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伯明翰学派的受众理论研究
3286000000002

第2章 前言

本书立足于伯明翰学派的受众理论,从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接受角度出发,将各个时期的理论归结为被动性解读、倾向性解读、多样性解读和抵抗性解读四种模式,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应该说,这一解读模式的区分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伯明翰学派受众研究的特点。不过,应该指出的是,这一划分并不是绝对的。事实上,无论在哪一个时期,无论是哪一种媒体的受众,都存在着多种解读模式。

伯明翰学派立足于英国社会的土壤、站在平民的立场上,以文化研究为基础,以历史学、人类学、语言学、符号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为方法,研究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英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状况,探讨了大众媒介的意识形态功能及其对受众的影响、以及受众对媒介产品的接受状况,提出了媒介文本的多义性和受众解读模式的复杂性等相关理论。伯明翰学派作为批判学派的主要代表,其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弥补了经验学派的不足,对受众主体性和受众接收环境的关注适应了社会的发展潮流,体现了社会的人文关怀,为世界传播学的受众理论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从而奠定了其在传播学研究中的地位。

伯明翰学派的大本营——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已不复存在,然而该学派的众多成员仍然活跃在文化研究领域,其研究方法和研究路径依然在受众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书中涉及到大量的国外学者的姓名,但其中文翻译不统一,如约翰·菲斯克和约翰·费斯克、雷蒙·威廉斯和雷蒙德·威廉斯、托尼·本内特和托尼·贝内特等,本着尊重历史的原则,本书在参考文献和注释中沿用了各位译者最初的翻译,但在创作过程中统一为约翰·菲斯克、雷蒙·威廉斯、托尼·本内特。

本书是2010年度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的研究成果,在毕业论文基础上进行补充与修改而成。我在四川大学求学期间,从论文的选题、开题到初稿和定稿,蒋晓丽教授的悉心指导使我受益匪浅;尹韵公研究员的指点令我茅塞顿开。他们的学术思想成为我享之不尽的源泉。

感谢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的欧阳宏生教授、冯宪光教授、阎嘉教授、蔡尚伟教授、张立伟研究员等各位师长,他们在本论文开题和答辩期间提出了宝贵意见,使我终身受益。

蔡开松主任作为本书的责任编辑付出了心血,对此表示感谢。

河北师范大学对本书予以专项基金出版资助,对此表示感谢。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及借鉴了其他专家的著作和论文,在此表示衷心感谢。在参考使用过程中尽量予以标注,但难免存在疏漏,还望海涵。

由于本人学术研究尚浅,学术视野仍欠开阔,理论积淀及驾驭能力不够,在论述时仍停留于表面现象的探讨,未能进一步深入展开。

对于本书中存在的纰漏,诚请各位专家指正。

位迎苏

2011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