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当代体育与大众传媒
3286200000024

第24章 体育与新媒体(6)

广播体育报道的劣势

转瞬即逝,不易保存。广播以声音符号传播信息,而声音的特点是转瞬即逝,不留痕迹。如果当时听不清或听不懂,过后很难查找。声音的这一特点,使得听众很难对广播传播的体育内容留下深刻印象,特别是体育比赛中一些技术性和统计数字听众往往不容易听懂,很难引起听众的兴趣。

选择性弱。广播是线性传播,按时间顺序安排节目内容,这使听众只能依时间顺序收听,既不能任意选择内容收听,也不能改变收听时间的快慢,因此,听众往往处于被动的接收状态,选择性很小。虽然就整体而言,听众还是具有相当大的选择权,可以自由的选择不同广播电台的体育节目,但在特定的时间里,听众只能按编排顺序逐个接听节目内容,不能作“跳跃式”的选择。

电视体育报道的优势

形象,直观,具有强烈的现场感。这是电视体育报道最大的传播优势。电视通过运动的画面和伴音,将客观事物生动纪实的形象直接奉献在观众面前,使听众有身临其境之感。另外,电视还能将体育比赛的全过程展示在观众面前,最大限度地满足观众收看体育报道的要求。

传播速度快。电视技术可以实现直播功能,使观众能够在第一时间观看体育比赛,获知体育信息,满足观众第一时间观看体育比赛的愿望。

易受性。电视几乎不受文化程度的限制,在传播过程中拥有画面、声音等众多的传播符号,使受众在接收体育信息时可通过多种渠道,可听可视,减少了对生理条件、教育程度的限制。

电视体育报道的劣势

可视性的增加,意味着可想性的减少。电视信息传播直观、直接,观众无需调动联想和想象功能,就能直接感受到细节、场景、气氛,不需要任何中介环节,就能形成“身临其境”之感,毋庸置疑,这是电视传播的巨大魅力所在。然而,从另一个角度分析,这一特点也是电视受众联想和想象功能难以充分发挥的巨大障碍。

活动画面自身的局限。活动的画面是电视基本的符号,其局限成为了电视体育报道信息传播的主要障碍。活动的画面无法表现已经发生,但未能即时记录到形象的内容等。电视台对于由于转播权等原因未能有图像资料的体育活动的报道效果不好。

不易保存。受众必须有电视机等相关设备,在特定的时间播出,才能接收电视体育节目,这从物质层面限制了电视体育报道的受众数量。

自由选择程度低。观众必须在特定的播出时间内被动的按顺序接收体育节目,不能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喜好自由选择。

网络体育报道的优势

传播速度快,信息无限。互联网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任何人都可以在他认为适当的时候,通过因特网接收或传播体育信息。互联网上的体育信息瞬间便可以传遍全球,而且可以即时发布,随时更新。同时,网络除了报道体育事件,还可将一些相关资料和背景材料放到网上,便于用户深度了解体育事件和进行多方面观察,并且下载保存十分方便。

个人化的信息传播。互联网打破了人们获得实时赛况的三大障碍:地域、时差和容量,用户可以自由地根据自己的需要、时间和爱好选择体育信息。

交互式的信息传播。因特网双向传播、反馈及时,用户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可以在接收信息的同时,发送电子邮件或在“电子公告板”上留言以表达自己对某一事件的看法。深入千家万户的互联网终端,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可能成为信息发布者,可以自由地发布新闻信息,新闻信息传播将不再是由新闻从业人员操纵的职业行为。

自由传播。传统大众传播中的“信息把关”、“信息过滤”在很大程度上是缺失的,因此因特网也成为了一个巨大的“信息传播自由市场”。

多媒体功能。因特网可以提供多任务的“深度”服务,如邮件列表、全文检索、相关站点链接、实用资料荟萃等。传统媒介报道只能刊登图片或文字内容,而互联网还可以提供音视频服务,进行实况转播。这种多任务的多媒体优势是传统媒体无可比拟的。

网络体育报道的劣势

投资大,使用费用高。网络体育报道受客观设备条件的限制较多,需要计算机、电话线、网线等客观物质条件的支持。

不易管理。由于网络媒介自由传播的特点,带来了体育信息的多元化,任何人都可以随心所欲地在互联网上发布体育信息,发表意见,由此会带来信息的失真等一系列问题。

受教育程度限制。网络传播在原有的文字、视觉、听力等要求之外,又增加了计算机技能的要求,加大了对文盲和文化程度较低的人接收体育信息的限制。

每一种新闻媒介都有自己的技术特点,各种媒介的体育报道各有优势和劣势,包揽所有传播特点、满足人们一切需要的“全能”新闻媒介是不存在的。从媒介竞争的角度看,某一新闻媒介体育报道的优势是其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理由和依据,其体育报道的劣势又是其他新闻媒介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和余地。

二、不同大众媒介的受众取向不同大众媒介体育报道的共存关系

各种大众媒介体育报道各有优势,因此都会有各自特定的受众市场;另一方面,由于不同新闻媒介报道各有优劣,所以不存在能满足受众全部需要的“全能媒介”,这就为其他新闻媒介体育报道的发展留下了充分的空间。

报纸体育报道的急速增长反映在版面的增加上。综合性报纸体育版和老牌专业体育报纸纷纷改版,新的体育专业报纸不断涌现。广播体育报道在数量上虽然不及其他媒介发展迅速,但也有较大发展。各种广播电台的数量急剧增长,体育报道是广播电台新闻节目必不可少的环节,由此带来了体育报道节目时间的增长。另一方面,专业的体育广播电台开始出现,如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将旗下的体育节目改版为体育台,大大增加了体育节目的播出时间。电视作为大众传播时代第一媒介,体育报道的发展更为迅速。1995年中央电视台开播了“体育频道”,使体育节目播出的时数升至6432小时/年。从电视中获得体育新闻已经成为中国人最重要的获取体育新闻的手段之一。网络新闻媒介体育报道对受众的吸引力正日益增强,在2002年韩日世界杯足球联赛期间,新浪、搜狐、网易的日均浏览量分别达到5000万、1500万、800万,而2006年德国世界杯,腾讯成为后起之秀。巨大的浏览量反映出网络媒介在体育报道中日益显著的影响力。

从本质上说,体育报道是对相同题材、相同事件的报道,新闻事件是一样的,尤其是在有重大比赛时,更是在同一时间内对相同事件的报道,各种媒介要抢夺读者,其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在体育报道受众总量不变的情况下,一种新闻媒介体育报道受众的增加必将以其他媒介体育报道受众的减少为代价。对受众的争夺从根本上导致了不同媒介体育报道的激烈竞争。

《“上海市民与媒介生态”抽样调查报告》对“上海市民未来接触大众传媒的意愿”调查显示,“有31.7%的受众接触传媒将维持现状;有34.5%的受众表示将更多的接触电视;有26.4%的受众表示将更多的接触互联网;有23.2%的受众表示将更多的接触报纸;有10%的受众表示将更多的接触广播”。由此看来,各种媒介对受众的争夺空间还很大,对受众的争夺也是媒介竞争永恒的主题。

不同媒介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但各种媒介之间并非完全是敌对的竞争关系,它们还是合作的关系。

体育信息和体育信息受众市场巨大的潜力

体育作为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活动发展极为迅速。原有的体育比赛、体育健身活动发展迅猛,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不断涌现,都将带动体育信息源的急速膨胀。体育报道的受众对体育信息的需求无论从种类还是数量上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另一方面,体育受众市场仍然蕴含着巨大的潜力。据《北京居民读报情况和读报意愿抽样调查的研究分析报告》调查显示,“北京居民目前很少读报或者基本上不读报的主要原因排在第一位的是‘工作学习太紧张,没时间读报’,占41.1%,而‘看电视、听广播就够了,没必要读报’这一理由排在第二位,占27.5%,‘对现在报纸上的内容没兴趣’排在第三位,占14.5%。其中,‘工作学习太紧张,没时间读报’这项原因看起来是一种客观方面的原因,其实更多的是一种基于主观上的价值判断;人们永远有时间去做他认为值得去做的事,‘时间紧’往往不过是人们在主观价值的衡量中认定没有或缺乏价值意义的一种借口托词;对现在报纸上刊登的内容不感兴趣,则更是直言目前报纸价值功用的不到位”。由此可见,虽然“看电视、听广播就够了,没必要再读报”强调的是广播电视对于报纸功能的替代作用,也对报纸媒介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有针对性地提高报纸对于特定人群的价值感受,报纸读者群的有效增加不难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