路历程。其中的主题歌《信仰是无底深海》,深情地表达了这种崇高的情感:

在黑夜里梦想着光

心中覆盖悲伤

在悲伤里忍受孤独

空守一丝温暖

我的泪水是无底深海

对你的爱已无言

相信无尽的力量

那是真爱永在

我的信仰是无底深海

澎湃着心中火焰

燃烧无尽的力量

那是忠诚永在

温暖若印在你心里

愿用一生祝愿

生命只为一个信仰

无论谁能听见

我的泪水是无底深海

对你的爱已无言

相信无尽的力量

那是真爱永在

正因为这个原因,面临全球网络文化的冲击,中国青年的信仰教育依然要遵循现实政治原则,在统一的意识形态指导下,教育培养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有为青年。各种教育机构都要指导青年加深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理论的认识,学深学懂这一系列理论代表的政治理念。厘清中国共产党走过的艰苦发展道路,并要以此为原则,抵制“西化”、“分化”图谋,维护中国自己的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扼制外来的不良价值观念的影响,为继承党的事业、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服务。

应该肯定,经过连续多年的教育努力,这种信仰教育和培训取得了很大的成果。根据“北京社科规划网”介绍,2009年2月9日,北京联合大学副教授郭淑敏主持的《北京地区大学生宗教与信仰问题研究》发表课题成果。该课题组在北京地区多所高校开展了调查,回收有效问卷861份,本科生占91.75%,专科生占6.39%,硕士、博士生各占0.58%。调查还结合了小组访谈的方式加以补充。

调查认为,青年的主流思想倾向于拥护政治意识形态。选择“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爱祖国,努力为国家作贡献”的占73.69%;有85.76%的人同意“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不应该完全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应把个人利益与集体、国家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有76.79%的人认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指导我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基础”,“不仅要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更要在实践中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样高比例地赞同主流价值观念,证明青年信仰教育在实践中取得了应有的成效。

调查指出,应该承认,网络传输的多元化价值观念对青年的信仰思想形成了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青年信仰个人奋斗的比例明显增加。有40.88%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信仰是个人奋斗;有9.29%的学生认为人都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追求个人幸福就行了。强调个性价值,是青年个体自觉意识提高的表现。

第二,青年信仰宗教的趋势比较明显。有11.38%信仰佛教;有5.46%信仰道教;有2.79%信仰天主教;有3.60%信仰基督教;有1.51%信仰伊斯兰教。综合起来有24.74%的学生信仰宗教,约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四分之一。虽然,占整个调查人数的比例较低,但是,可以看出宗教信仰已经在青年的信仰选择中逐渐活跃,而这是和网络传送的宗教价值观念有一定联系的。

第三,有不少青年认为有没有信仰无所谓。有25.93%的青年认为有没有信仰无所谓;有6.16%认为信仰是一种迷信;有6.62%的学生认为信仰是麻醉剂。说明部分青年在多元化价值观念作用下,对信仰依旧缺乏应有的清醒认识。

(二)网络宗教信仰

实际调查的结果和网络调查结果会有什么差别呢?假如网络开展的信仰调查与实际调查结果吻合,就可以说明调查结果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据查询,2007年2月24日,有网友在网上对青年的个人信仰状况做在线调查,共有1022人参加,男女性别比为6比4,大专和大学本科学历共占73%,年龄为18岁到35岁。其中,有59%的人没有宗教信仰,也不打算寻求宗教信仰;41%的人认为只要能很好地生活就可以了,信仰并不重要。这个结果比现实调查的不关注信仰问题的比例要大很多。考虑到网络青年的学历情况比较宽松,对信仰问题的认识一般比较浅显,这样的结果有合理性。但是,作为现代青年,忽视信仰问题的比例超过一半,这是值得关注的话题。

从信仰宗教的群体比例看,有16%信仰佛教;有6%信仰基督教;有3%信仰道教,加起来大约是25%。这个比例和上面介绍的北京市调查中24.74%的比例非常接近,对于这一点,两组调查高度趋向一致,可以初步判断,青年群体中大约有四分之一已经成为某种宗教信仰的追随者。

另外还有9%正在寻求一种宗教信仰,有35%相信信仰能够促进社会和谐,缓和阶级矛盾。与现实调查的结果基本相同,相当数量的青年认为,宗教信仰与社会发展并不矛盾,宗教发展可以促进社会进步和繁荣。已经皈依某种宗教的青年,进入网络文化环境以后有什么变化呢?

通过对于网络信徒的宗教活动和观念调查发现,尽管社会文化结构不断变迁,青年的信仰表述方式在发生多种变化,但是,在有关信仰的最基本问题上,青年不仅没有失去信仰的信心,反而表现出了更加执著的热情。

在长沙市开展的网络信徒专项调查中,有68.3%的教徒认为自己在上网以后,感觉到了上帝的存在;有72.4%的人感觉自己正受到上帝的关注。50.9%的人体验到了与上帝交流时的激动和愉悦,有23%的人宣称自己已经具有神性特征。在后来接受访谈的人中,一些受访者认为网上世界无所不能,给自己带来一种神秘的满足感,因此更加相信上帝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在绝妙的网络世界之中。

81.4%的青年声称自己经常参加网上宗教仪式,有75.7%的人选择每周去教堂做礼拜。相当多的信徒认为,参加网上宗教仪式不能够完全取代现实的宗教生活,尤其是现场的那种气氛是网络仪式所不能比拟的。

统计显示,有87.7%的人认为自己上网后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仰,92.3%的人相信自己所信仰的宗教是完全正确的。在对一个具有博士学历的信徒的访谈中,他认为,信徒的信仰立场的确定其实是非常扎实的过程,事先往往进行过艰难的比较和选择,信仰的立场一旦确定就很难改变了。

88.7%的人认为上网以后,自己对待生活的态度更加积极了。

73.9%的人表示要更加宽容地对待他人。在网络上信徒之间的交流更加温暖畅快,更加积极地提升对于生活的态度。这种相互间的帮助也会使人们在交往时更加宽容。

网络宗教生活进一步加强了教徒的宗教性水平。我们日常的观念认为,网络技术的后现代特征显示了它的破坏力,有可能对神圣的事物进行解构和虚化,但实际上,网络基督徒的宗教性水平式地上升了。调查结果证明,目前,网络宗教活动正处于比较活跃的时期,表现出网络对于青年的信仰心理活动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在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求索中,道德和审美总是交织在一起,构成人性中崇高的灵性向度,这种内心深处的愉悦和平静的美,超越了现实有限的物质世界,使审美从有限的物质观赏变成博大的内心价值体验。通过网络文化中活跃的多元化价值观念的影响,在精神层面上和信仰体验结合在一起,这种自由和超越的美感,与信仰追求达到完美的统一,这大概就是人的灵性所要追求的纯粹和唯美的境界吧。

三、几点思考

第一,要仔细选择自己的信仰。青年没有信仰,也可以生存,但是生存的品味和意义会大打折扣,很多青年无视或者不打算寻找自己的信仰,从面向未来的发展眼光看,这是不可取的。当今高校集中全力注重理性教育,相对忽视信仰教育,导致部分青年信仰观念的缺失。

这种状况并不利于青年积极参与网络文化,因为信仰缺失的青年更容易被多元化文化要素诱惑,迷失自我,阻碍人格成长。如何选择、选择什么信仰是没有现成方法的,这是一个人在成长中逐渐体验、探索精神需求的境界,不能等待别人或某个组织主动把信仰发送给你。青年也不应该抱怨社会缺乏信仰如何如何。信从心生。要自己去寻求,精神之道,完全是自己感悟出来的。

第二,信仰是人追求精神目标或境界的过程,在追求超现实的境界的过程中得到精神的升华。许多经济巨贾或政坛风云人物在教堂做礼拜,向上帝祈祷,在祷告中请求宽恕自己的罪孽,以使自己得到解脱。用上帝的爱慰籍自己复杂的心灵,并向社会更多地传递诚信和爱。把祈祷和忏悔当做心理活动中重要的替代或平衡手段,以便更好地追求自己的精神境界。这是维护个人正常的精神状态的有效方法,是个人精神生活最重要的部分。

第三,信仰与社会实际利益目标无关。追求现实的与所有权有关的物质利益,往往采取不择手段的方式,而信仰是另一种精神追求,是圣洁的,其目标往往是摆脱物质利益,进行自身精神洗礼。联系起来看,宗教信仰是带有漠视现实功利态度的。把普遍的爱、诚信放在通俗的、繁杂的现实政治和经济生活之上,因而高于一般生活中的精神境界。换句话说,确立信仰的人,可以帮助人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尊重道德和社会合法规则,促进社会进步。

第四,信仰未必是信奉某种宗教。前面已经说过,作为精神内省和自我追求的境界目标,现有的宗教形式,不一定能够反映个人的信仰追求,有的人说,我只相信科学,别的都不信。假如能够真正投身科学信仰,那也是非常了不起的。怕就怕什么也不信,自己毫无自律,精神自我放荡,不顾诚信、我行我素。

根据美国北卡大学社会学系的Christian Smith教授做的“全美青年宗教研究”报告,美国12年级学生中,参与宗教活动的青少年比较少地牵涉进犯罪和冒险行为。调查涉及30项犯罪与冒险行为,包括喝酒、抽烟和吸毒;窃盗与其他犯罪行为;留校察看与休学;冒险行为等等。那些有规律地参加宗教礼拜、个人高度看重信仰、长期参加宗教性团体的青少年,都明显与更安全、更健康、更有建设性的生活形态有正向的关联。也就是说,参与宗教活动的有信仰的青少年,他们的生活态度更健康。

2010年4月26日,《21世纪经济报道》介绍,2010年以470亿美元位列“福布斯榜”第三名的巴菲特说道:“一定要相信,信仰是很重要的。要相信某个东西,到一定时候,那些坏的事情或暂时失败的事情都会自己化解,变成好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