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传媒实践力
3281200000057

第57章 实践考证:来自新闻一线最真实的总结(5)

在采访艾哈迈德?扎基?亚马尼时,亚马尼对沙特阿拉伯缺水的情况进行了大段叙述,法拉奇认真倾听然后得出一个比方:“像渴得要死的米达斯王”,并且提问“地下没有水吗?”

来促使亚马尼继续叙述。只有听得清楚,听得明白,对方讲的话才能对记者有用,记者也才有可能正确而得体的引导谈话。如果记者不认真倾听,心不在焉,或者听的时候“走了神”,都会直接影响对方的谈话兴趣。这样造成采访失败不说,还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二、对于当前新闻实践的启发

(一)法拉奇对政界和新闻界的双重影响

作为一个以采访高端人物著称的记者,法拉奇对政治界和新闻界均有着深远影响。新闻记者是一个重要的社会角色,他们的传播活动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并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记者传递的信息从社会中来,到社会中去,这就决定记者必然对社会有一定的影响力。

记者传播活动的触角已经伸向社会的各个角落,而且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国家内部,也加强了各国之间的联系。记者这个名词是和“信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信息的传播,不仅对各国的各个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对整个国际格局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比如在文化领域,记者的传播活动使不同文化系统之间、同一文化系统的亚文化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快,更顺畅,加速了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加速了文化的产生、发展、衍变和灭亡。国际社会,信息的自由流通,使国家实力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之外,又出现了“软权力”,就是使文化和价值观成为一种吸引力。法拉奇的《风云人物采访记》中每一篇访问记都是一个附着一定思想的事件。她通过传播新闻而传播思想,进而影响社会。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展江认为,法拉奇在新闻采访领域的成就不可忽视。“法拉奇是采访政坛风云人物比较优秀的一个,她的一生可谓波澜壮阔。她的作品对新闻界和政治界都是有影响的。她的《风云人物采访录》即使现在读起来也还是很有益处的。”由于版权问题,现在这本书已经很难找到,新闻专业的学生只能通过只言片语了解法拉奇,而新闻史中对法拉奇又少有涉及,法拉奇被忽视是一件憾事。“呼吁出版社引进《风云人物采访录》的版权,法拉奇没有过时。现在还是需要有这样的书。”同时展江认为,不论有意与否,《面对面》栏目中王志的风格略有法拉奇的味道,而《面对面》的火爆,也印证了这样的采访风格总体上还是被认同的。

武汉大学的单波教授认为“法拉奇是一个个性非常鲜明的人物,特立独行,爱恨交织,亦柔亦刚,但她常常使自己的爱与恨表现到极致,陷入绝对主义的泥潭,影响了她对民族与文化的理性判断,以至于其采访与写作不时呈现着西方中心论的傲慢与偏见。就新闻工作方式而言,她总是带着千百种愤怒感情和千百个问题去采访,以‘进攻、进攻、再进攻’的个性式采访挖掘着真相,表现了新闻记者难得的勇气与独立人格,同时,我们又不得不看到,她的‘愤怒感情’并非在新闻采访的心理战中屡试不爽,而是时常让偏见渗透到新闻报道之中,正是这些矛盾的表现,她留给我们无尽的思考。”

《法拉奇传》中文版责任编辑黄春峰说,“人们似乎并不关心她本人”,这本书2000年刚出版,只印了5000本销售却不好。单波认为,现在有些崇拜法拉奇的年轻记者忽略了其职业精神内涵,要真正学习法拉奇,就要像她那样去公正地审视权力的运作、认真探寻事物的真相。

(二)法拉奇的高端人物采写对新闻实践的意义

步入市场经济后,在媒体竞争初始阶段,媒体之间的竞争主要是围绕改版与扩容展开的,如报纸由大变小、由黑变彩、由薄变厚或由宽变窄,以及节目的更新、变脸或增多。但随着媒介之间竞争的日趋激烈,媒体人越来越意识到,媒体之间的竞争更应当是独家的、重大新闻的竞争。高端人物报道正是符合显著性、权威性、新闻性。就国际形势而言,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推进,各国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频繁;从国内环境来看,随着我国政治及政府的信息日益公开化、透明化,高端人物逐渐走近民众,不再神秘。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新闻媒体而言,如何做好国际政坛风云人物、本国政坛名流的采访报道,在同行竞争者中以高端人物采写略胜一筹,成为一个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事实上,一家媒体关于高端人物的新闻报道一出现,受众对这家媒体的关注度会迅速上升。媒体就如同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随着媒体的不断扩容,一个个媒体恰似一个个“新闻超市”,新闻则是“超市”经营的主要产品,当人们逛了几家“超市”之后,有一种吸引眼球的正是这类关于高端人物的独家重大新闻。也就是说,它是“新闻超市”的主打产品,关于高端人物的报道越多,媒体竞争力就越强。当媒体提出“内容为王”时,这类新闻理所当然成其为首选之一。

新闻记者的素质问题,关系到新世纪新闻队伍的建设问题。当前,越来越多的媒体管理者和高层领导已经认识到,在新闻媒介综合实力的诸多构成要素中,新闻记者的素质问题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但是,随着国内传媒市场的竞争加剧和新闻理念更新,现在传媒工作者素质不足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对此,邵华泽就曾指出,“一部分媒体工作者的确功底不扎实、素质不高。同时,行业形势的发展在各方面能力上正对工作者不断提出新要求。”

我国的新闻改革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赢得了受众的认可和信赖,但是毋庸讳言,在许多方面尤其是新闻采访和写作领域变化仍然不够显著,表现令人不够满意。具体地说,传统的、占据主导地位的新闻采访和写作方法缺乏了应对的灵活性和多姿多彩的丰富性,显得比较单调、刻板,同时记者的新闻写作体裁创新意识还不够强。众所周知,新闻采访和写作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和方法问题,首先是新闻观念问题,人们如何理解新闻将直接决定新闻工作者如何“报道”和“写作”新闻。束缚新闻工作者头脑,使他们在新闻采访和写作领域难以施展才华的首要障碍就是他们对新闻的偏执性理解。

参考文献:

[1]奥里亚娜·法拉奇著,阿珊译:《风云人物采访记》,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

[2]奥里亚娜·法拉奇著,阿珊译:《风云人物采访记(续集)》,新华出版社1985年版。

[3]圣·阿里科(Santo L Arico)著,李青藜译:《女人与神话奥丽亚娜·法拉奇传》,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

[4]罗海岩:《法拉奇———向世界投不信任票》,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

[5]邵培仁:《政治传播学》,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6]蓝鸿文:《新闻采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刘明华、徐泓、张征:《新闻写作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周克冰:《中外经典采访个案解读》,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9]赵淑萍:《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杨景锋,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在职研究生。求学期间,对新闻采访方法进行了认真学习和研究。研读了《风云人物采访记》及《风云人物采访记(续集)》,对以采访高端人物见长的法拉奇产生浓厚兴趣。

中美电视调查性节目的比较研究——以《60分钟》和《新闻调查》为例

关婧

摘要:新闻是一个电视台权威性和社会公信力的集中体现,那么调查性节目无疑是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同时又最有难度,也会更进一步的反映出该媒体的新闻理念、职业水准和制作实力。CBS的经典节目《60分钟》和CCTV的《新闻调查》按照节目内容划分都属于电视调查性报道,通过对它们的发展历程、节目样式、外部形态、节目定位、内容取材、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差距,吸收精华。

关键词:《60分钟》、《新闻调查》、调查性节目

电视调查性节目报道属于深度报道的范畴,它是通过记者以公正中立的角色对侵犯公众利益的集团或个人进行的相对独立的调查取证过程,最终以电视的画面、声音、文字等构成要素贯穿为一个有机整体的叙事形式揭露出事实的真相。

首先它来源于报刊的调查性报道,也是电视为了对抗报刊媒体相抗衡所发展起来的。调查性报道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新闻史上的“黑幕揭发运动”,专门揭露社会阴暗面、政府中的腐败行为、公司企业的营私舞弊行为以及黑社会的内幕等。有时一篇调查性报道往往轰动全国乃至世界,如导致查理德?尼克松(Richard.Nixon)辞职的“水门事件”,里根政府的“伊朗门事件”等,都是调查性报道的杰作。随着这种报道形式的发展,节目内容题材的涵盖范围也随着扩大。针对各个国家的媒介环境不同,调查性报道也有着不同的定义,美国学者大卫?安德生(DAVID ANDERSON)和皮特?本杰明(PETER BENJAMINSON)认为,调查性报道就是“报道那些被掩盖的信息……是对国家官员行为的调查,调查对象也包括腐化的政治家、政治组织、公司企业、慈善机构和外交机构以及经济领域中的欺骗活动。”中国学者张威则提出了“调查性报道以暴露或揭丑为核心,以社会的腐败现象、犯罪、政府官员的错误行为、内幕新闻以及被某些人企图掩盖的事实为主要目标;它是新闻媒体相对独立的、精密的、深入的采访活动;它比较费时,篇幅较长,经常以连续报道的形式出现”。在中国新闻界较有权威的《新闻学大辞典》中则将其定义为“一种以较为系统、深入地揭露问题为主旨的报道形式”。

伴随着电视的日益普及和电视新闻制作手段的日趋完善,电视新闻中逐渐衍生出了调查性节目这一新的节目形态,并在电视界得以普及。

一、中美电视调查性节目的历史

(一)CBS《60分钟》和CCTV《新闻调查》节目的发展历程

1.参照《24小时》而形成的《60分钟》

1968年,CBS新闻部电视节目制片人唐?休伊特向CBS高层提出一份报告,建议创办一个在黄金时段播放,时长为一小时的新闻节目,该报告的建议就是现在的《60分钟》。显然在当时,这个创意并不是一个全新的节目,而是唐?休伊特参考BBC的《24小时》节目所提出的。《24小时》也是采用电视杂志的形式,由几个7到10分钟的故事组成。可见金牌栏目的辉煌不是来自于形式,而是来源于内容和创意。

1968年9月,《60分钟》进行首播,只是在每周二晚间黄金时段和《CBS新闻小时》轮流播出,还没有一个完整的栏目形态。在创办后的好几年间,节目收视率并不高,直到1975年,栏目固定在每周日晚间7:00至8:00时间段播出,并且还有著名记者主持人丹?拉瑟加入。此后,栏目收视率逐渐上升至36%,而且在娱乐节目一统天下的竞争中,它曾连续23年高居尼尔森电视节目排行榜的前10位,CBS的新闻栏目也在《60分钟》这里实现首次盈利。

《60分钟》连续播出41年,是美国新闻历史上资历最老、收视率最高的10个电视节目之一,连续23年高居收视率前10名,甚至5次成为美国收视率最高的电视节目,一直高居美国转播率最高的黄金时段,甚至创下了同时在1423家电视台黄金时段转播的纪录。曾78次荣获美国电视最高奖———艾美奖(Emmy Awards),艾美奖的评委们认为,《60分钟》“用简单而有效的方式深入了故事的核心,进入了人物内心,编排自由、富有活力,开创了一种新的节目样式”。

直至今日,在商业电视和娱乐节目一统天下的时代,《60分钟》通过独特的报道形式,在同类节目中鹤立鸡群,赢得众多观众的喜爱。从很大程度上来说,《60分钟》拓宽了新闻的视野,重新诠释了新闻的本质。它的成功,不仅仅冲击着新闻本身,使其成为新闻业的旗帜,它更成为客观、公正、自由的新闻品质的象征。

2.从《观察思考》到《新闻调查》

1980年7月12日,中央电视台创办了第一个带有评论性的电视栏目《观察与思考》,该栏目在创办开始就制定了“通过对具有普遍意义或群众关心的事件、问题或人物进行调查、介绍、分析和研究,说明某种道理,引起群众的思考,起到影响并引导舆论的作用”的定位宗旨。节目对当时国内的政治、经济、法制、文化、教育以及社会道德等领域所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在1988年,《社会瞭望》和《观察与思考》栏目合并后,以《观察思考》为名播出,它的定位影响了后来的创办的许多调查性节目。

1994年4月1日,《焦点访谈》正式开播,收视率的飙升,使得电视调查性节目受到了各家电视台的重视。1996年创办的《新闻调查》又把中国的电视调查性节目推到一个新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