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常识与洞见:胡适言论自由思想研究
3283000000047

第47章 主要参考文献(2)

[127]熊月之、袁燮铭:《上海通史·晚清政治》,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28]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129]严耕望:《怎样学历史》,辽宁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30]杨国良:《胡适的精神之旅》,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31]杨金荣:《角色与命运——胡适晚年的自由主义困境》,三联书店,2003年版。

[132]〔英〕约翰·密尔:《论自由》(程崇华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133]余英时:《重寻胡适历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34]余英时:《现代危机与思想人物》,三联书店,2005年版。

[135]余英时:《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三联书店,2005年版。

[136]颜振吾编:《胡适研究丛录》,三联书店,1989年版。

[137]易竹贤:《胡适传》,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38]〔美〕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崔志海、葛夫平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39]〔美〕张灏:《危机中的知识分子——寻求秩序与意义》(高力克、王跃译),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140]张灏:《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141]张昆:《大众媒介的政治社会化功能》,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42]〔美〕周明之:《胡适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选择》(雷颐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43]张朋园:《梁启超与清季革命》,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

[144]张朋园:《梁启超与民国政治》,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

[145]章清:《胡适派学人群与现代中国自由主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146]章清:《思想之旅——殷海光的生平与志业》,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47]张千帆:《西方宪政体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48]张千帆:《宪法学导论:原理与运用》,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49]张太原:《〈独立评论〉与20世纪30年代的政治思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50]张晓唯:《蔡元培与胡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51]张育仁:《自由的历险——中国自由主义新闻思想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52]张忠栋:《胡适五论》,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版。

[153]张忠栋:《政治批评与知识分子》,台北自立晚报社文化出版部,1987年版。

[154]张忠栋:《胡适·雷震·殷海光——自由主义人物画像》,台北自立晚报社文化出版部,1990年版。

[155]〔美〕周策纵:《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周子平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56]周策纵:《弃园文萃》,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157]周策纵:《周策纵自选集》,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58]周质平:《胡适与现代中国思潮》,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四、单篇论文

[159]曹震:《“闲话事件”的前前后后》,《黄河》1997年第5期。

[160]陈力丹:《关于北大新闻记者同志会上三教授的演说词》,《新闻与传播研究》1989年第3期。

[161]陈平原:《思想史视野中的文学——〈新青年〉研究》(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年第3期。

[162]陈平原:《思想史视野中的文学——〈新青年〉研究》(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年第1期。

[163]杜刚建:《论胡适的自由主义人权思想》,《兰州学刊》1993年第6期。

[164]董国强:《论1910—1930年代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发展流变》,《民国档案》2003年第2期。

[165]丁守和:《对胡适研究的再认识》,《安徽史学》2003年第1期。

[166]冯钢:《责任伦理与信念伦理——韦伯伦理思想中的康德主义》,《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4期。

[167]〔希腊〕菲利蒙·皮奥尼迪斯:《密尔对表达自由的辩护及其当代意义》(张兴富译),《现代哲学》2004年第3期。

[168]高力克:《胡适的新信仰与中国人文宗教》,《浙江学刊》2002年第2期。

[169]高志勇:《论胡适与蒋介石关系的转变——以〈独立评论〉刊行时段为界》,《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170]葛兆光:《历史记忆、思想资源与重新诠释》,《中国哲学史》2001年第1期。

[171]耿云志:《胡适思想的现代意义》,《学术探索》2006年第4期。

[172]顾肃:《现代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与境遇》,《学术界》1999年第1期。

[173]郝雨:《胡适在新文化实践上的革命性及其传播思想的保守性》,《现代传播》1998年第6期。

[174]黄泓:《追踪储安平的心路历程》,《新闻大学》2000年第4期。

[175]胡伟希:《胡适与中国传统文化》,《齐鲁学刊》2002年第3期。

[176]胡伟希、田薇:《自由主义再释义》,《哲学动态》2002年第5期。

[177]胡伟希、田薇:《20世纪中国自由主义的基本类型》,《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178]李建军:《“多党民主”与“国民党自由分化”》,《安徽史学》2006年第2期。

[179]刘保刚:《胡适幼稚民主观评析》,《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1期。

[180]刘练军、丁文友:《两种政治信仰的冲突——对胡适从民权保障同盟会“出会”的一种解读》,《嘉兴学院院报》2006年第1期。

[181]雷颐:《破后之立——读〈胡适研究丛录〉》,《读书》1990年第6期。

[182]刘练军:《胡适与〈竞业旬报〉》,《浙江学刊》2002年第6期。

[183]刘曙光:《宽容:历史、理论与实践》,《哲学动态》2007年第7期。

[184]罗福惠、汤黎:《学术与抗战——〈独立评论〉对于抵抗日本侵略的理性主张》,《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185]罗志田:《近代中国社会权势的转移:知识分子的边缘化与边缘知识分子的兴起》,《开放时代》1999年第4期。

[186]罗志田:《民国史研究的“倒放电影”倾向》,《社会科学研究》1999年第4期。

[187]罗志田:《见之于行事: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可能走向——兼及史料、理论及表述》,《历史研究》2002年第1期。

[188]罗志田:《杜威对胡适的影响》,《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189]罗志田:《因相近而区分:“问题与主义”之争再认识之一》,《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3期。

[190]罗志田:《整体改造和点滴改革:“问题与主义”之争再认识之二》,《历史研究》2005年第5期。

[191]罗志田:《外来主义与中国国情:“问题与主义”之争再认识之三》,《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192]陆发春:《转型时期的教育变革与新型知识分子的塑造——新发现胡适澄衷学堂丙武日记的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第3期。

[193]蒋含平:《“刊物本身是可以赖发行收入自给的”》,《新闻记者》2006年第9期。

[194]蒋含平:《“苏报案”的辨正与思考》,《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年第3期。

[195]蒋含平:《从〈观察〉看储安平的自由主义新闻理念与新闻实践》,《现代传播》2007年第1期。

[196]蒋金戈:《胡适与〈独立评论〉》,《新闻与传播研究》1993年第1期。

[197]姜义华:《论平社昙花一现的自由主义运动》,《江海学刊》1998年第1期。

[198]毛丹:《胡适有限的乐观主义》,《浙江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

[199]马建红:《“人权派”的思想言论自由及其局限性》,《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200]马千里:《论胡适的自由主义思想》,《江苏社会科学》1996年第6期。

[201]马少华:《〈努力〉周报的新闻实践与“同人期刊”的运作特征》,《国际新闻界》2006年第8期。

[202]聂华苓:《雷震与胡适》,《读书》2004年第1期。

[203]聂华苓:《再见雷震》,《读书》2004年第2期。

[204]欧阳军喜:《胡适与太平洋国际学会》,《安徽史学》2006年第1期。

[205]欧阳哲生:《重评胡适》,《湖南师大社会科学学报》1986年第2期。

[206]欧阳哲生:《胡适的文化世界》,《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207]欧阳哲生:《自由主义之累》,《开放时代》1999年第4期。

[208]潘光伟:《胡适思想三题》,《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9年第5期。

[209]秦志希:《胡适的文化意义》,《江汉论坛》1989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