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国际传播策划
3286500000031

第31章 国际传播媒体活动策划(3)

3.活动反馈

俄罗斯各界对“中俄友谊之旅·俄罗斯行”不仅反应积极,而且给予了高度评价。俄总统驻西伯利亚联邦区全权代表克瓦什宁在接受采访时说,目前俄中两国人民相互了解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上个世纪50、60年代,“中俄友谊之旅·俄罗斯行”活动在增进两国人民相互了解方面意义重大。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说,“中俄友谊之旅·俄罗斯行”是一次史无前例的活动,有助于加深中国民众对当今俄罗斯的了解,为促进中俄两国传统友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俄罗斯布里亚特自治共和国总统波塔波夫称赞“中俄友谊之旅·俄罗斯行”体现和弘扬了中俄“国家年”活动倡导的“携手共进”的精神,不仅使两国人民进一步了解对方的文化和传统,还进一步认识到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在俄中互相接近的道路上又迈出了一步。

俄罗斯联邦委员会副主席梅津采夫在欢送仪式上说,“中俄友谊之旅·俄罗斯行”的队员们是真正的英雄,他们选择了驾驶汽车而不是乘坐飞机,这在许多人看来是难以想象的,这是一次壮举。中俄“国家年”俄方组委会主席梅德维杰夫第一副总理在致“中俄友谊之旅·俄罗斯行”所有参与者的贺信中说,你们完成了中国“俄罗斯年”的一项重要任务,增进了中国社会各界对俄罗斯的了解,你们为加深俄中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和传统友谊作出了巨大贡献。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以往,俄罗斯媒体在报道中国的时候往往跟着西方媒体的调子走,以负面报道为主。但是,在“中俄友谊之旅·俄罗斯行”的行进过程中,沿途所有的俄罗斯媒体,不论是官方的还是商业的,都是客观地、正面地报道了这次活动。

(三)策划案主要内容

“中俄友谊之旅”策划小组制定了非常详细的策划案,包括活动意义、操作方式、活动日程、报道安排等,同时对每天的行程作出了非常具体的安排。鉴于该策划案篇幅较长,此处仅摘列出“中俄友谊之旅·俄罗斯行”45天行程当中较有代表性的一些时间节点上的活动安排,供参考:

车队出发首日(7月25日,周二):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出征仪式,拟请唐家璇国务委员,外交部、中宣部、国务院新闻办、广电总局、公安部、海关总署、北京市及相关地方政府领导、俄驻华大使及使馆官员、各媒体领导、赞助厂商代表出席。

当天晚上:车队经京沈高速公路抵达沈阳过夜。请沈阳警方安排护送,并负责住宿地点安全。

第四日(7月28日,周五):从满洲里出关,车队过关首日需事先协调好通关工作,请我当地边检和海关部门配合,请我外交部提请俄外交部和驻华使馆照会俄当地内务部派遣专员协调车队进入俄境内的通关事宜。

请我当地海关官员介绍近年中俄边贸的情况。采访旨在表明满洲里这个边境小城正随着中俄贸易的蓬勃发展而发展,中俄边贸前景广阔。

当晚在满洲里对面的俄罗斯口岸外贝加尔斯克过夜(需事先落实住宿和停车场,注意安全,应要求俄当地警方提供安全保障)。

第十八日(8月11日,周五):从秋明前往叶卡捷琳堡。当晚在那里过夜。

叶卡捷琳堡是俄罗斯第三大城市,是俄重要的工业、交通、贸易、文化和行政中心,位于欧亚大陆分界岭乌拉尔山东麓,俄亚洲部分最后一个城市。从此再向西,车队将进入俄欧洲部分。该市与广州是友好城市。

当晚拜见并采访我驻叶卡捷琳堡的总领事谢金英。采访目的旨在展现两国在外交领域的合作进展。

第十九日(8月12日,周六):采访当地的学者,介绍这个城市的历史和现状。

就叶卡捷琳堡市华人的生活和工作情况采访斯维尔德罗夫斯克州华侨华人联合总会主席韩建民、斯维尔德罗夫斯克州华商联合会会长李兵,参观华人聚集的市场,拍摄华人农庄、拍摄街景、市容等。

其中,中央文化休息公园是全市最著名的公园,“滴血大教堂”(Храмнакрови)是当地东正教徒主要的宗教场所。1918年,俄罗斯历史上最后一个沙皇——尼古拉二世及其妻子和五个子女被秘密处死。苏联解体后,叶卡捷琳堡地方政府出资在沙皇被处决的地方修建了“滴血大教堂”。(宗教场所的内部禁止游客拍照、摄像。)

当晚,司机在驻地附近加油,并确保车况良好,以准备第二天的行程。

第二十六日(8月19日,周六):早晨从沃洛格达前往圣彼得堡,途中约需10个小时,傍晚20∶00左右抵达车队在圣彼得堡的下榻宾馆。将在圣彼得堡停留四天五夜。

圣彼得堡是俄“北方之都”,我国在此设有总领馆。夏天可拍摄圣彼得堡白夜奇观,当地河流、桥梁众多。有冬宫、夏宫、彼得要塞等多处历史悠久的宏伟教堂和建筑群。另外,与上海互为友好城市,当地有中方投资13亿美元的房地产项目“波罗的海明珠”工程。国际电台俄语广播在当地实现落地播出。

当晚,拍摄涅瓦大街街景和中俄友谊园,其他人员休整。

第三十日(8月23日,周三):上午,在圣彼得堡凯旋门广场(冬宫广场)举行入城仪式。中方出席嘉宾:中国驻圣彼得堡总领事田二龙及领事馆官员、国新办或总局领导、国际电台领导、车队成员;俄方出席嘉宾:“中俄国家年”俄方组委会官员、圣彼得堡市市长马特维延科女士(或副市长塔拉索夫)、媒体代表、国际电台俄语听众代表、当地华人华侨代表等。需请俄方事先进行场地清理和准备。

活动之前,采访团联合采访马特维延科或塔拉索夫。采访旨在向中国受众介绍圣彼得堡,该市与上海的合作现状。

活动目的旨在宣传中俄国家年,宣传车队活动,增进中俄友谊。(由总领事馆负责协调安排,以及邀请俄方嘉宾。)

第四十三日(9月5日,周日):与天安门广场的出征仪式相对应,车队抵达莫斯科后,安排在红场举行盛大的抵达仪式,使“中俄友谊之旅”达到高潮。中央电视台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进行现场直播或口播报道。需请俄方事先做好场地清理、维持秩序和安全保卫工作。

第四十五日(9月7日,周二):采访团成员乘飞机返回北京。车辆及设备经铁路托运回北京。

(四)案例分析

“中俄友谊之旅·俄罗斯行”的成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客观反映俄罗斯国情和社会状况

采访团通过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介对“中俄友谊之旅·俄罗斯行”全过程进行了及时、多角度、多侧面的报道,详细描述了记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全面客观地报道了中俄友好的历史与现实、两国社会发展状况,展现了俄美丽的自然风光、博大的历史文化,传递了俄社会各界期盼加强俄中社会、经济、文化交流的信息与愿望。记者们发回《通讯:感受真实的贝加尔湖》、《俄罗斯青年重新关注高尔基》、《在俄罗斯同成吉思汗的后人“亲密接触”》、《喀山——两种文明和谐共处》、《中俄最大战略合作项目全面提速》、《新西伯利亚科学城见闻》等一批真实客观反映俄社会现状的新闻佳作。

2.传播中俄友谊,增进相互了解与信任

记者们以弘扬和传播中俄友谊为使命,发回了大量反映中俄两国人民友好情谊的新闻作品,如:《十月革命“中国营”老兵的后人:沿着祖辈的足迹前进》、《总统代表想起了儿时常唱的一首歌》、《中国夫婿在俄罗斯受欢迎》、《别开生面的公路欢迎会》、《我很高兴,你们来了》、《喀山: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研究》、《列宁格勒州副州长:俄罗斯人民渴望了解中国》等,讴歌了中俄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

采访团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国新闻界的友好使者,还把中国人民对俄罗斯人民的友好感情带到俄罗斯,带给俄罗斯人民。每到一地,采访团通过与当地政府官员进行座谈、接受俄方媒体采访、到俄民众家中做客等多种方式,宣传中国人民对俄罗斯的情谊,宣传“中俄友谊之旅·俄罗斯行”活动的宗旨和意义。

3.为“俄罗斯年”活动增光添彩

“中俄友谊之旅·俄罗斯行”活动在俄罗斯掀起了一股“中国热”,其相关报道也带动了国内的“俄罗斯热”,受到两国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扩大了“俄罗斯年”的影响,为推动两国媒体间交流合作、巩固中俄睦邻友好和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社会基础、促进双方各领域互利合作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吴仪副总理在给“中俄友谊之旅·俄罗斯行”的批示中高度评价说:你们为“俄罗斯年”增添了光彩。

【策划者手记】

中国人常说“善邻胜远亲”,俄罗斯也有这样一句谚语“是上帝让我们成为了邻居”。回首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华与俄罗斯这两个山水相邻的伟大民族,都曾极大地推动了整个人类文明的进程,也都曾深深地彼此渗透、影响着对方的文化、艺术乃至人们的思维方式和道德准则。然而,我们真的了解对方吗?我们对彼此的了解,是否还停留在过去的某个时间点上,我们对彼此的认知,是否也会犯下“盲人摸象”、“一叶障目”的错误?而我们策划“中俄友谊之旅·俄罗斯行”的初衷,正是为了向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展示一个完整、真实的俄罗斯,更是为了向千千万万的俄罗斯人,带去中国人民美好的祝愿。

如今,当年“中俄友谊之旅·俄罗斯行”的策划者们谈论起这个设想诞生的情景时,总会如同一位白发老人讲故事一般,说起这样一段往事:

2005年4月的一天,一封由中国外交部欧亚司发出的、请广电总局提交2006-2007中俄“国家年”期间举行活动计划的公函送到台里。国际台马上意识到,这是一次难得的推介国际台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展示自身实力、扩大影响的大好机会,于是,马上组织力量拟就了《关于在2006“俄罗斯年”与2007“中国年”期间举行宣传报道活动的计划》,建议在2006至2007中俄“国家年”期间,举办“中俄友谊号——跨越国界的拜访”活动,并初步确定了联合多家媒体穿越俄罗斯大地的具体路线。就在这份方案送达外交部的中俄“国家年”组委会秘书处后的第三天,刚刚从国外出访归来的外交部长李肇星便亲自划定了“俄罗斯年”期间中方组织的主要活动,“中俄友谊号”作为规模最大的媒体活动位列其中。

“中俄友谊之旅·俄罗斯行”的行程只有40多天,然而这个项目的策划却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才逐步清晰和明确起来。回想起来,这一年的时间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这个方案刚刚问世,并在台内各个部门传阅的那个阶段。当时,几乎每个看到“中俄友谊之旅·俄罗斯行”策划方案的人,都会感到异常的兴奋和激动,但同时心中也会闪过一丝顾虑:对于一家以传统广播见长的媒体,我们有没有能力驾驭这样一场声势浩大的跨境多媒体战役?尽管当时的预算尚未出台,但这样一项活动必定耗资巨大,那么这笔钱从何而来?如果把希望完全寄托在赞助上,我们又是否有这样的招商能力?在长达40天的境外采访期间,队员们吃住行如何安排?每一地的行程如何落实?采访团的后勤、油料如何保障?谁有能力来确保采访团的行车安全、财物安全和人身安全……

我相信在那段日子里,每一个曾经参与“中俄友谊之旅·俄罗斯行”策划的人,都曾经动摇过、怀疑过、犹豫过、彷徨过。而最终支撑我们度过这个难关的,其实不是别人,而是我们每个人心中作为媒体工作者的一份责任感。那些日子,我们反反复复地在心里给自己打气,告诫自己不要动摇,关键时刻,要有向前再迈出一步的勇气。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俄语广播部副主任苑听雷)

二、中国新闻社“世界华文传媒论坛”

(一)活动背景

由中新社发起并举办的“世界华文传媒论坛”,被誉为“海外华文媒体峰会”。它是一个非官方、开放性、国际性的华文媒体高层会议。从2001年起,论坛每两年举办一次,以“研讨、交流、联谊、发展”为宗旨,每届论坛设定一个与时俱进的主题,现已举办了五届,分别在南京、长沙、武汉、成都、上海等城市举行。第六届论坛于2011年在重庆举办。

“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为世界各地的华文媒体探讨其自身在海外的生存发展,促进各海外华文媒体之间及其与中国内地传媒界的沟通合作,提升海外华文媒体的整体素质和水平,表达海外华文媒体的心声,提供了一个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