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国际传播策划
3286500000018

第18章 重大国际活动及会议报道的策划(1)

本章要点

重大国际活动及会议的分类与特点

重大国际活动及会议报道策划的原则、要素、流程

通过典型案例学会做好重大国际活动及会议的策划与报道

与日常性事件或活动相比,重大国际活动及会议由于其具有“重大性”和“国际性”,往往成为一段时间内世人瞩目的焦点。这类活动或会议通常都是可提前预知的,因此,在报道前进行周密的策划不仅是完全可行的,也是非常必要的。如果说突发性事件报道的水平,能反映一家媒体的应急指挥能力;那么,对重大国际活动及会议的报道水平,则往往能反映出不同媒体在策划和落实策划能力上的差异。

与常规报道的策划相比,重大国际活动及会议由于报道范围更广、报道规模更大、报道投入的资源更多、报道的流程更复杂,其策划也相应地更加复杂,要求也更高。策划方案做得好,方案实施到位,重大国际活动及会议的报道往往可成为一家媒体报道工作中的亮点;否则也会给其报道工作留下败笔和遗憾。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重大国际活动及会议报道的策划,在媒体的各类报道策划中显得格外重要。

第一节 重大国际活动及会议的基本概念

一、重大国际活动及会议的定义

什么是重大国际活动及会议,目前各新闻教科书并未给出明确的定义。但顾名思义,重大国际活动及会议必须至少具备两个特性:即“国际性”和“重大性”。正是这两大特性,将这类活动与其他一些重大的国内活动,以及一般性的国际活动区别开来。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教材中所指的重大国际活动及会议,其参与者至少在三方以上(如果只有两方,则应归入双边活动)。一些具有显著影响的国际活动或会议,其参与者有时会多达200多个国家或地区。比如,参加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国家和国际组织有240多个;2009年12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简称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参与者除了来自联合国192个会员国的谈判代表外,还包括众多的国际组织以及非政府组织的代表;每年1月底至2月初在瑞士的达沃斯小镇召开的“达沃斯论坛”(也称为“世界经济论坛”),虽然只是一个非官方的国际组织,但其参与者却来自世界各地。

重大国际活动及会议还必须具备“重大”的特性,即必须具有显著的国际影响力。即便是一些有数十个国家或组织参与的区域国际会议,如果这些会议在世界范围内没有显著的影响,那么也不在本章讨论的重大国际活动及会议之列。

正因为具备“重大”和“国际性”两大特性,重大国际活动及会议向来受到各国政府、官方或非官方组织和媒体的高度重视。从政府和组织机构的角度来说,这类活动或会议往往是重要的多边国际舞台,是展示自己和提升话语权、软实力的重要场所;而从媒体的角度来说,这类活动或会议往往是激烈的新闻竞技场。如何从纷繁复杂的活动或会议中找到新闻亮点,对所有参与报道的记者来说都是一个考验;而如何组织一次成功的报道,更是对各大媒体策划能力的一次检验。

二、重大国际活动及会议的分类

一般来说,重大国际活动及会议可以分为三类:重大国际会议、重大国际体育或展览等活动和国际日。

(一)重要国际会议

什么是国际会议?杨冠群在《国际会议》一书中给出的定义是:国际会议就是各国派遣的代表或来自不同国家的人士的聚会。与会者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以找到彼此均能接受的解决办法或共识。另一种比较常见的定义是:国际会议主要是指数国以上的代表为解决互相关心的国际问题、协调彼此利益,在共同讨论的基础上寻求或采取共同行动(如通过决议、达成协议、签订条约等)而举行的多边集会。

如果再做进一步细分,国际会议又可分为许多类型。“如果按地理范围分,可有世界性会议、区域或地区会议、次区域会议。如果按会议的层次分,就有国家元首会议、政府首脑会议、部长级会议、高级官员会议等。如按会议周期分,便有特别会议、例行会议和定期会议。如按与会者有否官方身份来判定,又可分为政府间会议和民间会议……”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有显著影响的重要国际会议主要有:联合国大会年会、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会、世界贸易组织会议、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APEC)、上海合作组织会议、20国集团(G20)会议、西方八国集团(G8)会议、东南亚国家联盟(即东盟)会议、美洲国家组织会议、亚欧会议、达沃斯论坛、博鳌论坛等。

上述各大国际组织的会议通常都是系列会议,可分为多个层次。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为例,其系列会议可分为高官会、部长级会议和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其中,高官会和部长级会议致力于磋商一些具体问题,旨在为更高层级的会议做准备;而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即我们通常说的APEC峰会才是世人最为瞩目的,峰会上发表的宣言、共同声明等成果,成为各媒体解读的重点。当然,也有一些国际组织,如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最高级别会议,即为部长级会议。还有一些国际组织,如东盟,其系列会议更为纷繁复杂。除了东盟自身各层别的会议外,还包括东盟与对话国的各层别会议,后者又包括东盟“10+3”(即东盟10国加上中国、日本、韩国3国)系列会议、东盟“10+6”峰会(在东盟“10+3”的基础上,加上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印度,也称“东亚峰会”),以及东盟与中国等国分别举行的“10+1”系列会议和东盟地区论坛(迄今有27个成员)外长会议等。

需要指出的是,除了以上这类例行或定期举行的国际会议,还有一类不定期举行的重要国际会议。2009年10月在中国北京举行的世界媒体峰会、2010年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的核安全峰会,都属于这种类型。此类会议往往是应一方或数方的倡议而召开,并没有一个常设的组织机构,倡议方、举行的时间和地点都不固定。比如,联合国安理会曾于2009年9月召开过一次核安全峰会,而2010年的华盛顿核安全峰会,则是由美国总统奥巴马倡议召开的;下一届核安全峰会定于2012年在韩国举行。

(二)重大国际体育或展览等活动

目前,国际性的体育赛事有很多,像各种单项的世界锦标赛,但它们大多只对某些特定的群体有影响,并不具有世界性的显著影响力。世界上最典型的重大国际性体育活动,主要有奥运会和世界杯。一些区域性的国际赛事,像亚运会、英联邦运动会、欧洲杯(足球)等,由于在全球范围内也有很大影响,也可以归为重大国际体育活动之列。

奥运会和世界杯均为每四年举行一次的国际性体育盛会,其影响力远远超出了体育的范畴,而深入经济和政治领域。一方面,奥运会和世界杯的举办国及举办城市往往将之视为提升其基础设施水平、知名度和国际形象的一次良机。正因此,围绕着每届奥运会和世界杯的举办权,世界各国的争夺越来越激烈。另一方面,各国运动员在奥运会和世界杯这类重大国际体育赛事中的成绩,也往往会被赋予纯粹竞技体育之外的意义。比如,一个国家在奥运会奖牌榜中的位置,常常被视为不仅与其体育水平相关,而且与其经济实力、民族凝聚力等有一定关系。

除了奥运会、世界杯这类国际体育活动,像世界博览会这样的国际性展览活动同样属于重大国际活动。世博会是一项由主办国政府组织或政府委托有关部门举办的国际性博览活动。与奥运会和世界杯相比,世博会的举办时间更长、参与国家往往更多,有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的“奥林匹克”盛会之誉。世博会按性质、规模、展期分为两种:一种是注册类(以前称综合性)世博会,展期通常为6个月,每5年举办一次,上海世博会就属于此类;另一类是认可类(以前称专业性)世博会,展期通常为3个月,在两届注册类世博会之间举办一次。

(三)国际日

国际日是在一年中某一天举办活动来唤起国际社会对全球范围某个问题的兴趣或关注,从而推动相关问题的解决的活动。多数这样的国际活动是由联合国大会或联合国专门机构(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等)设立的。

目前,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国际日已达160多个,活动所涉及的范围囊括了国际社会活动的诸多领域。许多活动日已成为国际社会、世界各国每年固定的活动内容,其活动思想、理念日益深入各国人民的心中。家喻户晓的国际日有:3月8日国际妇女节;3月15日国际消费者权益日;5月1日国际劳动节;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1日国际儿童节;6月26日国际禁毒日;9月22日世界无车日;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等。

需要指出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当初设立的国际日如今已经没有太大的现实意义。比如,每年的8月26日是联合国宣布的支持纳米比亚人民反对南非殖民统治和争取民族独立斗争的纪念日。由于纳米比亚已经在1990年宣布独立,这一纪念日已没有多少现实意义。而与此同时,另一些国际日的重要性则日益体现。比如,随着地球气候变暖成为一种共识、自然灾难频发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担忧,像“地球日”(4月22日)、国际减灾日(10月第二个星期三)、国际保护臭氧层日(9月16日)等,自然将会引起公众和媒体更大的关注。

三、重大国际活动及会议的特点

重大国际活动及会议有许多特点,比如参与人数众多、参与者级别高、安保难度大、对志愿者需求量大等。但从报道的角度来看,这类活动及会议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一)媒体重视程度高

重大国际活动及会议由于其本身的重大性,各媒体几乎都会予以高度重视,事先会进行策划,制定详细的报道方案,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予以大力支持。

(二)可提前预知

与突发性事件或日常报道不同,重大国际活动及会议基本上都是可提前预知的,因此在报道时往往已经过充足的准备,并带有明确的报道目的和内容。

(三)报道范围广

重大国际活动及会议往往头绪复杂,参与者众多。不论是像奥运会、世博会这样的大型国际活动,还是像联合国大会、APEC峰会这样的大型国际会议,参与者中往往包括众多各国政要,且涉及的赛事(或议题)繁多,使得报道内容极为繁杂。不少首次参与报道重大国际活动及会议的记者往往不知从何下手。

(四)报道持续时间较长

重大国际活动及会议往往会持续数日、数周甚至数月(当然,不少大型国际会议仅仅持续一两天),像世博会的举行时间长达半年。而对这些重大国际活动及会议的报道,并不局限于活动或会议举行期间,而是会延伸到活动或会议开始前和结束后。因此,这类报道往往持续时间比较长,是一段时间内的报道热点。

(五)事关国家形象

对重大国际活动及会议的报道,常常会关系到一个城市或一个国家的形象。一个典型的例子是:1981年,墨西哥加勒比海滨城市坎昆举办了一次包括主要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内的关于合作和发展的国际会议,在经过媒体的广泛报道后,坎昆很快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城市跻身全球著名的旅游地。

同样,媒体有关此类活动或会议的报道,有时也会损毁一个国家的形象。2010年10月,印度首都新德里举办了英联邦运动会。由于媒体在运动会前夕大量报道印度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严重拖延(甚至使用童工)以及运动员村“污秽不堪”等情况,致使印度的国家形象受到一定影响。《印度时报》在2010年9月底进行的一项民意调查结果显示,97%的受访者认为媒体有关英联邦运动会的报道令印度名誉受损。

第二节 重大国际活动及会议报道的策划

一、国际传播中重大国际活动及会议报道策划的必要性

重大国际活动及会议是为数不多的中国媒体与世界其他媒体同台竞技的场所,对其的报道是各国媒体国际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这类报道,为何要进行特别的策划?

(一)吸引受众的需要

像任何其他报道一样,对重大国际活动及会议的报道,首先需要考虑的仍然是如何吸引受众。如果我们把这类报道放到国际传播的语境下,媒体所面对的就不仅仅是国内的受众,还有海外的受众。

如何让重大国际活动及会议的报道对海外的受众更有吸引力?除了要遵循常规报道的国际传播原则(如贴近性、趣味性等)外,各媒体还应针对重大国际活动及会议报道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策划。一般来说,对重大国际活动及会议,如果只进行程式化的报道,比如某某活动和会议何时开幕,何时闭幕,通过了什么宣言等等,这样的报道不仅枯燥无味,而且也难以传达有关活动或会议真正的实质性内容。

而为了让重大国际活动及会议的报道具有吸引力,各媒体有必要进行事先的策划,确定报道重点和亮点(比如国际会议的冲突点),创新报道方式和角度,使这类报道真正为受众喜闻乐见,从而达到良好的国际传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