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国际传播策划
3286500000048

第48章 媒介产品国际传播策划(5)

(二)活动情况

“中国缘·十大国际友人”网上评选活动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国务院外国专家管理局共同主办,由国际台下属的“国际在线”网站承办。活动于2009年8月31日正式启动,历时约一个半月。经过40天的网络投票,总投票数达到5600多万,10月11日至12日,根据网友投票和专家评审确定最终结果。10月12日,“中国缘·十大国际友人”当选者名单揭晓,他们是:为中国抗战献出生命的加拿大医生白求恩,救助25万中国平民的德国人拉贝,热爱中国的国际奥委会终身荣誉主席萨马兰奇,为中国红军和毛泽东赢得世界性影响的美国人斯诺,让中国古代科技扬名世界的英国人李约瑟,爱中国所以加入中国国籍的爱泼斯坦,在中国生活、奋斗了60年的新西兰人艾黎,抗战时期国际援华医疗队成员柯棣华,泰国王室中的“中国通”诗琳通公主,帮中国农民致富的日本县官平松守彦。

2009年12月8日,“中国缘·十大国际友人”评选颁奖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泰国诗琳通公主等当选者或当选者代表,以及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国家外国专家局、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等机构领导出席了颁奖仪式。

本次评选活动不仅赢得了国内各大媒体的关注,也取得了广泛的国际影响。据人民网报道,泰国总理阿披实2009年11月16日在总理府会见正在泰国访问的中国新闻代表团一行时表示:“我听说诗琳通公主被中国的网民评为最受欢迎的国际友人(之一),非常高兴。这意味着泰中两国的交流层次越来越丰富了。”

西班牙驻华大使、欧盟驻华大使等也纷纷对这个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欧盟大使的评价由国际在线网站发出后,马上被150多家网站转载,其中包括我国所有主要新闻网站和商业网站。

二、策划分析

“中国缘·十大国际友人”网上评选活动取得了良好的国际传播效果,突出了网络互动性强的特点,是一次较为成功的创新性网络传播策划。本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一)权威性比以往类似活动更强

以往的类似活动都是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或国家外国专家局单独、分别举办,而此次评选由上述两家单位联合专职从事国际传播、以“向世界介绍中国、向中国介绍世界、向世界报道世界”为宗旨的国家级新闻媒体(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共同主办,权威性更强,评选对象更为广泛和全面。

(二)评选所涵盖的时间跨度更大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国家外国专家局向外国友好人士和在华工作外国专家授予“人民友好使者”荣誉称号和颁发“友谊奖”的活动都是年度活动,当选者可基本定位为“年度人物”。而本次“中国缘·十大国际友人”评选所涵盖的时间跨度为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百年历程,当选者可定位为“世纪人物”。时间跨度大是本次评选的一大特点。

(三)公众参与性更强

“友谊奖”评选由国家外国专家局主办,属于政府奖;“人民友好使者”称号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授予,虽有比较强的民间色彩,但毕竟没有普通百姓直接参与评选,而本次评选有千百万普通百姓(网民)直接参与投票,活动的参与性更强。

(四)充分发挥了国际台“国际色彩”的传播优势

国际台是中国最早的对外传播媒体,在涉外报道中拥有语言、文化等综合优势。同时,在媒体形态不断更新的时期,国际台所拥有的资源转化为了新的动力。使用61种语言对外发布的“国际在线”网站是我国拥有语言数量最多的网络媒体,这一优势在全世界也是屈指可数的。在本次活动过程中,从策划阶段开始到最后的颁奖仪式,国际台的语言优势等“国际色彩”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点评

国际台举办的“中国缘·十大国际友人”评选活动将国际台的语言优势、国际特色和网络紧紧地结合在了一起,不仅让国内受众又一次回想起了那些给予中国巨大帮助的国际友人,也增进了世界对中国的认识,有助于树立中国的正面形象。同时就网站的属性和定位而言,由“国际在线”来发起并承办这一具有强烈“国际化”色彩的活动是十分适当的,体现出了国际台新中国成立60周年报道的特色。

四、小结

创新性网络传播的特点就是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性强,策划者必须考虑到受众的需求,发动受众的力量,才能获得成功。国际台、德国之声等国际广播媒体有着突出的语言优势和国际背景,新的网络平台可以成为这些媒体未来与受众交流的手段,增进各国间的认识和了解。

对于我国国际传播媒体而言,要研究和开发新媒体传播渠道,设计和策划新型的国际传播活动,通过丰富和拓展国际传播渠道及形式,抓住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的新机遇;同时,通过互动传播与交流,加强中国与世界的沟通和对话,让世界了解中国,让国人了解世界。

第四节 文化性传播策划

文化是国际传播的重要内容,与带有意识形态色彩的国际政治传播不同,文化内容的传播更易于国际受众接受。在国外,综艺节目因其轻松娱乐的节目氛围是最受欢迎的节目类型。西方社会对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各色民俗深感兴趣,因此可以借助综艺节目进行文化传播,弱化我国国际传播中固有的政治色彩,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国际传播也是跨文化传播,包括文化产品的跨国传播。因此,以文化方式为主题进行传播和跨越国界传播文化,也是传媒机构的重要任务。在社会经济极大发展的背景下,受众对于精神文化消费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异国文化的需求大幅上扬。我国的国际传播要格外重视文化内容的传播,借助文化节目传播中华民族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可以更好地让国外受众认识中国、了解中国。

北京电视台《环球春晚》节目,就是以国外观众为目标受众策划的综艺文化节目。节目以“春节”这个带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节日出发,通过北京电视台国际频道和其合作国际媒体在全世界播出,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案例】北京电视台《环球春晚》节目策划

一、概述

在中国国际传播的大格局下,策划和挖掘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传播产品,以求多角度展现中国形象,是我国媒介机构开展创新性国际传播的责任。依托北京正在建设世界城市的资源优势,北京电视台于2010年推出了《环球春晚》,这不失为一次有益的以文化传播为主题的国际传播新尝试。这台晚会搭建了一个中外文化、娱乐交流的舞台,不但着眼于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而且也让世界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特别是对后者的策划,更具独创性和前瞻性,在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时,向世界展示其文化包容的一面极具现实意义。如果说,国家宣传片是一张国家名片,那么《环球春晚》就是一张特色名片。

2010年春节前,当40位来自俄罗斯的舞蹈演员回到他们位于首都莫斯科附近300多公里的城市科斯特罗玛市时,他们的记忆中将有一段永远无法忘记——在北京的快乐时光,这些演员一路高唱着一首名为《我爱你》的中国歌曲回到了家乡;当来自德国的歌手、电影《英俊少年》的主演兼主题歌原唱、55岁的海因切回到德国,留下的同样是难以忘怀的首次中国之行;来自美国的世界著名近台魔术大师,大卫·威廉姆森,在向北京的观众展示了他的奇幻魔术后,带着北京观众的美好祝福回到了美国的家乡。他们都作为演员,亲历并参与录制了一台极具特色的春节晚会——2010年BTV《环球春晚》。

二、策划分析

《环球春晚》是一台具有鲜明国际传播特色的文化综艺晚会,是一次跨国界、跨民族的信息交流与分享。该活动的策划主要从文化的分享、参与及跨文化性三方面展开。

(一)以分享中华文化为策划起点

北京在经历奥运会的辉煌后,是一座正在迈向“世界城市”的国际大都市,她应该是兼收并蓄的。春节是我们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那么全世界人民可不可以分享我们的快乐?这是策划该节目最初的问题。答案当然是可以的,春节已不仅仅是中国人的节日,也是世界各国与中国交流的重要文化平台。例如,不少国家首脑都会在春节发出对中国人民的问候。北京电视台也曾派摄制组到国外就春节话题进行采访,当摄制组深入到瑞士和德国的乡村时,都收到了那里人民热情的春节祝福。

从国家的层面看,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经济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中国的影响力在国际舞台上日益彰显,并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正视和认同。这种影响力不仅体现在政治方面、经济方面,还体现在文化方面。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召开就是最好的证明。当今国际形势,要求中国不断向世界推广和介绍自己,文化传播是一个重要途径,而世界也需要通过文化交流的方式,更多地了解中国。

春节,这个中国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为中外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提供了一个时间点,使之可能成为一个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正如东方人也在体会圣诞节气氛一样,北京电视台策划《环球春晚》就是让全世界的朋友来分享我们中国人的春节喜悦,分享和体验中国人的节日文化。在中国农历春节推出一台外国人可以参与、可以分享快乐、可以看得懂的文化大餐,这是检验国际传播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志。

(二)以融汇世界文化为策划亮点

《环球春晚》的台前幕后都是一次世界大家庭不同民族、种族、文化的聚会。晚会的主题是“牵手世界,欢动五洲”,力图为观众带来一场中外巨星同台,融合原汁原味异域文化的精彩春节庆典和视觉盛宴。晚会录制过程中,共有来自中国、美国、俄罗斯、法国、加拿大、阿根廷、巴西、德国、日本、新加坡等多个国家的上百位中外演员参加演出。俄罗斯、以色列、印度尼西亚等十几国大使,多国外交官到场观看。而难得一见的因纽特人的“狩猎舞”,巴西的桑巴舞,土耳其的肚皮舞,西班牙的弗拉门戈舞,同中国的民族传统舞蹈同台斗艳,维塔斯、乔山中、海因切、林俊杰、汤灿、张靓颖等中外明星的融合表演使得晚会国际特色鲜明。《环球春晚》另一个全球性体现是,晚会通过北京电视台国际频道和其合作国际媒体在全世界播出,扩大了中国春节文化的影响力。

《环球春晚》总结出了一条全新经验:把外国人放到春节这样一个中国最传统节日的舞台上,为中国综艺晚会的发展增加了一个国际化的模式。从1983年中央电视台举办春节联欢晚会至今,春晚已经同包饺子、放鞭炮一样成为中国人的年俗,成为年文化的组成部分。今天,春晚已成为带有浓郁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属于所有炎黄子孙追求和谐、进步、吉祥的民俗盛典。

《环球春晚》的时代化特征和国际背景,使得其文化价值大于艺术价值。它在打破春节晚会传统模式的同时,也成为中国文化扩展到全球的良机。同时,《环球春晚》借中国年俗文化,融入更多时代题材的文化内容,传播了全新的中国文化形态。在这种新的文化形态中,《环球春晚》通过文艺与联欢的中国年俗形式,找到了一个与国际对话的交叉点。这样,既形成了开放的格局,又传承了传统文化,节目的核心正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核。

(三)以联动中外文化为策划突破点

1.创作理念策划

把中国欢庆传统节日春节和全球共迎春天的概念桥接,在理念策划上大胆突破,将中外文化融合,在差异中寻找共同点。

迎接新年和迎接春天,是世界各民族的重要庆典。在节目上,晚会在强调春节这一中华民族特有习俗的同时,植入了全球共贺新年和新春的概念,这个概念既与春节的年味儿不冲突,同时又找到了世界不同文化的共同点,也从理念上让外国朋友、外国演员站在春晚的舞台上同贺中国年找到了立足点。于是,《环球春晚》舞台上出现了地球最北端的居民——因纽特人,和来自地球最南端的阿根廷探戈舞蹈家在北京同台聚首;出现了著名音乐人小柯用25种不同语言创作的晚会主题歌《我爱你》;更有不同肤色,来自五大洲的晚会主持人。2010年的《环球春晚》从全球各地汇集了几十个国家的三百余名外国演员,他们不仅是春晚上的表演者,更是中国春节的体验者和参与者,他们不是生硬地表达对中国春节的祝贺,而是表达了人类对新年、新春的祝愿,和追求美好明天的朴素情感。正是这种情感,让国际文化和中国春节的语境间消除了地理的和心理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