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大戏剧论坛(第5辑)
3285400000004

第4章 论恩师在中国戏剧史学科上的建树

余从

我多年来受教于周贻白先生和他的著作,恩师开启了我从事戏曲史及其声腔剧种研究的事业。六十年来,我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恩师的谆谆教导,回忆着往日的情景。

周贻白先生(1900—1977)毕生为中国戏剧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杰出的中国戏剧史家、戏剧电影作家、戏剧理论家。周贻白,一作夷白,原名炳垣(一名炳然),曾名一介、慕颐,笔名六郎、剑庐、云谷,一度化名杨其敏。湖南长沙人。童年丧父,少年辍学,流浪江湖,在文明戏班、京剧班、马戏班搭班学艺演出,同时刻苦攻读文史群籍、勤于笔耕。曾为湖南《自治新报》撰写小说、杂文。1927年参加田汉主办的南国剧社,1929年至1934年在福建泉州、厦门等地教授国文。1935年与阿英同组新艺话剧团,嗣后又在中国旅行剧团及新华、金星影业公司等处从事话剧、电影剧本创作,并在上海美专、复旦大学等讲授国文。曾经演出并出版过的话剧作品有《北地王》、《李香君》、《绿窗红泪》、《花木兰》、《金丝雀》、《阳关三叠》、《连环计》、《天之骄子》等;摄为电影故事片的作品有《苏武牧羊》、《雁门关》、《相思寨》、《李师师》(后改为《乱世佳人》)、《卓文君》、《聂隐娘》、《红楼梦》、《李香君》、《家》、《野玫瑰》、《白兰花》、《风流世家》、《逃婚》、《标准夫人》等;发表有京剧剧本《朱仙镇》等,这些作品大都反映了广大群众的时代精神与作者赤诚的爱国情怀。1947年,应欧阳予倩之约,赴香港永华影片公司任编剧。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周先生应田汉、欧阳予倩函召,于1950年1月至北京,执教于中央戏剧学院,先后为普通科、本科讲授“中国戏剧史”,任教授,并以传、帮、带的方式,亲手培养教育中国戏剧史的助教,使他们成为教学与科研人才。至1977年,历任文化部戏曲改进委员会委员,中央戏剧学院院务委员会委员,《戏剧学习》、《戏剧论丛》编委,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北京市第三届政协委员。又曾为培养人才,为中国戏曲学校、上海戏剧学院讲授“中国戏剧史”。

关于周贻白先生及其历史贡献,著名的湘籍戏剧家、学者张庚先生曾说:“贻白先生当国家多事之秋,一生过着不安定的日子。但是他从小对于戏曲熏染甚深,一直走着一条自学钻研戏曲,特别是戏曲史的道路。也许他学无师法,但有过许多舞台实践的经验:当过演员,写过剧本,和许多戏曲演员始终有来往。他的研究工作不是纯书本知识,所以能自成一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世界上研究中国戏曲史的学者不少,但写成完整史书独树一帜的,王国维、青木正儿之外,就要数到贻白了。”

先生在中国戏剧史学学科上的建树,最早体现在193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戏剧史略》和《中国剧场史》。这两种专著,展示了周先生治史的崭新的开端:一是突破编撰或“宋元”或“明清”等断代史的局限,注重了全史的研究,对中国戏剧戏曲的源流与发展作出了通史性的探讨与总结;一是实际上开创了对中国戏剧戏曲进行“场上”艺术研究之先河,改变了只重“考据”与“文本”研究的偏颇。

这两部作品虽具有学科开创的意义,但亦诚如周先生对两本册子的不足与缺陷所做的自我批评与认知,之后,先生更以新的成果不断奉献给学界与读者。特别是在20世纪50、60年代,戏曲艺术不断继承与发展、改革与创新,各级戏曲会演接连举办的背景下,全国各地的戏曲工作者和专家们开展了挖掘、整理、改编传统剧目,抢救剧种以及访问老艺人,记录舞台表演、剧种音乐、服饰、装扮、脸谱等工作。而周先生深入调查访问、积累资料、拓展研究领域、从事教学实践,不断修正、补充、丰富,编撰了一系列中国戏剧史的专著,包括:《中国戏剧小史》(1946年由永祥印书馆刊)、《中国戏剧史》(上、中、下三册。1948年写成,1953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中国戏剧史讲座》(1958年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中国戏剧史长编》(1960年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将对戏曲历史与现状研究的成果,辑为论文集的有:《中国戏剧论丛》(1952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中国戏曲论集》(1960年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在戏曲史籍与释义方面编著有:《曲海燃黎》(1958年由中华书局出版)、《明人杂剧选》(选注本,1958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戏曲演唱论著辑释》(1962年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1977年周贻白老师逝世,其子嗣周华斌承父业,继续进行戏曲史论的研究,现为中国传媒大学的著名教授。经华斌编辑出版的又有:《中国戏剧史发展纲要》(1961年完成,1979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周贻白戏剧论文集》(1982年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此外,于1986年又有周先生的弟子沈燮元先生编选的《周贻白小说戏曲论文集》由齐鲁书社出版。

上述这些成果,充分体现了周先生的戏剧史观,即重视全面研究各个地区的戏曲艺术,拓展了戏曲史的研究领域。这些研究包括对戏曲声腔的类、种、流变,以及声腔内在的联系的辨析;考查与鉴别各种地方戏的渊源、流变及形成、发展的脉络;对戏曲声腔的科学规范;对戏曲发展和衍变的历史规律的追索,具有启迪与参考价值。

周先生的学术成就和著作中阐发、体现的戏曲史观及史论研究、戏曲艺术实践相结合的理念以及重视调查研究的治学精神,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对戏曲艺术的历史与各地方戏的调查研究,起到了引导与推动的作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张庚先生回忆说:“我比贻白要小十岁,在他开始着力从事戏曲史研究之时,我还没有入门。我之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也是受了他的一定影响的。”(《〈周贻白戏剧论文选〉序》)谦逊质朴的表达,体现着两位湘籍戏剧大家不朽的情谊,也反映出二者在戏曲研究理念上的沟通。60年代,在张庚先生的倡导主持下,由文化部系统和京外的戏曲史、戏曲文献文物、戏曲文学、戏曲音乐、戏曲表演、戏曲舞台美术等专业中青年研究者,组成了编撰团队,开办了史、论进修班。周先生曾为之讲授治史的知识。团队的成员们在周先生教导下开始了古代、近代、当代戏曲戏剧史的编写工作,完成了各自的初稿。其中全史的观念、通史的构架、历史的综述、作家作品分析研究、舞台艺术及其各个部类具体阐述并重的写法,可以说是张庚先生为代表的“受了他的一定的影响的”表现。

恩师周贻白先生的戏剧史观与治学理念,永远惠及后人,代代承传与发扬。

2010年11月10日于北京

(中国艺术研究院,10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