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国家传播战略
3287300000012

第12章 国家传播战略(1)

本章要点

国家传播战略的内涵、外延和特点

国家传播战略与国家安全的关系

第一节 国家传播战略的基本界定

一、国家传播战略的内涵

所谓“国家传播战略”,是指一国政府对大众传播的全局性的规划和指导,或者说,它是引导一国政府从事传播事业的总的指导思想。国家是国际关系的主体,从国际社会运行的角度看,国家的传播行为,是世界体系得以延续的基础。正是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有效沟通,加深了国际社会各成员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感知,增进了互信,消除了彼此的隔阂,从而使发生冲突和战争的危险降到最低限度。

从受众的不同划分,国家传播战略可以分为对内传播战略和对外传播战略。对内传播战略是一国政府针对其内部成员或本国民众进行传播行为时的指导思想和策略;对外传播战略则是一国政府针对国外政府、国际组织及民众进行传播行为时的指导思想和策略,因此也称为国际传播战略。狭义的国家传播战略是指国家对外传播战略。从一般意义上说,国家传播战略就是指国家对外传播战略。基于此,在本书中,我们着重讨论的是国家的对外传播战略。

二、国家传播战略的外延

国家传播战略的外延,是指国家传播战略所涉及的范围,它主要包括对外政治传播、对外文化传播、对外新闻传播等方面的战略。

(一)对外政治传播

按照政治传播学的定义,政治传播是指存在于政治行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以达到特定目的和取得特定效果为价值取向的、以符号和媒介为途径的使政治信息得以流动的过程。政治传播包括政治宣传、政治广告,以及一切有关政治的消息、思想和态度的流动和传播。其作用在于整合政治文化、维护系统运作、改善政府形象、保证政治稳定等。

对外政治传播是对内政治传播的延伸。2005年9月15日,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演讲。在演讲中,胡锦涛阐述了中国对世界局势的看法、中国政府的应对策略,提出了“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可以说,这就是一次极为典型的由国家元首实施的对外政治传播行为。2007年5月,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召开前夕,中国国家副总理吴仪在美国的《华尔街日报》上撰文《推进中美贸易互利共赢》,抨击美国政界部分人士的贸易保护主义立场。中国国家领导人在外国大众媒体上发表文章是比较少见的现象,华尔街人士及国际财经媒体给予了广泛的关注。长期从事中国贸易问题研究的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客座教授比得·博特利尔在接受媒体访问时表示,他十分赞赏中国政府高级官员利用美国媒体解释中国的立场和看法的做法。此外,中国前任驻英国大使傅莹在任职期间,经常在英国的大报上撰文,阐述中国的观点,并就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接受包括BBC在内的英国媒体的采访。这些都是我国对外政治传播的有效形式,它对于今后进一步加强对外传播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和启迪作用。

(二)对外文化传播

文化传播又称文化扩散,最初指人类文化由文化源地向外辐射传播或由一个社会群体向另一群体的散布过程。文化传播可分为直接传播和间接传播。对外文化传播则是一种跨文化传播。我国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唐朝玄奘到天竺(古印度)取经、明朝郑和下西洋,以及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大量西方传教士到中国布道、办报刊等,都可以说是跨文化传播。在交通、通讯工具和传播技术日新月异,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出版、报刊、电影、广播、电视、演出、文化交流等,在国与国的关系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不仅是对官方外交的必不可少的补充,而且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国家的整体形象和整个发展。

事实上,随着跨民族、跨国界信息的广泛流动,世界上已经很少有文化可以独立存在而不受他国文化的影响,文化交流、碰撞、冲突、融合的产生正在无可避免地成为国际互动的景观。不管是接受还是拒绝,对外文化传播现象正在全球200余个国家和地区中同时发生,并已成为大国谋求国际地位、弱国避免文化消蚀的行动逻辑。现今世界各国,尤其是有国际影响的大国,都在努力宣扬它们的民族文化。比如,1999年,英国制定了《文化与创新:未来十年》的文化发展规划,提出“创意英国”的国家文化战略。法国政府每年都投巨资宣传法兰西文化,努力扩大法语的使用范围,以抗衡不断扩张的英语世界的文化影响。在亚洲,日本、韩国和新加坡是较早提出自己的文化发展战略的国家。一个国家、一种文明在文化上的成就,较之于其经济和政治,往往具有更持久的竞争力和生命力。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日益成为影响经济发展质量和发展后劲的重要因素,对外文化传播的重要性越来越被各国所重视。

(三)对外新闻传播

新闻传播可以说古已有之。国家对外传播战略所关注的新闻传播,主要指国际新闻传播。

对一个主权国家来说,国际新闻传播有两重含义。一是把发生在外国的新闻事件及信息报道给本国受众,二是向国外受众提供新闻和信息,也即对外新闻传播。对外新闻传播提供的信息包括新闻、评论、资料、数据、情况、公告、论据等,这些信息通过报纸、杂志、通讯社、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介传达给国际社会。需要指出,对外新闻传播的信息并不限于本国的信息,也包括他国的信息,也就是所谓的“世界新闻”,这些信息通常是本国媒体记者(驻外记者)从事件发生地采集回来后通过本国媒体发布的。对外新闻传播的宗旨,在于介绍本国情况、宣扬本国的立场、散播本国的价值观念、在国际上塑造本国的形象、维护本国的利益,以及争取外部世界尽可能多的人对本国的了解和友谊。

对外新闻传播主要是通过国家直接或间接掌握的国际传播媒体来实现的,并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形态。美国政府积极地利用大众传媒向全世界宣传他们的文化、价值观念,试图使全球“美国化”。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美国的国际新闻机构不断合并和扩大。1942年美国成立了战时新闻处,1945年成立了国际新闻和文化事务处。1952年美国政府将二者合并,成立了国际新闻署。1977年美国国际新闻署和国务院的教育文化事务活动中心合并,成立了一个新的国际文化交流署。美国新闻署自成立以来,在经费方面得到联邦政府的大力扶持,保障了其文化渗透的持续性,同时也保证了美国新闻机构能够网罗国际化的新闻人才,从而进行国际性渗透活动。

三、国家传播战略的特点

国家传播战略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对外传播战略的实施者是主权国家

在传播学领域,对外传播战略有不同的层次,因而它的制定者也有不同的层次。国家对外传播战略的制定者和实施者是主权国家,这是显而易见的。但实际上,它隐含着两个重要信息。

第一,战略的实施主体权威性最高。在全球传播中,主权国家是一个社会对外传播的法定而近乎天赋的“代言人”。作为政治公权力的象征,主权国家对外具有绝对的自治权,对内具有绝对的管辖权,因而对国家的战略信息高度垄断。因此,主权国家的政府所发布的消息总是最具权威性的,也是媒体最想获得的新闻线索。相比之下,包括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和个人在内的其他传播主体都不具备这种优势。

第二,战略的实施主体影响力最强。在全球传播中,传播主体的影响力各不相同,具有明显差异。在众多传播主体中,主权国家的传播力最强。作为强势传播主体,主权国家对媒体具有很大乃至绝对的控制和管理权。在全球传播过程中,主权国家能够以国家利益的名义,相当自由而全方位地动用国内媒体(即使在自由主义传播体制的国家也是如此),以至于在媒体选择上几乎无须考虑成本费用,只需要考虑如何将信息最快速、最有效地传达到受众那里。在政府与媒体的合力作用下,主权国家所传播的信息可以在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全世界吸引一致性的全体关注,形成统一的舆论,从而达到国家的对外传播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