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当代中国译制
3280700000013

第13章 影视配音与导演艺术(4)

最后,影视剧中角色千差万别,各有各的性格与声音特征,而配音演员队伍毕竟有限,一部译制片里很多演员可能要一个人配好几个角色,而每个配音演员一生要配成百上千个不同类型的角色。因此即使配音演员的配音技术再高超,驾驭语言的能力再强,也难以从语言上将这么多角色一一区分开。即使找到一个配音演员在音色、音质上与原片的角色相符,但是由于制作时间、场地、录音条件等客观因素制约及配音演员对原片人物的理解、把握程度上的差距,配音后也难以完全再现原片的声音效果。

还有,有些影片的艺术特色是配音演员所无法再现的。例如在各种配音片中,原片演员发音时的一些地方口音,比如《索菲的选择》中索菲的波兰口音、《辛德勒的名单》中辛德勒说话时带有的德国口音,等等。还有原片中一些演员的个人发音毛病,例如《纽约时刻》中那个小店售货员说话大舌头等,原片中这些艺术手段其实都是为了增加剧中人物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而设计的。而这些语言特征在译配过程中通通都被字正腔圆的标准普通话所取代。因此,我国观众是无法感受到影片导演这种独具匠心的安排的。中文无法再现上述任何一种口音,也不存在任何变通的方法。

总之,好的译制片是在原片基础上的二度创作,它要达到一个质的飞跃,使之成为一个崭新的艺术作品。译制片的生命就在于在还原中的创新。

第三节 译制导演的工作特征

译制导演是一部译制片的统帅和核心人物。无论是采取制片人模式,还是导演制模式,配音导演永远都是艺术质量的负责人。总体来说,配音导演要注重译制片对白的翻译语言艺术、配音演员的配音艺术、录音艺术还有后期混录的整体声音效果艺术。他首先要对影片的整体风格定位,对翻译的台词进行艺术上的提升。然后根据原片角色的年龄、身份以及性格特点等挑选演员,组织配音队伍,使配音演员的音色、气质基本上与原片演员相符,而且还要根据原片的节奏、层次,掌握中文对白的起伏,使中文对白与原片演员的表演融为一体。在实录过程中,还要把握好人物的主次,注意配音演员的语调、声音、情绪的衔接,帮助配音演员把握感情分寸。最后在合成的时候,要注意对白、音乐、音效之间恰当的比例,负责混录的效果。

除此以外,导演还有自己的社会责任。译制片作为大众媒介,除了娱乐功能之外,还要起到舆论引导作用(尤其是在我国)。在配音制作时,导演还要负责防止译制片中出现的一些语言问题,比如引用原片中的脏话、外国方言等。

一、译制导演工作步骤

译制导演的工作步骤主要有五个具体环节:①分析掌握原片风格和主题,修改翻译的对白台本;②组织配音演员队伍,使其音色搭配得当;③录音时严格把好口型关;④现场导戏;⑤后期混录制作。这五个环节反映了译制导演的主要工作特征。

1.观摩原片,把握风格

译制导演接到影片素材后,首先要对原片进行反复观摩。同时,与这部电影相关的文字材料、文艺作品凡是能够找到的,导演都应该大量阅读,以深入了解与原片相关的时代背景、风俗人情等。这些对于理解原片主题、风格,理顺人物关系,把握人物性格,掌握人物语言特点都有很大的帮助。这些功课是大量的、细致的,做得越到位,导演工作起来就越是心中有底,统领和指挥的工作才能做得越好。

不同题材的电影会有不同的总体语言风格,有的华丽铺张,有的雅致含蓄,有的幽默滑稽,而有的则简洁宁静。所以,配音导演在看完原片后,必须准确地掌握片子的总体语言基调。这样才能在修改台词、选定演员、指导演员定角色语言基调时都往总基调上靠,尽量保持与原片统一的总体语言风格。不同的影片作者叙述故事的方式及格调都是不同的,译制导演不仅要告诉观众故事,还应该尽量保持译制片的风格、韵味,使之接近原片。例如,《远山的呼唤》犹如一首田园牧歌,优美质朴,不以跌宕的情节取胜,而是靠人情味和生活情趣打动观众;而《虎口脱险》则是一出闹剧,人物和情节都是漫画式的,非常夸张,演员情绪转变也是跳跃式的,演员的读词方法也是夸张、富于喜剧色彩的;《刺杀肯尼迪》则像一篇新闻报道,银幕上不时出现几月几日何地发生了什么情况,使人强烈地感到故事的真实性,参与破案的进程,其中的旁白也使用了新闻报道的口气。几乎每部优秀的影片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再现的程度主要看导演的指挥水平了。

导演定下影片的总体语言基调后,要及时和翻译沟通,达成一致意见,这样翻译在译对台本时,可以对影片的风格、人物说话的语言基调有一个明确的把握,尽量做到翻译出来的台本和原片总体语言风格一致。

需要注意的是,总体语言基调不能太简单化,比如只分为正剧、喜剧和悲剧。因为很多电影的基本基调很容易定,而人物的语言却变化多端,有时喜剧里有悲剧因素,有时悲剧中又有喜剧人物的存在,即使有些严肃题材的电影也会有含意深刻的幽默成分。

除了吃透原片的语言风格外,译制导演还要能够把握原片作者的意图,即该电影要阐述的主题是什么,并且在二次创作过程中尽量还原原片作者的思想,哪怕作者的观点与我们相去甚远,也不应该改变它。很多爱情片可能看似谈的爱情哲理,或者人生道德、伦理,实则有着更深刻的观点或思想。

比如《魂断蓝桥》,其实,如果深入挖掘电影中纵深的社会意义的话,则会发现,该电影阐释的主题是:害死女主人公的其实是当时的社会舆论,是“玛拉沦为妓女”的社会舆论使得她不能和心爱的人结合,只有选择死亡。因此,导演对电影主题的认识对于整个电影的译制成败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2.选择演员,对号入座

一部译制片的配音演员班子就像一出戏剧一样,生、旦、净、末、丑各种角色齐全,导演是这个戏剧的总指挥。导演在了解每一部电影作品的时代背景、风格、主题内容、人物关系等的基础上安排配音演员之间的角色关系。

导演需要精通业务,熟悉各个配音演员的声音条件和声音的可塑性,协调他们的个人风格以及他们合在一起的效果,做好妥当的安排。

正如歌剧、戏曲行当一样,译配演员的角色化选择也要搭配合适。因为他们的音色及其层次、音质、力度、表现力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对于电影角色年龄、形象、气质、性格及其他方面的刻画和声音塑造。译制导演只有正确组织配音队伍,才能完美地再现原片画面形象的语言艺术形象,使全剧译制成功。

导演选择配音演员时,一般先根据性格、音色、气质来构想人物声音形象,然后按照配音演员的音色、气质和表现力三个必要条件来选择配音演员。译制导演早在观看影片、阅读译本、对照画面时,脑海里就会不断地闪现出某演员的音色、素质和表现更适合某个角色,或者某个演员潜在的能力及声音可塑性适合某个角色。这样不断反复衡量、比较配音演员的音色、素质和原片人物形象和语言的贴合性,再按照人物的重要性、声音的搭配合理组织配音演员。

例如,在美国电影《乱世佳人》中,大大小小的角色很多,其中最重要的角色就是斯嘉丽、瑞德、艾什利和梅兰妮这四个贯穿全片的人物。译制导演在挑选配音演员上,首先考虑的是这四个人物的声音特色要区别开来。其中斯嘉丽的配音音色要纯美、年轻,声音又脆又亮,口齿流畅,表现力强;瑞德的配音要浑厚、结实的男中音,音色要富有魅力,语言表现力要丰富;艾什利的配音要有稳健、持重的语调,声音有磁性,音色清美、声音纯正;梅兰妮配音音色纯美、成熟,声音轻柔,有一种说出话来甜甜的感觉。这样,这四个人物的语言形象才能各具特色地被树立起来。

译制导演通过分析原片的人物性格和画面形象,来确定人物的性格和语言特征,然后再对应地找到合适的演员声音。然而,人物的性格和语言特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导演和配音演员还要抓住人物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性格特点,并且用不同的音色、音高、音调等的变化来塑造人物形象和性格。

比如《乱世佳人》中的主要人物在影片的各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性格变化,尤其是女主角斯嘉丽。为了准确地抓住斯嘉丽的语言特点,导演和配音演员必须纵观全篇,把握她在不同成长阶段中的情感变化。作为奴隶主的长女,年轻的斯嘉丽任性、高傲、自以为是,总要命令周围的人;同时又热情奔放、虚荣心极强,争强好胜,聪明能干,具有一种随机应变的能力,并且有一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顽强个性。在十二棵橡树聚会上,斯嘉丽看到梅兰妮和艾什利幸福地在一起,十分生气,故意同所有男孩子调情来吸引艾什利对她的注意。这时的斯嘉丽还幼稚,既骄傲又娇气,她的语言充分体现出这点。她当着艾什利的面对梅兰妮说:“你把你漂亮的兄弟带到这儿来是为了伤我这可怜、单纯乡下姑娘的心吗?”然后,一转脸对正走下楼梯的弗兰克说:“弗兰克·肯尼迪,你留着胡子看起来更漂亮了。”接着又对双胞胎兄弟斯图尔特和布伦特说:“漂亮的小伙子,我生你们的气了,你们一天都没接近我……我穿这件旧衣服是因为我觉得你们喜欢,我准备和你们一起吃野餐呢。”她的语言和行为的确像艾什利对她说的那样:“你今天把所有男人的心都收走了,还不够吗?”因此,配音演员要抓住人物的此时语言特点,用音色较高的声调来表现单纯、任性、又骄又傲的年轻女子的语言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