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电视剧历史教程
3284000000015

第15章 发展时期的中国电视剧(1982-1989)(2)

连续剧的创作优势究竟何在?

《新星》播出时造成了几乎万人空巷的鉴赏奇观,举国上下,竞相观看;根据老舍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四世同堂》被誉为“一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形象化教材”;《红楼梦》较为成功地把这部世界文学名著搬上了屏幕,掀起了一股不小的“红楼梦热”;《努尔哈赤》雄浑磅礴;《篱笆·女人和狗》被认为是描写农村改革“心史”的力作。恐怕很难有别样的艺术形式,能像电视连续剧这样在一个相对集中的时期里连续闯进万户千家,激动起亿万观众,产生出一种共同的审美效应和文化心理现象。这是电视连续剧特有的审美优势。电视连续剧之所以受到青睐,还包含着传统的观赏习惯使然,是一种民族观赏心理的反映。下面以几部有代表性的作品简要阐述电视连续剧及其美学品格的形成。

具有一定长度且以连续的叙事形态出现的电视剧之所以最能体现电视剧独立品格的形成,主要是相对于电影而言。中国电影和电视剧的历史证明,电视剧如果不是从时空领域上拓展自身的表现范围,仅以短篇剧的成就与电影抗衡,那是难以彰显其独立价值的。中长篇电视剧的长度及其连续性的美学特征主要形成原因是因为社会本身的丰富与复杂,历史在其时间流程中所蕴含的生活内容如果要得到全面和完整的艺术表现,就需要与之相对应的艺术形式。正如没有影视艺术之前的长篇小说一样,因为只有长篇小说的容量才能容纳更为深广、历史跨度更大的生活。由于电影和短篇电视剧同样不具备这种表现的优势,因此只能选择与其容量相适应的题材和内容。另一方面,中长篇电视剧的出现,使得电视剧这种与电影艺术表现形态类似的影像艺术具有了电影所不具备的“长”处。

在前面有关《乔厂长上任记》的分析中,曾指出它与小说相比所存在的不足。同样是改革题材的电视剧,《新星》的审美轰动效应则远比小说的影响要巨大。《新星》小说的畅销,是电视剧轰动效应所衍生出来的。个中缘由,便是《新星》的连续性,在表现生活的深广度上具有了短篇剧《乔厂长上任记》所不具有的审美优势。《四世同堂》、《红楼梦》、《努尔哈赤》、《篱笆·女人和狗》等一批中长篇电视连续剧的出现,显示出电视剧的本体特征和审美优势,从而在之后市场经济条件下日渐成为主导中国当代大众审美文化的一种主要艺术形式。

《红楼梦》这部世界文学名著,自从1924年民新影片公司将梅兰芳演出的《黛玉葬花》搬上银幕,有关《红楼梦》的影视作品已有二十多种。

1987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已在全国各电视台前后播出了700多遍,成就斐然,然而该剧的导演王扶林还是说道:“拿这部小说的水平来衡量电视剧,只能说是及格。”显然,如果不是以连续剧的形式来加以表现,对于如此内蕴深厚的艺术文本而言,留给观众的影视《红楼梦》的印象最多只是片段,甚至难以管窥其概貌。

随着电视连续剧的发展,一度兴盛的短篇电视剧渐渐远离了观众的视野。1989年,在“飞天奖”评选中,爆出了一大冷门:一等奖空缺。这在已经历时9届的“飞天奖”评选史上,尚属首次。这说明评委们在评选中,更加注重整体型理性思维和感受型审美评价了。所谓整体型理性思维,主要指善于宏观地从当代社会变革、文化演进的大背景上,科学地考察整个年度的电视剧创作和具体剧目的社会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以确立其在全民族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恰当地位;所谓感受型审美评价,主要指善于把整体型理性思维建筑在对作品的准确的审美感受和健全的鉴赏机制的基础之上,从而使这种整体型的思维评价不是非艺术的。

正是运用这种整体型理性思维和感受型审美评价去考察这一届参评的所有短篇电视剧,才发现不少剧目感应着变革时代的脉搏,题旨意蕴开掘较深,审美表现上创新意识较强,电视语言技法也较为娴熟,总体上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可喜局面,因此得出了这一届短篇电视剧创作总的情势胜于往届的结论。这里,有婉丽精致、总体和谐而又意蕴含蓄的《白栅栏》;有清新秀丽、画面优美而又充满诗意的《花鸽子》;有把镜头伸向异国他乡而对本民族文化心态进行了独特审美观照的《蒙巴萨之恋》和形式上充满着现代感力度并在更高的层次上对人生况味作出独特审美表现的《共同目击者》;有造型粗犷、震撼力强而又对民族精神作出了深沉思考的《白色山岗》;有怀着忧国忧民之心、反思“教育失误”、堪称“电视报告剧”的《神圣忧思录》和啃下了“人口题材”这块“硬骨头”、多少还带有些许科幻色彩的《二十一世纪大爆炸》;有让人联想起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者“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去”的口号,尽量在屏幕上再现了农村生活的原生原貌,展示了中国当代农村青年的一种生存状态的《塔铺》;有短小精悍、幽默中蕴含着苦涩的《汪老师的婚事》;还有给军事题材电视剧创作注入了一种新思路的《汉家女》……但运用这种整体型理性思维和感受型审美评价去考察上述短篇电视剧,又发现它们无一例外地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重要而明显的不足,没有哪一部能堪称一致叫好的领衔精品。

问鼎呼声最高的,要数《白栅栏》和《白色山岗》。但就是这两部,评委们经过激烈的论辩,也还分别感到有着重要的遗憾,难当问鼎重任。审美直感告诉评委们,《白栅栏》与《白色山岗》似乎在美感效应上存在着一种“互补”关系:对内,前者通体顺畅,和谐完美,而后者却前畅后阻,失之平衡;对外,前者又失之纤秀,缺乏力度,而后者却凝重浑厚,震撼人心。究其缘由,恐怕就在于《白栅栏》的创作主体过度着意于叙事层面的精巧铺陈,力求如行云流水般把主人公乔克林几经波折,在工作实践中逐步调整自己的文化心理,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重建自我人格的故事讲述给观众,但对某些理应重笔点化的情节和人物心理也一并潇洒带过,于娓娓动听中缺少了对现实文化环境和人物主体心态的理性思考和艺术表现的力度。而《白色山岗》似乎又过分急切地对民族文化心理深层所积淀的那部分带有封建性的落后、麻木的消极东西进行深刻的理性反省,却疏于将自己理性反省的成果化为血肉丰满的感性形象。结果,主人公田三月的心理逻辑、悲剧性格乃至所处的令人窒息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的具象营造,都显得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剧末田三月对李青草“施家法”这一对全剧题旨的“点睛”之笔,叫人难以信服。任何具有较高美学品位的艺术品,包括电视剧作品在内,都既需要足以对内统摄和协调自身的艺术肌体,达到整体和谐通畅;又需要足以对外震撼世俗人心,实现精神价值。

两者缺一不可,强此弱彼也不可。《白色山岗》以其深邃的现代理性结构冲淡了展示人物心理逻辑的必要的情节结构,这就不能不使它本来具有的反封建的普遍性题旨意蕴在观众的审美过程中因受阻隔而耗损掉相当一部分;相反,《白栅栏》又以其过分精巧纤秀的传统情节结构,吞食掉了这个题材本来蕴含着的对人和人格的现代化的理性思考的力量的相当一部分。

一等奖虚位以待,其意义也并不消极。它的积极意义在于:呼唤具有不仅内部艺术肌体和谐通畅,而且外部审美张力也撼人心扉的更高的美学品位的短篇电视剧精品!短篇电视剧在探索电视剧语言的本体形态和审美表现能力上取得的成功经验,为中长篇电视剧创作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思考题:

1.简述文学思潮、电影理论建设对电视剧观念的影响。

2.为什么说电视连续剧的发展意味着电视剧独立品格的形成?

【第七章】文化启蒙与政治改革:历史反思与改革者形象的创造

主要内容

★《蹉跎岁月》、《今夜有暴风雪》等所体现的历史反思内容

★《穷街》、《一个叫许淑娴的人》、《刘山子的喜怒哀乐》、《希波克拉底誓言》对人性的反思

★《大年初一》、《太阳从这里升起》、《葛掌柜》等电视剧的文化蕴涵

★《新星》、《巴桑和她的弟妹们》、《篱笆·女人和狗》、《雪野》等所体现的改革主题

第一节 20世纪80年代文化背景描述

作为20世纪80年代主要的文化事件,是当时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启蒙与政治改革。这场文化启蒙与政治改革成为中华民族的一次重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作为对“文革”历史反思的思想成果,人道主义作为“反封建”的武器成为了具有社会变革意义的口号。一批学者从百年文学的视野考察这次思想解放运动时,都将其看做是一度中断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承续与发展。但是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不同,这场思想解放运动的背景和对象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回眸新时期文学,“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问题是需要重新加以考量的。邓小平同志代表党中央在第四次文代会上的《祝词》指出:“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不是发号施令,不是要求文学艺术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而是根据文学艺术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帮助文艺工作者获得条件来不断繁荣艺术事业,提高文艺水平,创作出无愧于伟大人民、伟大时代的优秀文学艺术作品和表演艺术。”

走过“文革”的一代知识分子,他们在80年代初期处理文艺与政治的问题时,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抵制各种错误思潮,使文艺事业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一方面,要反对文艺指导思想“多元化”,另一方面,文艺的生态出现了多元的态势;一方面,对外要开放,另一方面,四项基本原则不容颠覆。有学者着眼于传统文化心理结构的稳定性和宿命性,指出了儒家文化在“人格理想”、“理性态度”、“实践精神”层面的历史进步作用;一些青年学者在非理性主义的生命冲动中打出了“反传统”的旗帜,以焦躁狂放的偏激情绪实施对传统的反叛,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捣毁和轰炸式批判。从对传统文化的理性反思到非理性反叛,在时代文化精神变迁中,中国文论的内在结构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新时期的中国电影对十年浩劫历史悲剧的反思,迎来了电影的春天。广大电影工作者分别从创作和理论上,透过个人和民族命运反思人的价值、人的尊严,进而迸发出对改革开放的热切呼唤,赞颂这一历史性变革。对人性反思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电影的普泛追求。

以《天云山传奇》、《红衣少女》、《秦川情》、《牧马人》、《泪痕》、《小街》、《苦难的心》、《生活的颤音》、《巴山夜雨》、《被爱情遗忘的角落》、《苦恼人的笑》、《人生》、《野山》、《芙蓉镇》、《人到中年》等影片为代表,有力地揭露并深刻反思了极左思潮给中国人民和中国历史带来的深重灾难,切中要害地揭示了造成伤痕与悲剧的历史根源、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天云山传奇》由上海电影制片厂1980年出品,编剧鲁彦周根据自己创作的同名小说改编,导演谢晋。在导演阐述里,谢晋谈到了自己导演《天云山传奇》的动机:“我们的未来的影片要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文艺作品要发挥其艺术的力量,使它能起到提高整个国家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的作用,起到提高每个人思想境界的作用。如‘患难之交’,这在几千年来一直是被人歌颂着的。它有夫妻情、姐妹情、同志情、朋友情。罗与冯的结合我们准备大书特书,把被颠倒了的道德标准颠倒过来。这是剧本的火花,正是它引起我们的创作冲动,使我们愿意接受这个本子。”

在《天云山传奇》中,宋薇的心理线索是贯穿作品的主线,她是塑造得最有深度的一个人物。出场时,她年轻、单纯、活泼,却“把盲从当做听党的话,把政治上的虚荣当做积极上进”。她不相信罗群会反党、反社会主义,却屈从组织决定,与罗群划清界限。她不爱吴遥,却成为吴遥的妻子。“为真理献身的理想与趋福避祸的现实选择,啮咬着她的灵魂”。当宋薇重回天云山,见到罗群等人在冯晴岚的新坟前肃立默哀时,她忽然感到了一种“羞愧”:“失去的永远失去了,人生应该有更高的境界,有更重要的需要完成的任务”。可以看出,电影这种建立在人性基础上的文化启蒙,巧妙地回避了对政治的深度追问,正如李道新所言,“在对反右斗争扩大化的历史失误进行反思的过程中,影片主创者确实如其所愿,做到了把‘政治概念’推到后景,把‘美好的情操’推到前景的办法,来突出道德批判的重要性,进而以反思性的伦理情感弥合悲剧性的历史话语。”这是一种明智的叙事策略。

《芙蓉镇》也是反思历史的力作,影片讲述了被打成右派的知识分子秦书田那充满曲折与苦难的个人命运。为了应付那场“触及灵魂”的革命,他清醒地选择了以扭曲灵魂的方式——自我作贱、自我嘲讽,作为对“文革”政治环境的畸形反抗。他要求结婚不被批准,只能提出这样的理由:“猪跟狗、鸡公鸡婆还要交配呢!”人性被践踏到禽兽不如的地步!所以他的婚礼只贴上一副白纸的对联:“两个狗男女,一对黑夫妻!”作为无辜受难的知识分子形象和对极左路线控诉者的角色,这部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其主题无疑是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