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网络传播概论
3284400000042

第42章 网络文化(6)

一个字幕组通常都是一个有组织、有协作的影视节目“二次制作”团队,组织内部会根据每个人所掌握的资源优势分派工作,如有的专门负责“节目源”的提供,即录制或拷贝各种外国节目,包括动画片、电影、电视剧等;而有的则将其进行翻译,还有的将节目和字幕进行时间码的调校与匹配,以方便正常观看。通常字幕组都有专门的论坛或网站来进行上述各种活动,从人员的募集、任务的安排、节目的发布和传播等都有明确的制度安排,可以通畅地在网络上进行活动。由于网络传播速度的提升,信息容量的扩大,特别是由于P2P软件的广泛使用,字幕组制作、发布的影视节目可以很快在网络上流传,深受广大网民的喜爱。就目前国内比较流行的影视资源来看,主要有日本、美国和韩国等的电视剧、电影、综艺节目以及日本的动画片等,因此,字幕组也有大致的制作类别和方向,主要有美剧字幕组、日剧字幕组和动漫字幕组等。

一般来说,参加字幕组的网民都是自愿的,不计任何报酬的,以全国各高校在校大学生为主。网易在2008年5月1日做了一次“全民票选2008年网络劳模”的活动,结果“字幕组网友”得票最多,当选为2008年的网络劳模。网易还专门从字幕组的定义、起源、现状、法律问题和媒体关注几个方面对字幕组做了一个总结,认为字幕组“属于一种民间自发的个人团体组织”,虽然不排除有盗版光盘贩卖者利用网络上获得的字幕组的作品去牟利的弊端,但是网民对字幕组的喜爱、赞美和推崇溢于言表,有网民就在留言贴中认为字幕组是“最可爱的人!”

在网民看来,字幕组的存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网络现象,是其网络生活中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字幕组直接将国外最新的各种影视资讯带入国内,客观上增加了国内影视节目资源的供给,开阔了网民的信息眼界,扩大了网民的认知范围,提升了网民的影视鉴赏能力。因此,字幕组是网民自觉地发挥其主动性、创造性和建设性的重要渠道。虽然字幕组属于网民的一个自发组织,但是随着网络上字幕组的增加和扩大,字幕组之间也呈现了一定的竞争性,各项分工协作和发布传播的方法日益细致,制度管理也越来越严格和规范,正向着一个“自觉”的组织形态发展。

三、保存

网民在网络文本的生产与传播过程中,对网络文本的保存或收藏是一个重要的网络活动,是诸多网民基本的网络生活方式之一。目前最为普遍的是对学习研究资料、影音资料、电脑软件和个人感兴趣的其他网络文本的保存或收藏。

理论上来说,网络文本一旦进入到生产和传播流程中就可以无限制地在网络上“保留”下去。但是对网民而言,这样的保留只具有理论意义并不完全具有可操作性,因为每一次的网络检索和下载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某些时候已经获取的网络文本一旦失去就必须重新上网进行搜索和下载,给网民造成极大的不便和资源浪费,因此网民都会尽力保留个人感兴趣的某些特定类型的网络文本,以方便自己的使用或网络收藏。另外,某些特定类型的网络文本具有不易得性,这种稀缺性更加强烈地驱动网民对之保存的欲望,特别是如一些需要付费才能获得网络文本,比如付费软件、付费学习资料等。

其次,由于网民有着个人特殊的目的和动机,还有一些相对敏感的资料,其在网络上的保留时间会受到敏感程度的限制,也会成为网民考虑保存的对象。如大量的个人隐私资料,有些大型网络搜索公司为了避免第三方获得这些资料而缩短了其保留的时间。比如香港陈冠希“艳照门事件”,由于香港和内地警方的联手打击并制定了相应的处罚规定,网络上已经很难觅到那些不雅照片的踪影。

再次,由于网络存在有一定的风险也让网民对网络文本的保存比较重视。网络病毒、恶意网站、计算机软硬件问题的存在,使网民意识到自己并非处于一个绝对安全的环境之中,随时都可能在网络活动中遭遇莫名的风险。网络面临不断变化的监管环境和法律环境,原本免费的网络文本可能会在一夜之间变得不易获得,甚至面临法律风险。比如新浪网爱问栏目就发布公告承认因为音乐版权的法律问题,原本提供给用户的一些相关权限会暂时停止,并删除音乐“分类下包含音频和压缩包格式的所有数据”。有网民就发布帖子建议大家做好相关保存工作并提出规避的办法,“以前上传的重要资料,得快备份一下了,不然,20天后,就再也别想收回了。另外,大家如果上传的音乐资料,想保存期更长的话,就不要选择[音乐]这个分类,因为公告中没有说对其他分类的资料进行删除”。在该帖中,很多网民表达了这一做法给他们带来的损失以及他们的忧虑和伤心。

因此,由于特定网络文本存在个人喜好、易得性、网络风险、监管环境的变化和时间限制等因素,网民通常就会通过各种方式将其保存下来,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网络收藏”。随着存储介质(比如大容量硬盘、DVD光碟、移动USB等)价格的不断降低,网民也能以较为低廉的价格长期保存特定的网络文本。

网民对特定网络文本的保存来自于对自身的定位和要求。有些网络文本存在的意义并不只是其本身带来的精神愉悦,还有通过获取和保存而获得的精神满足。有网民将喜欢下载各类网络文本并将其刻录为光碟的人戏称为“碟仙”。还有网民在帖子里承认,由于“正版的发烧大碟不易购买,且价格昂贵,使我萌发了刻录音乐光盘的想法”,其将音乐下载以后刻录成光碟,“把刻好的CD放到CD机里了,给自己沏上一杯清茶,仔细聆听自己那令人陶醉的歌声,这个时候,心里是不是特别有成就感呢”。虽然一些网民的网络收藏带有部分的非理性趋向,不过网络文本的无限性本身会自动纠正这种非理性趋向,一旦网民感受不到网络文本保存或收藏带来的精神愉悦和乐趣,这种行为自然就会减少。比如有网民就发帖说,“我现在一个月下载大概是600G左右……我现在让机器一天24小时下载,不过现在好像能用的东西已经没有什么了……喜欢就看一下,不喜欢马上删除,每天下载的差不多都删除。阿弥陀佛……”

由于网络文本获得的极大丰富,对该网民而言特定网络文本的保存或收藏已经失去了意义。

可以看出,对网络文本的保存和收藏,已成为一种显著的网络文化,虽然这不过是一种“自娱自乐”或俗称“自嗨”的精神体验,但是这类行为能够将自身的网络活动从普通网络使用者中区别出来,形成某些网民独特的网络行为之一,同时也是更好地理解其自身网络活动的需求和动机的方式。更重要的是,网民通过这种方式反过来刺激了网络文本的生产和传播。网络上经常有所谓“跪求某某”的帖子,从这一点来说,网民对网络文本的保存具有某种“保留珍贵网络文化遗产”的意义。从网络服务提供商的立场来说,大量的网络文本的保存需求将刺激其提供更多、更好、更快的优质网络服务,比如比较流行的大容量网络存储服务;从网络产品制造商来说,大量的保存需求促使其生产、制造和提供更加价廉物美的存储方式和产品,如现在几乎每个网民都必备的U盘;从网络管理者角度来说,引导网民关注更加积极、健康的网络文本是一项重要任务。

网络文化是对网络与网民互动过程中产生的现象的概括,它具有综合、多变、受具体语境制约的特点。它可以在不同的语境中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以不同的方式建构和呈现不同的意义。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网络文化本身存在的特点:

1.网络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动态互动的过程信息技术以及各类高科技的使用,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类文明。伴随环境的变化,人类有必要确立“多认知环境”(multi-cognitive environments)条件下自我存在的价值、目标和形式等。这本身就是一个人类自我存在方式不断演进和发展的过程。体现在网络上,就是网民不断地寻求新的存在或生活方式,以获得新的意义建构和呈现的方法,为自我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信息来源和手段。网络文化正是这一人类意识和行为模式的变迁过程在网络上的体现,它的产生和发展反过来又影响了网民的意识和行为模式,通过作为载体的网络文本与人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互动,从而完成人类社会文化变迁的过程。因此,网络文化既是网民意识和行为活动的产物,又是网民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源泉,是一个动态的互动过程。

2.网络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多变的、不稳定的网络互动语境所带来的信息获取方式和处理方式与现实有所不同,导致建构和呈现的“网络我”和“现实我”不同,这两个“亚自我”之间的相互协调才形成网民完整的“同一性自我”。而这一协调过程也就形成了网民的网络生活方式,由此建构和呈现了网络文化。网民比非网民所面对的认知环境复杂很多,非网民面对的是一个相对稳定、日常变化缓慢的现实环境,自我的建构和呈现主要是一个“主我”和“客我”的平衡问题,而很少会如网民那样觉察到有多样化的“亚自我”的存在。在具体的“亚自我”建构和呈现的方式上,网民的选择非常广泛,可以通过发帖回帖、个人博客、发布视频或Flash动画、发布语音或图片、进行文件上传和下载、发送E-mail等各种网络行为方式表现出来,还可以通过“现实我”来呈现。由于网络互动语境变化迅速、内容多样化,网民的焦虑、压力或挑战也较多,由此造成一些网民的网络活动具有不良倾向,反映在网络文化上必然是多变、不稳定和优良参半。网络文化是在即时互动下产生的。网民“网络我”的建构和呈现基础是媒介化的语言、符号和图像(包括音视频等动态图像)。

正因为媒介环境的影响,人们对网络文本的解码就带有很大的主观成分,造成的主要后果就是网络文化缺乏稳定性和持久性。

3.网络文化具有强烈的“三棱镜效应”

网民的网络生活方式通过各类网络互动形式得以建构和呈现。在这一过程中,网民发展了自己的知识与能力,扩展了自我的发展方向。网民的网络生活方式,不仅具有娱乐、学习、人际交流、商务活动等发展个体信息处理能力和实现心理愉悦的功能,“网络我”的存在还能促进和强化个体的自我意识,提升个体对自我发展的要求和标准,因此,具有相当强烈的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取向。这一点是在现实日常生活中的个体很少感受到的。也正因为这一点,网络文化通常带有比较强烈的“三棱镜效应”,就像经过三棱镜后的白光能够释放出更多种颜色的光来一样,一些实际上比较边缘的网络文化现象,有可能因为网民对网络文本的生产和传播而造成放大效应,如后舍男孩、芙蓉姐姐等。同时,网络文化也放大了一些负面的现象,比如有所谓“小龙少爷”拍出照片来炫耀自己烧钱点烟和炫耀名牌以及“雅阁女”制作视频录像来表达自己“月薪低于三千元都是下等人”的观点,引起了网民的强烈争议。

由此可见,网民通过网络互动建构和呈现的自我,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网络生活方式,对网络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反过来,网络文化又影响了网民对自我的建构和呈现过程及其网络生活方式。因此,健康的网络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网民如何正确地认识和调节自我,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才会形成一个更加和谐、健康的网络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