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写作与语言教程
3283400000012

第12章 主题(2)

二、确立正确的世界观

掌握全部的写作材料,并不意味着一定能提炼出思想观点正确、反映客观实际的主题。选取什么样的材料,作者要经过考虑,带有主观的感情和评价,必然要受到作者世界观的支配。人们的世界观不同,对同样的材料,认识也就迥然不同,提炼出来的主题岂能一样呢?鲁迅说的“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就是说什么样的世界观决定着什么样的材料选择和主题的思想倾向。

同样是以北宋末年农民起义为题材的小说,施耐庵写的《水浒传》塑造了一百零八将的英雄形象,歌颂了农民起义英勇斗争的反抗精神,作者是站在农民阶级的立场上来表现主题思想的。俞万春写的《荡寇志》,却将梁山一百零八将为代表的农民起义军写成“流寇”,只能“擒拿正法”,彻底剿灭,结果农民起义军被官兵镇压。作者参加过镇压广东的农民起义,他的立场是与封建统治者一致的,他的小说提炼出的主题是“尊王灭寇”的反人民的思想。

同样的题材,也因作者所处的时代不同、立场不同,对景色的感受也是截然不同的,提炼出的主题也千差万别。例如,巴金在20世纪20年代中,去法国留学写下的《海上日出》,借太阳负重似的慢慢努力上升,寄寓了上下求索的知识分子在苦难深重的年月里,也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前行,表达的是一种低沉的情绪。刘白羽的《日出》写于社会主义火红年代,由一次飞航中看到的瑰丽的日出奇景激起了满腔的战斗豪情,抒发了黎明正是新中国壮丽景象的感受。两种不同的主题,也正是两种不同时代精神的体现。今天我们处在发展变革、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时代,要求我们的作者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写出时代的最强音,用多彩的笔墨努力表现新人、新事、大爱、大美,起到鼓舞精神、提升思想的作用。时代的重任,要求作者不断锤炼自己的思想,用科学的发展观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提炼的主题才有时代性、科学性,才是正确的、深刻的,才能产生强烈的社会效果。

三、揭示事物的本质

客观事物内蕴丰富而又错综复杂,事物的本质常常被一些杂乱的表象所掩盖。能不能透过种种表象发掘出事物的本质,这关系到能否提炼出比较深刻的主题来。正如元代陈绎曾说的:“戴师初先生曰‘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去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之不可用;第三番来者,精意也,方可用之。’”由“陈言”进而到“正语”,还是失之肤浅,流于一般化,再进一层开掘才能触及到事物的内部规律,揭示出事物的“精意”,即内在的本质。这三“番”步步深入,反映了作者认识的深化过程,也是发掘主题所体现的本质意义的过程。这个逐步发掘的过程,要做到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的那样:“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有这一番工夫,思想才能升华,才能捕捉到反映事物本质的主题。比如,钱钟书《论快乐》一文,阐述了快乐是人类努力追求的一个人生目标。究竟什么是真正的快乐呢?作者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方式来阐发,分析并驳斥了西方哲学家穆勒把快乐分成肉体和精神这一观点的荒谬性。作者从分析大量古今中外典籍中的例证否定了快乐是外在物质刺激所致,而是人的内在精神轻松所致,由此得出了带有本质内涵的深刻的结论:“一切快乐的享受都是属于精神的”,“快乐由精神来决定”的。这样的分析、论证,深化了对“快乐”的认识,揭示出主题所体现的本质意义,人们就找到了精神战胜一切痛苦的法宝:“精神的炼金术能使肉体痛苦都变成快乐的资料。”钱钟书对这篇文章主题的提炼涉及人生哲学方面,深刻而有效。

四、选择新的视角

主题的提炼还有一个视角的问题。选取的材料相同,如果观察和认识的角度不一样,表现出来的主题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尽量寻求材料自身的特点,抓住事物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角度,才能提炼出有新意的主题。角度要新,新的角度能打开我们的视野,发现材料的特征和新的内涵,并把它同现实的需求、人们迫切需要了解的东西结合起来,表达自己对事物从新角度获得的感受和认识。这样提炼出来的主题才可能有独特性和新颖性,增强文章的社会效果。

在《中国广播影视大奖2004年度新闻佳作赏析》一书中,王汝峰写的评介文章《群星灿烂看创新》,从“选取新视角、揭示新含义”方面分析、评价了获奖的广播节目的特色和亮点。如何避免对同一类内容的报道雷同化的问题,他颇有见地:“……以独到的认识、独立的思考来观察和解剖事物,做到‘同质异场,同场异形’。就是说,在新闻的背景、环境和条件上有变化,在表现形式上有变化,追求自己的内容特色和解读方式。同样的题材,根据不同的需要,选取不同的角度,采取不同的新闻形式,同样会取得最佳的新闻效果。”他讲的防止雷同、力求出新的问题,包括形式、内容和提炼主题的角度。

在这本新闻佳作集子中,评价者还分析了浙江乐清电台的一则短消息《一位中学生与总理的对话》,指出记者不是对国家领导人深入基层视察做一般性报道,而是“找到独特的视角”,抓住了视察中极富特色的内容。报道了“当地一个中学生偶遇温总理视察灾区,她大胆反映了她们村山体断裂,面临险情的情况,当即得到了总理的回应。节目平实自然,既表现了总理雷厉风行、平易近人的风格,又展示了当代中学生关心社会、敢于直言的精神面貌”。这篇报道很短,但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提炼出一个独特的主题,洋溢着多种内涵,格外新鲜,别开生面。

第四节提炼主题的要求

主题的提炼影响着文章的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一篇优秀的文章,其主题的确立和表现是比较完美的,能够反映客观事物的真实面貌,构成特定的主题思想。它支配着写作的全过程,是写作的重要环节。

成功的主题提炼,首先要以正确为原则。即提炼出来的主题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反映社会生活的主流,回答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体现时代的精神,激励人们开拓进取、奋发向上。这样的主题才有思想性、科学性和审美价值。这是提炼主题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在主题正确的前提下,还应力求主题的鲜明、集中、深刻、新颖。

一、鲜明

主题提炼鲜明,是指表现主题时爱憎的感情、赞成或反对的立场,不能含糊不清,也不能模棱两可,一定要旗帜鲜明地亮出来。特别是议论性的文章,其中心论点,也就是主题思想,必须十分鲜明,一目了然。梁启超的《论毅力》一文鲜明的主题是:“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作者从人生历程的顺逆关系展开论述,勉励逆境中的有志者要有坚强的毅力,不为失败所吓倒,不为逆境所困扰,振作精神,冲破阻力,达到彼岸。

有的文学作品的主题并不是直截了当地表现出来,而是比较含蓄、巧妙地隐藏在情节之中和字里行间。这种含蓄的表现不会冲淡或模糊主题的鲜明性,相反,通过读者的分析、领悟,对作品主题的理解会更深刻。契诃夫的《苦恼》,从叙述的内容看,小说是写一个鳏居多年的刚刚失去儿子的马车夫姚纳悲痛的心情。他想找人诉说,却遭到人们的冷眼、蔑视,只好向自己的老马诉说内心的悲痛和苦恼。小说一方面揭示了劳苦大众的不幸的命运,另一方面通过描写车夫遭遇的情节,对旧俄社会人情之冷漠、现实之无情予以鞭挞和揭露。深刻的主题思想是鲜明的,不可能产生模棱两可的理解。只不过文学作品的主题有含蓄蕴藉的特点,透过暗示,让人咀嚼和品味,而非故弄玄虚。这是鲜明与含蓄的辩证统一,并不矛盾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