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国际危机传播
3287100000004

第4章 危机传播与国际危机传播(1)

本章要点

危机传播研究的不同理论视角

传播学视角下的危机传播的理论范式

传播学和国际政治学理论视角下的国际危机传播的两个层面

第一节 危机传播的研究及其理论范式

在危机研究过程中,信息的公开和传递都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因此,传播的重要性在危机过程中逐渐凸显出来,危机传播便成为危机研究中的一个单独的研究领域,并且现在已经成为传播领域中极为重要的新兴研究领域。

一、危机传播研究的不同视角

在危机研究的发展过程中,研究的学者来自各个不同的学术领域,切入的角度也就各有不同。任何人只要对危机研究有兴趣,都可以从自己的研究领域入手来研究危机。而不同的研究视角对危机传播的概念理解也不尽相同。

(1)管理学研究视角:具有管理学背景的学者一般将危机传播等同于危机管理。在这种研究视角下,危机传播的本质就是一种特殊的管理活动,只不过管理的对象是危机中的传播现象。例如,库姆斯(Coombs)就认为对危机传播的研究应该侧重于危机中传播策略的研究,即组织在危机事件发生后选择“说什么”和“怎么说”,而这种选择的过程也就是管理的过程。

(2)公共关系研究视角:在危机传播研究领域独立出来以前,学者们一般从公共关系学角度来研究危机中的信息传播特点。危机公关是公共关系学中重要的分支之一,指的是在危机过程中利用公共关系手段通过大众传媒等媒介渠道进行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信息沟通。危机公关的目的主要是弥补危机对组织形象与声誉造成的损失。美国学者格鲁尼格(James E.Grunig)认为好的危机传播应始于危机事件爆发之前,保持信息的公开和信息传播的通畅是解决危机的重要途径之一。“如果一个公关人员不能在危机爆发前与公众沟通,那么解决冲突的机会就会变得非常之小。”

(3)传播学研究视角:具有传播学知识背景的学者研究危机传播,将其看做一种特殊传播现象来加以研究和分析。通常使用传播学的研究方法,重点研究危机传播过程中的组织(政府)信息、媒介、受众和危机传播效果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凯思琳·费姆-邦茨(Kathleen Feam-Banks)将危机传播定义为“在危机事件发生之前、期间以及之后,介于组织和其公众之间的传播”。认为重视危机传播不仅能够减轻危机带来的损失,还可能化“危”为“机”,甚至给组织带来比危机发生前更正面的声誉。

尽管以上这三种类型研究的视角不同,但都强调了信息传播在危机处理中的重要作用。

二、危机传播研究的理论范式

传播学视角下的危机传播研究应该是借助传播学的理论去总结和研究危机中不同主体的信息传播模式、功能与效果等相关问题的理论体系。中外很多学者和传播学家都就其中某个或多个问题得出了研究结果,其中较为系统的危机传播范式有:史蒂文·芬克的“阶段分析理论”、威廉·班尼特(William L.Benoit)的“形象战略理论”以及托马斯·伯克兰(Thomas A.Birkland)基于传播学议程设置理论而提出的“焦点事件理论”。

(1)阶段分析理论:前面曾经提到过的史蒂文·芬克是阶段分析理论研究范式的鼻祖。阶段分析理论人为地将危机划分为不同的阶段,以便于更加有效地对危机传播的各个阶段的特点进行研究。芬克认为,危机潜在期是最容易妥善处理危机的时期,但是却因为其隐蔽性而最不易为人所知。危机突发期持续时间最短,但是破坏力却最大。危机的各种特点通过危机事件的集中爆发体现在这个时期。危机突发期之后便进入危机蔓延期,这个时期时间较长,主要是采取一定措施来弥补危机突发期造成的损失,同时也应该反省危机发生的深层次原因。最后一个阶段是危机解决期。到了这个时候,组织(政府)已经完全摆脱了危机的影响,并且制订了相应的解决方案,防止类似危机的再度发生。尽管芬克的阶段分析理论缺少对各个时期详尽的分析,模式也过于线性,但还是为危机传播的研究提供了一套综合性的、循环往复的阶段性理论指导,从而为危机传播研究的行为提供了方便。

(2)形象战略理论:班尼特认为:“个人或组织最重要的资产是它的声誉,就像其他有价值的资产一样,声誉或公众形象应该从战略高度去维护。任何社会组织必须最大限度地提高其声誉和形象。声誉处在特殊环境中,操纵在别人手中,形象的树立总是在一个流动的永远变化的环境之中完成的。”据此,他提出了有现实指导意义的恢复形象的五大战略方法和14种战略战术。目前,班尼特的理论已经被广泛用于各种危机事件的处理中。

(3)焦点事件理论:托马斯·伯克兰在1997年提出了建立在传播学议程设置理论上的另一种看待危机传播的研究视角。他认为危机事件即“焦点事件”,在设置公众议题、影响政府决策、促进政策讨论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一个“焦点事件”有极大的冲击力,能够唤起公众的注意力,并且推动这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出台。1989年埃克森石油泄露事件直接导致了1990年美国《石油污染行动》的出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综合这些危机传播理论范式,可以把危机看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三种理论相互补充,现在已经被广泛应用在议程设置、政策制定和舆论引导等方面。

由此看来,危机传播是危机管理的次一级研究领域,是危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把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组织传播等一系列传播理念和方法运用到危机管理过程中的一种传播活动,也是在危机事件中,政府部门、社会组织、新闻媒体、公众的内部以及彼此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一种过程和行为。危机传播重在利用大众传媒等传播媒介,有效地控制危机事件的信息传播,并且通过这种传播降低危机的危害和损失,使其向好的方向转化。

第二节 国际危机传播的基本内涵

一、国际危机的范畴

国际危机的定义有多种角度,没有一个版本是危机专家们共同接受的。国际危机研究的不同理论倾向影响着各种定义的要素组成。总的来说,定义国际危机有两种方法:以外交决策(国家层面)为着眼点和以国际系统(国际体系层面)为着眼点。“传统的”国际危机(international/interstate crisis)指的是国家间关系的危机,而且仅指政治军事关系。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各种全球性问题的凸显,跨越国界的危机和危机所涉及的行为体的种类越来越多,例如国际金融危机、环境危机、资源危机、恐怖主义危机等。原来传统的国际危机定义已经具备了更广泛的含义,即世界范围内关乎国际关系格局的政治、经济、能源、安全、环境等一系列涉及国家间利益关系的危机称为“广义的”国际危机。本书中所研究的国际危机即指“广义的”国际危机范畴。

二、理解国际危机传播概念的两个视角

(一)传播学理论视角

通过之前对危机传播理论的介绍可以看出,危机传播作为单独的研究领域从危机管理中公关关系角度的研究分支当中脱离出来,已经成为传播领域中极为重要的新兴研究领域。从危机研究的理论溯源得知,危机研究缘起于古巴导弹危机,这在当时是一个在世界范围内产生深远影响和有可能改变国际关系格局的国际危机事件,因此危机传播最开始的研究对象就是国际危机事件。在古巴导弹危机之后,危机传播备受重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在以国际危机事件为对象进行研究,研究的重点也放在国际关系上,并且很多时候为冷战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冷战结束后,危机传播的研究对象不再只是国际危机事件。由于美国等西方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产生了一系列和公共关系相关的企业管理研究领域,企业的危机管理就是其中一个分支。危机研究逐渐从政治领域拓展到经济领域。但是即使是这个阶段,以国际危机为研究对象的危机传播研究并没有中止,而是与经济性的研究对象同步进行。

20世纪90年代以后,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国际危机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以前的地区性危机事件如果处理不当极有可能演变为一场全球危机,而当前几乎已经没有一个危机事件可以完全不被称为国际危机,完全地区性的危机已经难觅踪迹,即使很小的一个国家的一件影响很小的危机事件,也可能对世界范围的某种行业和领域产生间接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并不立竿见影,但是却可能成为日后更大危机的导火索。同时危机事件也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而被广泛传播,变得日益频繁,所以当代的危机传播理论几乎都可以看做是对国际危机传播的研究。

与此同时,政治和经济两个研究对象的界限也变得模糊。目前是一个政治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可以说一切政治都源于利益关系的角逐和争夺,经济危机往往都成为国际危机的诱因。近年来各国和各地区联盟越来越多的贸易案、倾销与反倾销案等贸易摩擦层出不穷,每次都引发相关国家和地区组织联盟的高度关注,可以说当代社会里已经没有完全脱离政治的企业危机。危机传播的两个研究领域——政治和经济已经逐步发展融合,不是泾渭分明的两个方向。危机传播已经成为当代学界一个应用性很强的热门研究领域。因此,很多危机传播理论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国际危机事件传播的研究得出的。所以传播学理论作为理解国际危机传播概念的一个重要视角是有着极丰富的历史和现实根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