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当代中国译制
3280700000025

第25章 译制生产管理(3)

一方面,译制方对译制作品市场没有发言权,从引进片选择,到预算、定价和票房都无主动决定权。因政策性因素,目前每部影视剧的译制费用普遍由发行方定价,费用并不可观并且较为固定,基本为一次性报酬。这样,在电影产业形成这样一个不均衡发展的蛋糕——电影发行商承担市场风险,同时也享受市场分成,形成市场化链条,但是译制机构却被从市场上隔离出来,不管译制片在市场上收效如何,于己无关。这不仅不利于调动译制业的责任感,而且对其积极性是严重的打击。如目前,上海电影译制厂在很大程度上就仍需要国家和地方上的补贴。

另一方面,现在虽然译制厂的工资并不高,但是配音界“棚虫”活跃,收入丰厚。专业的电影配音有严格的要求,需要经过翻译、初对、复对、配音、鉴定、补配、混录等七八道完整的工序。完成这样的工序成本较大,在有限的预算内,留给译制人员的报酬必然减少,而搭起来的一些“草台班子”很少有如此认真执行的。经常能够在电视屏幕上听到许多翻译和配音质量非常差的声音。具有市场号召力的明星也参与配音,更加凸显计划性与市场性的冲突。以上海电影译制厂为例,实行全员聘用制,在很大程度上仍保留着国家事业单位惯例。在单位内部,一位主要配音演员完成一个角色配音,收入很少,配一部片子仅能拿到几百元钱。而像《海底总动员》,明星去配音,酬薪高达几十万。

对于中国来说,国内对于海外电影的需求量在不断扩大,而由于体制和机制的原因,很多观众对于高质量的译制片的需求很难得到满足。能否制作出更多高质量的译制片,满足受众需求和市场需要,成为国内的影视译制业所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在市场化运作方面,日本和一些欧洲国家的译制业相对比较成熟,他们的经验对中国影视译制业的发展来说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以日本为例,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从海外电影的引进、编译流程,到相关人才的培养,完全按照市场化的运作机制。

日本配音界有专门的事务所或经济公司和演员工会。现任迪斯尼国际配音中国(公司)艺术总监的张云明导演对此深有体会。张云明导演曾在日本留学,并在日本NHK电视台任主持人。他指出,30年前日本与我国现在状况一样,一盘散沙,各自做各自的。而现在搞译制都成为公司的行为。演员与公司签约,没有个人干“私活”的情况,而且信誉很好。演员要配音,必须与公司联系,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制片人的模式。在酬金方面也十分规范,都是固定的数目,公司要扣多少也是固定的。行业规范十分明确,公司会推荐,提供小样,去听去挑。这样的运作模式,给译制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规范和保障,而且是符合日本国情的。从中国目前的状态出发,形成完备的市场体系并非易事,因而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进行市场化是十分必要的。

第四节 多元化竞争

在这个快速消费的时代,加之市场竞争的存在,速度成为不少影视译制机构争取受众的重要因素。而从经济角度考虑,配音对电影发行商,尤其对中小型电影发行商来说会增加财务负担,配音的成本比字幕的成本要高得多。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对外来剧采取字幕方式,成本的考虑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

一、网络字幕翻译

网络传播使译制有了多元化渠道。网络上最新的海外电视剧和节目字幕基本都是由互联网上的“字幕组”群体提供的。这些译制领域的“NGO”(非官方机构)在网络上的出现,使官方组织不再是进行配音或者制作字幕的唯一渠道。而且这些“NGO”通常是由一些爱好者自发组成的非商业联盟,他们以论坛为核心,自发形成,有自己的组织,如“伊甸园字幕组”、“中文BT联盟”等,目前,国内像这样的影视网站不下几十处。

不同的论坛网站为增强吸引力,也在内部进行组织分配,竞相在最短时间内上传字幕版。比如《越狱》从未在中国官方电视台上播放过,但往往是美国每集一播完,即上传到网上。韩国的《花样男子》在韩国每星期播放两集,每集播放后几小时,字幕版即被上传到网上,因此随着韩国的《花样男子》的同步播出,它不仅在韩国国内,也在大陆、香港和台湾地区的“韩流”爱好者中聚集了大量人气。尽管翻译水准良莠不齐,但各个网站为吸引和留住“顾客”,在竞争中追求速度的同时也不断注重质量,在翻译、校译过程中自发形成分工和一些标准。而且网站论坛组织也开始趋于成熟。速度快、低成本,赋予了网络传播独具的竞争优势。网络在中国普及仅仅十年,却已经培养了不少资深影迷,分流了相当一大块比例的市场消费者。经网络字幕组翻译的电影,一方面快捷,另一方面也较活泼,当然,准确率相对较差。

网络字幕组这个群体,其形成和发展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可以说,字幕组的出现,推动了译制片生产管理的多元化。

字幕组在英语中为“Fansub”,是指将外国影片配上本国字幕的爱好者团体,是一种诞生于互联网时代的新事物,属于一种民间自发的个人团体组织。在中国,字幕组的起源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很多来自欧美、日韩的优秀的电视剧、动画、电影作品深受中国网民喜爱,然而官方影视机构引进国外优秀作品的速度一般非常慢,涉及相关的审批手续也非常繁杂,加上中国民众普遍外语水平一般,字幕组便由此诞生。一开始,字幕组大多指翻译日本动画的新番(最新节目)字幕组,但也有帮电视剧或电影配上字幕的团体。

由于P2P软件的盛行,许多字幕组使用Bit Torrent之类的P2P软件散播他们所制作的字幕及影片。近年来YouTube兴起,许多字幕组也将影片上传到You Tube。虽然散播影片已经违反各国的著作权法,自行制作翻译字幕也属于著作的衍生作品,需要原作者授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个人制作,并且不以营利为目的,仅供学习交流研究使用的作品,并不触犯中国现有的版权法律。但是,在网络上公开的传播则构成了对原作品版权的侵犯,有侵权的嫌疑。

进入2007年,由于美剧《越狱》在中国的疯狂流行,网络字幕组终于引起了作为国家电视台的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等主流媒体的关注。

CCTV-4中文国际频道,曾经在《中国新闻》栏目中,作出过报道(时长约为3分钟,2007年1月新闻报道)。美剧字幕组的负责人,接受了《三联生活周刊》等知名媒体的采访。在美国,《纽约时报》也曾经对此做出关注、报道,并且对中国的美剧字幕组负责人也做了采访。复旦大学中文系严锋教授对《瞭望东方周刊》说:“他们所翻译的东西并不是达到了怎样的高度,翻译得多么好,但他们的翻译不像一些正规、专业的翻译那么生硬,他们的翻译更加生活化,很贴近我们自然的语言,有时他们还使用了一些我们熟悉的成语。最可贵的是他们在一些对话旁边还加了注释,比如一些文化、历史方面的典故,这些都是非常贴心的。我能在他们身上看见一种敬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