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国网络国际新闻报道研究
3287200000024

第24章 中国网络国际新闻报道中思维模式的转换(5)

然而我们在维护共同的价值信念的同时,必须时刻牢记去倾听不同的声音,必须让不同的声音在媒介中获得展现,也就是说必须给人以说话的自由,尽管这种自由在符合规律性的意义上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新闻还可能涉及和我们生活中的主流观点、态度不一致的人物、国家或事件,但是这类新闻获得报道的机会就要少得多,除非它(1)从反面证实了我们对这些国家和任务的新闻认知图式,并且(2)报道的角度和我们的这些新闻认知图式一致。即便如此,认知的错综复杂性并不能把这种新闻价值以一言而概之。虽然人们普遍认为新闻都是经过选择的和社会意识形态一致的事件报道,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和意识形态不一致的报道在本质上其新闻价值就低了:正因为与社会共同认可的意识形态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它们可能更令人感兴趣,更能让人记住。所以,我们应该仔细区分新闻事件的新闻价值和有关这些新闻事件报道中的新闻价值观念。只要其行为被证明和他们所表达的新闻图式作用一致,新闻中完全可以报道在意识形态上可称得上是流氓行径的人。在对少数民族和擅自占用土地者的研究中,我们已用大量的事例证明了这一点。

这就是矛盾的辩证法,在事物的矛盾存在中有一个主要矛盾,这个主要矛盾在媒介的话语表达中就是要确立主导性的价值观念的意义,但这个主导性的价值并不构成对于其他观念的压制,而是本着一种宽容的态度容纳各种各样的思想与价值,从而在维系社会主导价值与社会秩序的同时,也使得社会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新闻传播都遵循着这种规律,如美国的主导价值是自由主义的信念,而中国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这种主导性价值本身没有正确与错误的区分,但它们在各自的社会中必然都有着深刻的现实合理性基础、价值合理性基础乃至政治上的合理性基础。而在自身主导价值存在的基础上,其他各种观念、思想、价值等都可以成为媒介表达的内容,这样所形成的媒介传播必然是一个既有现实的存在合理性,又具有可扩展的灵活发展空间的传播模式。

社会的合理存续与发展必然需要一个敞开的空间,这个空间应该能够容纳各种不同的信息争论,而媒介恰恰就提供了这样一个有效的公共空间。在保持普遍价值以维系社会整体秩序的同时,让媒介充分发挥其自由的本性,将问题与不足在这个媒介公共空间中论辩,最后形成一个具有合理性的策略,以谋求一个有价值的思路。社会的发展需要谋划,而媒介可以成为人们谋划的一个对象,合理的媒介行为理念和媒介行为方式的实现,将会促进一个合理争论社会的形成。

二、传统媒介国际新闻报道中自主性的缺失

媒介自其诞生之日起,就承担着让人说话的职能,从这个意义上讲,媒介意味着话语权的分散,也就是说,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媒介行为的主体,可以通过媒介发表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观念。然而实际情况是,自从媒介产生以后,媒介就没有获得完全的自主性,尤其是在国际新闻报道中更是一直受到国家和政府的控制。这是媒介本性的失却,更是新闻报道难以真正体现时代所弘扬的自由民主精神的表征。

在网络勃兴以前,中国国际新闻报道是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和通讯社来完成的,而这些媒介相对于新兴的网络来说是易于被国家控制的,受众的需求很少被考虑,所以难以形成一种合理化的公共空间。比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国际新闻报道,无论是将中国介绍给世界,还是将世界上的大事传输到中国,都是在国家的控制下完成的。什么事件可以报道,什么事件不允许报道,都是有政策制约的。这种新闻报道模式和中国总体政治的运行模式是一致的,即使在改革开放多年以后,中国的国际新闻报道依然难以从这种被控制的模式中走出。

国家对国际新闻报道的控制体现在众多的方面,首先是对报道内容的控制,这意味着并不是所有发生的新闻事件都可以为世界所知晓,有相当数量的信息不能传输到外国,而且有大量的外国新闻不能传播到中国。其次是国家对报道方式的控制。从新闻的真实性出发,国际新闻报道应当坚持真实性与客观性,但是由于国家的介入使得很多报道使用外交化的措辞,体现了国际新闻报道的艺术化倾向,从而使人难以作出实质性的判断。其三是国家对国际新闻报道的政策性控制。在中国国际新闻报道中,国家实际上是坚持对中国有利的原则,如果所要报道的新闻事件不能真正体现中国伟大光辉的形象,就会被限制。

我们必须正确地认识到,国家对国际新闻的控制并非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国际新闻的传播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声望,也关系到一个国家被世界认知的状况。一个国家花费财力物力人力,集中精力做好国际新闻报道对于确立其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是相当重要的。我们知道,目前国际新闻的流动还极不平衡,而在西方所做的分量极小的关于发展中国家的新闻中,有许多还是歪曲的。“西方通讯社,一向采取激情主义,用战争、政变、犯罪、与天灾人祸(War,Revolution,Murder,&Disaster)作为选择新闻之标准。在这种情形下,西方通讯社仅报道第三世界的‘坏’的新闻与‘非正常’的新闻。至于那些‘好’新闻以及那些‘正常’现象的重要新闻,就完全忽略了。这个问题,似乎值得西方通讯社深思。”在这种国际新闻流动的背景下,中国在国际新闻报道中充分发挥国家的控制性作用,对于克服发达国家的国际新闻垄断、向世界发出我们自己的声音是相当重要的。中国政府在国际新闻报道中用统一的新闻报道模式去对抗西方国家的国际新闻报道理念,不仅对中国的世界形象和地位的确立意义非凡,而且对于世界上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新闻事业的发展以及其他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即便在许多方面受到控制的情况下,传统媒介通过国际新闻报道依然成功地将中国的情况传播了出去,而且也让中国人把握了世界的发展和运行状况。为了吸引更多的目光,传统媒介目前也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国际新闻报道策略,同时,他们也已经开始关注社会民生,《深圳晚报》就是其中的一个明显例证。“对重大国际新闻,特别是一些突发事件,作为一个国际新闻的编辑来说,一般都能敏锐地抓住,不会漏报。突发性事件的最大特点是其‘突发性’,因而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热点,迅速产生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但对于多样性来说,这就存在一个编辑选稿的标准和眼光问题了。作为晚报,我们给自己的定位是多关注世界的社会人生,把视点放在与普通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读者想知未知的新事物、新思路、新方法、新知识上,为他们提供大量新鲜实用的信息和具有一定前瞻性的参考意见,以接近性、服务性吸引读者。当然,我们对一些和我们的思维方式完全不同的趣味性新闻也经常涉足,它对开阔读者的视野也是非常有益的。”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在不违背国家宏观性指导的前提下,作为传统媒介的报纸所发挥的自主性。传统媒介通过弱化自身的被控制状态,从而获得自主性发展以吸引广大读者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媒介的产生并不是为了被控制,媒介应当成为多种声音汇集和多种思想自由表达的平台,我们前面所探讨的一元和多元的统一问题,在这里仍然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思维方式来指导我们的媒介行动。国家的控制是必须的,但在国家控制的同时媒介的民主化是必须完成的一个使命。随着网络的发展,这个崭新的媒介必然给国际新闻传播带来革命性的转变。“文字等媒介作为内容上网之后,它们被推进到更加显赫的位置。这就产生了一种深刻而民主的结果。这和我们读书报杂志的经验不一样。过去的阅读对大多数人而言,都是单向的阅读活动,他们都不写。网上的经验却是双行道,读者可以作出贡献,他们在网上浏览时,可以发电子邮件,参加讨论,进行批注评点。”媒介的民主化必然会调动更多的媒介主体充分发挥其主动性、能动性,从而构造一个真正的民主化的媒介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