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网络传播概论
3284400000001

第1章 前言

从1969年到2009年,互联网发展已走过了40年的历程。网络传播从以网站为中心发展到以个体为中心;从以内容服务为主导,发展到以用户价值为依托;从以互联网为基本技术平台,发展到如今媒介融合趋势下的人本化、移动化、便捷化的应用模式。网络传播改变了新闻传播的社会分工,改变了商业运作的基本思路,改变了我们的社会交往方式,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模式和价值体系。

网络传播的主体和内容涉及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领域,本书从系统论的角度,从网络系统与其他社会系统的互动关系中考察网络传播的基本态势。作为高等院校的专业教材,本书力求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概念界定清晰明确。书中关于网络传播、网络社会、网民、网络文本、网络新闻、网络媒体、网络舆论、网络文化、政府网站、媒体网站、商业商站、个体网站、网络营销、网络广告、病毒式营销、搜索引擎营销、博客营销、网络安全、网络犯罪等概念都有严谨、科学的界定,对概念的提出背景、发展过程、内涵与外延都有细致翔实的阐述。

第二,注重实用性。网络已成为我们认知环境、社会交往、教育学习和创造财富的基本工具,书中论述了网络新闻写作的基本原理、网络编辑的主要规律、网络文本表现的方式方法、网络营销的思路及手段等,对于学生了解和应用网络提供了有益技巧和思路。

第三,理论思辨性强。技术的进步总是伴随或导致着社会结构和文化形态的变化。本书详细论述了Web2.0时代的传播理念及后现代主义的传播特征、网络舆论的形成机制及传播原理、网络社会的本质特征、网络文化的深层的价值构建,等等。

第四,研究思路体现创新性、全面性和发展性。这也是本书的主旨所在。书中对传统的传播效果理论(如议程设置、沉默的螺旋等)在网络传播中的修正和发展、对批判学派的某些理论(如公共领域、消费主义等)在网络世界中的体现等都有具体的分析和引证;对网络传播社会调控的各个方面(国家机密、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公民权利、黑客、网络色情、网络暴力、网络犯罪等)的研究、对带有Web3.0色彩的“博客营销”的研究等都鲜明地体现了这一思路。

我们非常感谢参与本书写作的专家、学者。各章的作者分别是:第一、二章辛欣,第三章高永亮,第四、五章李舒、姜晓丹,第六章郑傲,第七章詹新惠,第八章王军。全书由雷跃捷统稿,我们同时也感谢中国人民大学陈力丹教授和中国传媒大学刘京林教授对本书写作给予的大力支持。

我们也要感谢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的蔡翔社长、闵惠泉总编和本书责任编辑李水仙女士,他们在本书出版过程中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网络传播发展迅猛,我们希望与各位读者朋友不断交流探讨,共同繁荣网络传播的学术研究工作和高等教育工作。

主编谨记

2009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