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国际传播策划
3286500000046

第46章 媒介产品国际传播策划(3)

2.实现栏目内容的本土化

在节目内容和风格上,《华人世界》最显著之处就是其多元化及本土化的特点。“多元化”,是指整个栏目从选题、制作方式、表现手法上均呈现出多元化风格。而“本土化”,则是针对整个栏目中的单个节目而言,即单个节目在内容、制作手法和风格等方面保持着来源地的本土风格。《华人世界》栏目的多元化及本土化特点的形成,一方面得益于其节目来自海外不同地域的华语电视媒体,本身就已具有多元风格;另一方面,栏目在后期编辑这些海外电视节目的时候,除了进行必要的翻译和剪辑,尽量保持原汁原味,力求在电视屏幕上再次展现这种多元风格,并尽量保持每个节目自身的本土特征。例如,《华人世界》对海外华语电视媒体提供的节目从画面、配音到字幕等都不做改动,甚至连中国电视屏幕上少见的繁体字也都一一保留。这种栏目形态既可以显示对合作方,也就是节目提供者的尊重,又使节目呈现出多元特点。

节目多元化和本土化除了对丰富节目内容和打造节目风格具有一定作用外,还有利于减少栏目的“文化折扣”。对CCTV-4来说,主要目标受众是海内外华人。在目前生活在海外的五千万华侨华人中,相当一部分人出生在海外,他们同大陆存在客观的时空分离,与西方社会文化更为接近。如在美国的160多万华人和华侨中,年轻一代正在变成所谓的“香蕉”,即“黄皮白心”的人愈来愈多。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了解程度与当地其他族裔人士差别不大。CCTV-4的另外一部分受众是喜欢中国、对中文感兴趣的外国人,以亚洲地区居多。对于土生海外华人和外国受众来说,他们收看中国国内节目可能会产生“文化折扣”现象。某些节目受国内观众喜爱,但对海外华人和外国观众而言吸引力就会有所减退,因为两地观众在价值观、信仰、历史、社会制度、自然环境和行为模式等方面存在客观的差异。而《华人世界》的多元化、本土化节目策划与制作宗旨就是要减少“文化折扣”。《华人世界》保留了海外华语媒体采写和制作时原汁原味的当地内容及形式,以减少华语观众跨文化交流的障碍。

(三)运作策划:构建资源管理系统,搭建多重平台

1.资源管理

对于《华人世界》的日常运作而言,海外华语电视媒体所提供的节目资源和关系资源至为重要,发掘、拓展和维护这些资源意义重大。

(1)节目资源管理

节目资源管理的首要步骤是建立完善的沟通机制。有效的沟通机制和畅通的沟通渠道是确保正常开展合作的基础。一方面,需要配备专职的外联人员进行日常电话、电子邮件等渠道的沟通,另一方面,需要创办电子刊物,定期公布相关情况,如发稿情况、重大选题计划等。

其次,灵活的合作方式对于节目资源的维护和拓展非常重要。对于实力较为雄厚的媒体,如新加坡新传媒、美国KTSF26台等,我国相关电视机构可以采取“节目交换”的方式合作。对于实力居中的媒体,可以采取“联合制作”的方式,这样可以结合我国相关机构的节目制作优势和对方的本土信息与人力优势。对于实力相对较弱的媒体,则可以采取“特约制作”的方式,也就是聘请一支特约记者队伍,在定期组织培训和交流、逐步提升其节目制作水平的同时,通过他们建立全球信息网络。

第三,酬劳机制对于节目资源的维护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合作媒体提供的服务,我国相关机构或媒体应当适当有所回馈,这样双方才能保持长久合作机制。

第四,节目传输的渠道建设。一个方便快捷的节目传输渠道既能给合作方媒体带来便利,也能够提高我国相关合作机构的节目制作效率。在互联网传输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我国国际传播电视机构也要相应策划投资开发和建立相关的传输网络。

(2)关系资源管理

海外华语电视媒体不仅拥有大量的节目资源,还在当地拥有丰富的人脉资源,这对于《华人世界》来说具有双重意义。第一,当地华语电视媒体的关系资源可以转化为节目资源,应用到《华人世界》的采访和报道中。第二,当地华语电视媒体的关系资源对于扩大《华人世界》在当地的影响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华人世界》对于关系资源的管理和维护是从两个层面上进行的。一是强化日常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如进行节目互换、合作拍摄和人员定期互访等;二是建立定期、正规、高规格的论坛机制,如中央电视台海外节目中心就与海外合作媒体每两年举办一次“全球华语电视媒体协作会”,并通过该会议在探讨合作模式和合作内容的同时,深化理解与友谊。

2.平台建设

《华人世界》在建立了完善的节目资源管理制度及关系资源管理制度的同时,还开展了业务、信息、活动与宣传平台的建设。海外华人传媒业界希望创建一个全球共享的节目资源和交流平台。例如,美国《侨报》总编辑郑衣德就建议国内相关机构“仿‘美联社’的会员制,创建‘世界华文传媒论坛网’,邀集全球华文媒体人‘天天’在此交换新闻资讯、媒体动态、个人编采经验,乃至于进行新闻评议,从而集合起全球华文传媒的力量,凝聚起全球华文传媒的向心力,一同为筑建中国的国际话语权贡献力量。”虽然已有媒体、机构或个人创办了几个世界性的、领域各异的华语传媒协会,但真正具备实质性、日常性功用的组织或机构还没有出现。因此,《华人世界》顺势而为,努力在平台建设上发挥首创和主导的作用。

(1)节目互换平台建设

《华人世界》一直在致力于搭建一个节目交换平台。在该平台上,国内的对外电视传媒和海外华语电视机构都可以实现交汇与互换,并依托该平台开展节目展播及评奖等活动。这个平台就如同一个容量巨大的节目素材库,合作机构之间可以互通有无,各取所需,实现互惠互利。

(2)活动平台建设

《华人世界》努力牵领海外华语媒体开展联动活动。海外各国的华语媒体每年都举行各种活动,例如在澳大利亚,鉴于许多华人父母担心子女失去对中文的兴趣,澳大利亚翡翠互动电视台每年举办中文作文比赛、中文歌曲比赛,颇受家长欢迎;同样,新西兰中华电视网每年举行“新秀歌手大赛”和“新春嘉年华”等活动;东森美洲卫视自2003年开始每年举办针对华裔青少年的“东森新人王”(Top Idol)比赛。但各国华语电视媒体的活动还是各自为战,缺少相互间的联动与呼应。《华人世界》一直在努力利用与海外华语电视媒体的互动关系,牵头各国华语电视媒体,联合策划和举办各种活动。

(3)信息共享平台建设

在当今社会,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竞争力。国内很多省市每年都举办针对海外华人的文化、商业和旅游活动,海外华人也每年组织回乡“寻根”和投资等活动。例如,美国飞虎队华裔老兵就曾多次到中国相关省市开展捐赠活动,美国“百人会”每年也在中国开展相关的学术文化活动。国内很多省市都期待海外媒体能对它们的建设成就进行报道。因此,《华人世界》力求依托海外华语媒体和国内的顾问单位建立一个信息共享平台,为海内外相关机构和媒体提供服务,同时从中获取报道题材和举办活动的契机。

三、点评

《华人世界》的策划有两大亮点,一是以海外华人为目标受众的栏目定位,二是资源的开拓与运作模式。

一方面,无论在数量还是影响力上,海外华侨华人群体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他们在我国对外开放、经济建设及参与国际竞争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此,创办一个专门服务海外华人的栏目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这也是《华人世界》在宗旨和定位上策划的前提。

另一方面,包括海外华语电视在内的华文媒体的媒体人一般熟悉中西两种文化,了解当地政治、经济、社会环境,掌握当地市场人脉。如果将中国媒体的经验、经济实力和海外华文媒体的市场网络、人际关系等优势结合起来,一定能在海外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中国概念”的强势媒体。《华人世界》栏目在进行策划时清楚地认识到这点,因此资源上具备独有性与独特性,而海外华语媒体提供的资源又让其节目内容和风格与众不同。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华人世界》的特色与影响力。

四、小结

电视栏目类型种类繁多,但电视栏目策划的策略和操作程序具有一定的共性。考虑到栏目领域的差异性,电视栏目策划需要根据栏目类型有针对性地进行栏目定位、受众定位、资源规划、板块设计等。与此同时,栏目策划还需要根据其是新创的还是改版的而采取相应的策略。

就新创电视栏目的策划而言,“填补空白”和“粮草先行”是两个重要的原则。这两个原则主要是针对整个传播流程的两端,即终端的受众和起点的节目资源。

“填补空白”原则是就传播流程终端的受众而言的,即栏目定位。栏目定位策划要力求独一无二,具有首创性。在受众日益分化的背景下,也出现了新的受众类型。例如,我们越来越多地用“品味文化”(taste culture)和“生活方式”(lifestyle)来描述受众的选择模式,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只是将受众视为注意力大众或群体。受众个性愈是自由,愈是能够依靠新技术的力量来建立属于自己的媒介“食谱”(diets),受众类型愈是多样。虽然用一般社会分类指标还很难清楚地进行区分,但是无论如何,我们仍然能够通过整合品味文化、兴趣和信息需求等各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考察,来把握受众群。因此,一个新创栏目需要在兼顾大众性的前提下,着重考虑特定人群的内容需求和收视习惯。随着媒体类型的丰富,电视频道和栏目的分化也越来越细。

“粮草先行”原则是针对栏目的节目资源而言的,也就是要求栏目策划把资源来源、获取方式和运作模式率先纳入考虑范围,并力求具有独特性。资源意味着优势,独到的资源就是独有的优势。在当今电视栏目激烈竞争下,开发独有的资源成为获取优势的利器,也是在栏目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基础条件。

就改版栏目而言,则需要在保持栏目品牌、维护已有受众群体的情况下,对栏目内容、节目风格和屏幕包装等方面进行调整,其目标主要是“升级换代”,绝不是“面目全非”。对于电视而言,观众的喜新厌旧、求新求变同样是每一个电视人必须面对的问题。改版的原则主要有两个:

第一,“品牌常守”原则,也就是要保持栏目的核心价值,例如栏目的理念、主持人、编辑方针和节目资源等不变。一个栏目只有保持住品牌,才能留住已有的受众群体,也才能维持继续发展的根基。

第二,“形式常新”原则,也就是在栏目的形态、包装方式等方面进行改进,主要根据受众的欣赏品味和最新的包装技术进行调整,但整体内容与节目类型并没有太大变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给观众一些新鲜感,但又不影响观众的忠诚度及品牌所固有的价值。

第三节 创新性传播策划

21世纪初期开始,网络以其便捷性和国际化迅速风靡全球。伴随着网络的发展,开始出现了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模式——个人博客。博客是自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的,在2000年至2006年期间经历了从初级阶段到广泛崛起的过程,也成为了国际传播研究领域的新课题。

当今世界,传统媒体在新媒体的猛烈冲击下,纷纷进行改革,加强多媒体建设,打造全新的网络平台,包括:增强多媒体发布能力;全面提升自身多媒体采集、制作、编辑、整合和发布能力;借助外部优势资源,拓宽信息生产能力;鼓励用户贡献内容,全面提升多媒体内容的速度、深度、广度和维度,打造多种传播形态;进一步强化网络媒体、移动媒体、电子阅读器等多形态媒体建设,全方位、立体化、多渠道展示传播内容,实现个性化、精准化、定制化的信息服务,以用户最适合的媒体形式和渠道,实现最佳传播效果;构建网络互动平台,打造集信息发布、互动交流、社交沟通和视频分享等功能于一身的网络互动社区,鼓励网友参与讨论、贡献内容,全面提升用户参与度和黏着度。以互联网为基础,利用各种新的媒介形态,从形式到内容对节目进行创新,成为传统媒体应对新媒体竞争的一大趋势。

下面将分别以德国之声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为例,分析传统媒体如何利用互联网来创新节目形式,加强与受众的互动,扩大媒体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