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传媒实践力
3281200000055

第55章 实践考证:来自新闻一线最真实的总结(3)

21世纪的今天,电视节目的包装艺术已经在我国得到高度重视和蓬勃发展,由于电视节目包装技术中包含许多美学与人文、心理学甚至高科技的含量,也必然是一门复杂的技术。

同时,由于受众审美力的日趋提高,电视媒介想要占领一席之地,电视包装艺术必然是首选的手段。

作者安琪,女,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在职研究生。曾就读于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现为北方科技信息研究所杂志编辑。对国防科技类文章编辑有一定研究,多次参加国防科工委组织的大型会议,并参与采访报道。

新闻类电视谈话节目的新闻性与时效性

林厦

摘要:电视对于拓展公共论坛与社会事务的讨论空间具有重要的贡献,电视谈话节目便是其中主要的部分。如何能使新闻类电视谈话节目更具有新闻性和时效性,使之成为新闻报道的重要部分,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新闻类谈话节目是新闻性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电视谈话节目贴近新闻热点,直播是最佳的方式。电视谈话节目由于有时间长度上的优势,可以满足深度报道在篇幅上的需要。一般认为,对于电视谈话节目的观众来说,话题是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新闻类电视谈话节目话题的选择,实际上也是对节目新闻价值的检验。在现阶段,新闻类电视谈话节目应该而且完全可以做到重视舆论引导功能与尊重新闻价值规律二者兼顾。把握好新闻类电视谈话节目的新闻性与时效性对于新闻报道的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新闻类电视谈话节目、新闻性、时效性

电视对于拓展公共论坛与社会事务的讨论空间具有重要的贡献,电视谈话节目便是其中主要的部分。由于电视谈话的话题涵盖面十分广泛,便越来越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对观众产生影响,电视谈话中出现的言行,也越来越作为新的文化形式,成为社会公众普遍分享的一种重要文化经验。电视谈话节目,依据谈话内容大致可分为新闻类、娱乐类、社教类等。

在1980年以前,电视节目中几乎不使用同期声。1980年以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引起了人们对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新问题的普遍关注,中央电视台1995年2月开办了《电视论坛》,邀请社会知名人士就某些重大社会政治、经济问题发表看法。这应该算是新闻类电视谈话节目的一个雏形。

1996年4月,中央电视台的谈话节目《实话实说》开播。《实话实说》更具有市场化背景下现代电视节目生产的自觉意识:从话题甄选、谈话层次设计、有关资料的准备、记者前期调查、嘉宾的选择与搭配、主持人的风格定位与现场组织策略、大屏幕使用、灯光设计、现场乐队功能等,都体现出对海外同类节目的模仿和借鉴,专业化程度很高。话题的市场“卖点”和谈话的技巧被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尤其是主持人的自然、松弛、冷面幽默和平民化———被业界人士称作“犹如邻居大妈家的儿子”。即使是社会意见和民间舆论的表达,在这个节目中也因为语言的机智幽默和生动活泼而增添了单纯的娱乐色彩。《实话实说》开始作为一种“类型”(FORMAT)节目的市场化运作,影响中国电视界,进而影响受众。

于是,在1990年代后期,电视谈话大行其道,并和其他大众媒介产品一起,成为影响中国社会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重要因素,也同时体现出市场化大环境当中受众的文化选择以及背后的社会文化特征。

由于新闻类节目对于一个大型电视台来说是立台之本,所以新闻类电视谈话节目就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能使新闻类电视谈话节目更具有新闻性和时效性,使之成为新闻报道的重要部分,并与之保持零距离,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新闻类电视谈话节目应贴近新闻为观众提供“及时所需”

贴近新闻还是远离新闻决不是栏目自身兴趣取向的“个人问题”,而是这个栏目有没有生存必要的“生死问题”,一个栏目对观众而言是成为收视的必需品,还是成为可有可无的边角料,关键在于它能够为观众提供多少“及时所需”,如果我们不能靠近新闻,就意味着我们在远离观众———这样的远离对栏目来说是危险的。

“新闻是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里揭示了新闻三个最基本的特性。一是真实性。对事实的报道,要求真实准确,不容半点虚构和臆测。二是及时性。要求报道者迅速及时,要求被报道的事实新颖鲜活。三是公开性。“报道”,是指经过大众传播媒介的公开传播,而不是人际传播的方式传播。新闻三个最基本的特性,也对新闻类电视谈话节目提出了新的要求。

2004年5月17日凌晨,中台办、国台办就当前两岸关系问题发表声明。指出当前两岸关系形势严峻。坚决制止旨在分裂中国的“台湾独立”活动,维护台海和平稳定,是两岸同胞当前最紧迫的任务。声明发出后在海峡两岸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让我们看看当晚两岸电视新闻谈话节目都播出了什么节目。当晚中国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在19∶38分播出了《“台独”没有和平分裂没有稳定》节目,节目中请到了台湾问题专家进行访谈。但是当晚20∶30分的谈话节目《新闻会客厅》播出的节目却是谈论某演员醉酒驾车肇事身亡的节目《醉酒驾车的悲剧》;22∶30分《央视论坛》播出的是《抹平车牌上的“身份”》讲述部分公安车牌变普通车牌的节目(次日,播出的是《“台独”死路一条》)。而海峡对岸台湾TVBS电视台的谈话节目却是另一番景象,当晚21点《全民开讲》节目的题目是《两岸和?战?北京摊牌?》节目中还电话连线访谈北京联合大学台研所所长徐博东,这期节目时长达1小时30分;当晚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时事开讲》节目的题目是《北京警告:两岸关系形势严峻》。5月17日,海峡两岸最大的新闻应该就是中台办、国台办发表声明。但是,对这一新闻事件,有的新闻类谈话节目做足了文章,有的谈话节目却没有提起。

现在各电视台的新闻类谈话节目类型繁多,但是对新闻事件的快速反应还不够,缺少时效性。这对电视台的整体形象塑造不利。因为新闻性节目是电视传媒的立身之本,也是电视业竞争“出彩”的一大砝码。新闻类谈话节目是新闻性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性节目做得好不仅能够吸引收视率,还将给电视台带来良好的声誉,这是娱乐性节目所不能代替的。

很多新闻从业人员曾力图使新闻类电视谈话节目贴近新闻,央视的《实话实说》便是一例。自《实话实说》开播以来,主持人崔永元的幽默感得到彰显,其新闻敏感的优势却没有得到深度发挥。主持人崔永元曾探讨过是否可以将《实话实说》的选题更接近新闻性。直到2002年初,经验的积累使《实话实说》终于有勇气接近新闻类题材时,崔永元却因失眠综合症再次发作而告别了《实话实说》的谈话现场,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巨大的遗憾。如果《实话实说》能够实现其向新闻化挺进的转变,那将使中国电视新闻叙述和表达方式获得一次新的探索和突破。然而让人扼腕,这样的探索刚刚开始,还未真正来临就已告结束———接近新闻,这本应该是《实话实说》的第三次转折。

2009年,《实话实说》因为收视率转低等原因而最终停播。在谈话类节目兴起之初,也就是国外脱口秀节目刚刚进入中国之时,央视《实话实说》因其形式新颖、一枝独秀,引起社会关注。但随着言论空间相对开放,这类谈话节目被普遍复制,《实话实说》收视率分流,甚至沦为弱势。但是,究其原因的实质《实话实说》作为新闻频道的新闻栏目,却与新闻渐行渐远也不无关系。

《实话实说》节目曾经贴近新闻的探索,使我们想到了周刊性的节目如何加强新闻性。周刊节目可以发掘新闻并形成热点。央视《面对面》节目在2003年抗非典期间曾经十分辉煌。

当时同北京市代市长王岐山、香港卫生署署长陈冯富珍、医学专家钟南山等的面对面,形成了收视热点。但是,周刊性的节目在播出期间有时碰不上热点问题,就影响节目的新闻性。因此《面对面》节目也做了一些新的探索,近期它的节目制作精良也很好看,但是却离新闻有点远。2004年5月15日《面对面》播出了《同济大学教授谈旧城保护》、5月16日播出了《成龙:我是谁》,在这之前《面对面》还播出了采访杨丽萍等艺术界名人。虽然同名人的面对面谈话有名人效应,能吸引观众的视线。但是采制像这样可以放到任意一个频道、任何一天播出的节目,肯定也不是栏目的追求。

要实现电视谈话节目贴近新闻热点,直播是最佳的方式。直播虽然难度非常大,且有一定的风险,但是央视《国际观察》节目就作了很好的尝试。实现直播后主持人水均益不必为下午录制的节目,当晚播出时情况又有了变化而伤脑筋。但是,这也对主持人以及嘉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央视在伊拉克战争期间进行了连续数日的直播,演播室请来了多位军事专家进行现场访谈,效果很好。央视近两年新开办的《新闻1+1》是一个日播节目,更接近新闻热点,更具新闻性,也采用了现场直播的方式。台湾的TVBS的《全民开讲》是一个直播节目,节目在谈话过程中,不断插进新闻现场直播的画面,嘉宾就现场发生的最新情况进行评论,使得新闻事件与评论同时展现在观众面前,观众在知道发生了什么的同时,又通过专家的评论获得更为深层的东西。

二、新闻类电视谈话节目的任务新闻深度报道

新闻是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将“新闻”的属概念落定在“报道”上,是从大众传播的角度来解释“新闻”这一社会现象的。深度报道是新闻报道的一种节目类型,是观众十分喜欢的新闻报道方式。

任何一个大的新闻媒体,特别是电视机构,对新闻事件作出快速反应的深度报道是不可能由新闻消息来替代的,因为总是有更多的细节和角度值得深度报道栏目去发现和挖掘。电视谈话节目由于有时间长度上的优势,可以满足深度报道在篇幅上的需要,所以是深度报道的适宜栏目。新闻类电视谈话节目在新闻性和时效性上不应该弱化。

1993年以来,从央视到地方台出现了一大批深度报道节目,像央视的《新闻调查》、《焦点访谈》以及地方台的《焦点透视》、《新闻空间》、《新闻观察》、《新闻追踪》等都属于此类。这类节目一般以“关注民声,倾听民声,抨击时弊,扬善抑恶”为宗旨,因此一经出现,便引起社会的轰动效应,给电视传媒增添了“活力”和“魅力”,其功不可没。然而,透过这一表象的背后,我们不能不面对这样的现实:其间不少节目在“热闹”一阵之后,便出现了观众开始疲软,收视率渐渐走下坡路的景况。究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报道深度的欠缺是其主要症结所在。

深度报道有较充足的时间来解析事件,其成功的要素在于提供充分、全面的信息,包括全面的事实信息、复杂的关系信息以及多元的意义信息。许多此类报道恰恰未能提供足够的事实信息,或者让事实信息在同一个层面简单重复,对于关系的把握则过于简单化,总是停留在一个可以预见的框架内;意见和评论不能呈现多面性,而是流于简单甚至片面。因此报道常常不能出人意料,就像一个老套的故事,缺乏新鲜感。目前,电视台大多对深度报道节目非常重视,不断改版、包装、撤旧换新,这些都是必需的,但真正能吸引收视率的还是报道本身的质量。

作为电视媒介中具有相当影响力的节目形态之一,新闻类谈话节目也要相当重视报道的质量。新闻类电视谈话节目的新闻性越强收视率越高。

2003年抗击非典期间,央视的《面对面》节目的收视率屡创新高,是因为《面对面》每天都会告诉观众抗非典最前沿的情况,专家、领导者指导抗疫的最新进展,让观众了解他们最急切想了解的问题。《面对面》节目前所未有的靠近了新闻。这正是当年《实话实说》栏目所追求而未达到的新闻性。但是,非典一过,《面对面》节目又不由自主地同新闻有了距离。对于一个周刊性节目要长期靠近新闻其实很难,每周一次的固定播出时间,使节目不可能每期都赶上新闻热点,从节目收视率的角度考虑,栏目自然会去选取更为热点的话题,以求节目更精致更好看。这样一来,新闻深度报道的任务就落在了类似《新闻1+1》、《国际观察》这样的节目身上。这类节目能不能靠近新闻,也就直接影响到媒体的收视率和权威性。

台湾TVBS新闻台的晚间谈话节目《全民开讲》和《新闻夜总会》每天以当天的热点问题为话题进行长达一小时及两小时的讨论,观众看的如痴如醉,节目中间不断接听并播出观众打来的热线电话。该台由于这两档新闻性极强的谈话节目,因而获得了非常高的收视率,多次民调显示收视率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