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国家兴衰的传播动力机制研究
3287400000022

第22章 传播与国民性格(6)

三、对《狼图腾》的思想观点的评析

在对《狼图腾》关于民族性格的理论基石、逻辑线索和基本思想观点进行梳理和考察后,可以发现尽管其语言具有一种强烈的震撼和激情,但是其思维还是略显简单。对于复杂的历史现象固然可以抛却一些繁琐的细节和事实,但是,对于历史兴衰的过程,还不能只从一种维度来分析。就民族性格来说,就不只有强弱的一种维度据《德性·理性·血性——廖可斌谈民族文化性格塑造》(《钱江晚报》2009年6月2日D7版)一文:“游牧文化的特点是重血性,弊端是有可能趋于野性;农耕文化的特点是重德性,弊端是有可能趋于奴性;商业文化的特点是重理性,弊端是有可能趋于物性。”这里,就至少有3种维度的分析,也不只是狼性和羊性或者说强悍和软弱两种状态。民族性格往往是非常复杂的,也往往是因各种因素而变化的,同样一个民族,在不同的领袖领导、政治制度、环境压迫等条件之下,其外显的民族性格也会差异甚远。

笔者认为,中国国民性的改造,完全可以汲取《狼图腾》所倡导的性格特质中的有益养料,但是,除了要加强强悍勇武、锐意进取、冒险竞争、抱团合作类型的精神性格之外,还是要继续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精神文化中的优秀的性格特质:坚韧、勇敢、智慧、和谐、包容、信义、仁爱等等,还要积极学习吸收其他民族优秀的性格品质和文明成果,以一种更健康、完善、现代的民族性格迎接新的时代挑战。很多优秀的民族性格,哪怕是与农耕文化有密切关联,也是不能以一个简单的“羊性”就予以抹杀的,需要用理性去分析,需要用智慧去珍视。

回首过去,中华民族在近代所受到的“割地赔款”、“落后挨打”等等屈辱的历史遭遇,并不能仅仅归因于民族性的“狼性退化”或性格软弱的原因,而是整个农业文明在对抗工业文明中的整体性的战略性的劣势即便是性格强悍,以冷兵器作战的民族在拥有先进的火炮、军舰的列强面前也难以制胜。使然。中国在近代发展过程中屡屡丧失学习和赶超西方先进文明的机会,固然有本民族性格的落后、保守、愚昧、平庸的内因,也有被列强制约、打击、控制、逼迫的外因。从更长久的历史视角看,在外来民族压迫和多重打击之下,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再次振奋起来,并凝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不屈不挠的斗争,最终让这个民族冲出重围,建立了一个版图辽阔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且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已经走在了和平崛起之路上。

民族性格就像人的性格一样,是客观存在,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审视和反思某些民族“劣根性”,其实是为了铸造新的民族精神。只有从大历史观的胸怀,从更广阔的全球视野,认真思考国民性问题,才容易得出相对客观、全面、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结论。中国真正需要的一定不是让世界轻视的民族性格,也一定不是让世界畏惧的民族性格,而是让自己有尊严、让世界尊敬的民族性格。这种民族性格才会引领中国走上一条持续长久的和平崛起之路。

案例分析二:《感动中国》的仪式传播与民族精神铸造

中央电视台从2002年开始推出《感动中国》,连续举办至今。从表面上看,《感动中国》不过是通过央视媒体平台适时地展示当年在中国最让人感动的10个人物有的年度还另设有特别大奖或特别奖,奖励给一个集体。然而,年复一年之后,蓦然回首,《感动中国》已在不经意间在中国崛起的新世纪里开启了一个铸造新的中国民族精神的历史性工程。在这里我们将选择至2009年为止8年的所有获奖者的颁奖词和相关资料作为样本,对其进行内容分析,以探求其对于铸造中国民族精神的价值。

一、《感动中国》的活动简介及推选标准、办法

随着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动,新的传播手段和传播终端的日新月异,国际传播主体开始出现变化,新闻信息传播生产方式和传媒格局产生重大变革,这些改变使国际传媒市场出现了融合与平衡的契机,同时也加大了国际传播的差距与失衡,进而催生出一系列值得关注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感动中国》被主办者界定为一个电视栏目,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每年一次的电视颁奖典礼节目,同时还是一个大型的公众评选活动,或者在更高意义上说是一个群众广泛参与的精神洗礼运动,同时,它还可以被视为一个年度媒介事件。从传播与国民性格关系的角度看,它还可以看成是一个民族在新世纪里不断探求和发掘自己民族精神的朝圣之旅。

根据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官方网站的介绍,年度人物的“推选标准”解释如下:

我们对“年度人物”的定义是:人物事件发生在本年度,或者人物在本年度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本次活动以“感动公众、感动中国”为主题,推选人物须具备以下一种或几种特点:

1.为推动社会进步、时代发展做出杰出贡献,获得重大荣誉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2.在各行各业具有杰出贡献或重大表现,国家级重大项目主要贡献者;

3.爱岗敬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

4.以个人的力量,为社会公平正义、人类生存环境作出突出贡献;

5.个人的经历或行为,代表了社会发展方向、社会价值观取向及时代精神;个人在生活、家庭、情感上的表现特别感人,体现中国传统美德和良好社会风尚。

从以上标准看,《感动中国》的年度人物所达到的精神高度,在某种意义上完全可以上升到民族精神的高度。因此,把其作为民族精神研究的范本是合适的。当然,《感动中国》所选取的年度人物可能在客观上往往倾向于在道德上具备“感动”的表现,会使得其代表性或全面性上有所偏失,但是在年度人物的“贡献”、成绩或事迹中往往都蕴含着“性格-行为”因素,所以还是可以作为有价值的样本材料进行分析。《感动中国》官方网站同样也列出了年度人物的推选方法:

1.请推委推选委员。推选出认为合适的候选人物,并写明推举理由以及他们的事迹材料。

2.组委会通过央视网网友反馈、合作媒体推荐等渠道,搜集一些人物资料,作为组委会的推荐人选,推委可以在组委会搜集的推荐人选中投票,推举出认为合适的候选人物,并填写推举理由。

3.组委会将根据推委会的推选情况,再经公众投票和最终评议,确定“十大人物”。

从《感动中国》的推选方法看,其程序是公开透明的,而且是相当严谨规范的,并且有广大的受众参与,仅每年在网络上参与投票推选和留言评论的网民就有数百万乃至超过3000万(2009)之多,可见其影响力之深远。

二、《感动中国》的获奖者信息统计数据及相关分析

在《感动中国》举办至2009年的8年间,总共有87个人(或双人、集体)获得了年度奖项。在本书中,通过对所有获奖者的各种相关信息进行汇总统计分析,可以从中看到一些基本的规律特征。

根据统计,87个被表彰褒奖者可以分为四类。其中,人数众多的大集体有5个,分别是:全体中国人、红军、三峡移民、青藏铁路的建设者、微尘(群体);其次是可数的几个人或小团队,也有5个获奖,分别是:衡阳武警消防兵、勇救落水儿童的大学生集体、唐山十三农民、神舟七号航天员团队、张艺谋奥运导演团队;然后,就是双人同时获奖的情况,有3例;其余的74个都是单人获奖。在74个获奖单人中,女性有15人,约占20.3%;男性59人,约占79.7%,从这一数据看,男性占据了大约八成的分量,女性约占两成,这显示出中国男性在引领“感动中国”上的性别优势。

从非集体的获奖者的职业特征看,其分布非常广泛,除去有2位获奖的外国人后,按照职业类别人数由高到低排列分别是:政府官员或公务员(7人)、科学家(6人)、军人(5人)、运动员、医生、演员、工人(各4人)、警察、教师(各3人)、学者、企业家、农民、航天员、飞行员(各2人),余下的职业或身份特征都只有1个获奖者,分别有作家、邮递员、支教志愿者、大学生、外交官、农民工、农妇、律师、理论工作者、教练等等。从以上这些信息看,能够达到“感动公众、感动中国”的人在各大类别行业几乎都有了。当然,其分布并非完全均匀,某些职业特别具有容易引起公众关注的特征,比如政府官员(或公务员)、运动员、演员;有的职业对“推动社会进步、时代发展”有其职业上的特殊价值和意义,比如科学家、航天员、学者、企业家;有的是在“公平正义”上容易体现其职业价值的,比如军人、警察;其余的职业就不是特别明显具有更多获奖的机会。总体上看,整个获奖者的职业分布状况还是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和代表性的。

三、从《感动中国》看新世纪的中国民族精神内涵

当然,最重要的关注点是,这8年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映射和凸显了哪些民族精神?弘扬和表彰的精神取向或者说“感动”的风向标是什么?我们不妨选取若干颁奖词进行解读。先看一则2002年获奖者王选的颁奖词:

她用柔弱的肩头担负起历史的使命,她用正义的利剑戳穿弥天的谎言,她用坚毅和执著还原历史的真相。她奔走在一条看不见尽头的诉讼之路上,和她相伴的是一群满身历史创伤的老人。她不仅仅是在为日本细菌战中的中国受害者讨还公道,更是为整个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规则寻求支撑的力量,告诉世界该如何面对伤害,面对耻辱,面对谎言,面对罪恶,为人类如何继承和延续历史提供了注解。

这段话的内容基本上由三类信息材料构成:一是对其行为或成就的描述;二是对其精神的升华,特别是其“感动性”的提炼;三是对其进行价值判断评价,往往会做进一步延展性的表彰,使其具备某种时代方向性与引领性。仔细分析其他获奖者的颁奖词或者再加上相关的推选理由介绍,大都是符合这样的模式。为了便于做更深入和全面的分析,我们把符合国民性格的因素从其中提炼和概括出来,进行研究。例如,从王选的颁奖词可以看出,其性格可以被概括为:坚毅(坚韧)、执著(坚持)、正义、勇敢(无畏)。

当然,这种概括无疑会损失掉很多具体的含义毕竟一旦变成抽象的概念,就很难让人赢得感动,往往那些细节让人特别感动,但是,为了在整体上进行一种理性分析,还是对所有的这些人物的性格品质进行了概括分析,即从他们身上进行总结,就可以发现多数精神内涵是相似相近的,并且是可以归并的。如果把这些词进行整理和概括,经不完全在研究中发现,很多年度人物事实上很难清晰地界定出其性格品质或精神品质,而且,在一个人身上往往聚集了非常多的优点,形成一种复合性的精神力量,因此,用“不完全”的说法更为妥帖。的统计和归并,大致按照频次顺序排列有:奉献、牺牲、坚韧、坚定、信念、正义、勇敢(无畏)、创新、大爱、关爱、爱心、乐观、智慧、真诚、超越、机智、理性、严谨、忠诚、坚强、执著、孝心、勤奋、冒险、正直、开拓、朴实、鞠躬尽瘁、实事求是,等等。

根据统计分析,《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中的性格、精神因素里面,大致可以归并为8类。

第一类,也是获奖数量最多的,是甘于奉献和勇于牺牲的精神,这也是这一节目中的年度人物打动人心的一个根本原因。据统计,在年度人物获奖者中,牺牲者和在该年度离世的人数就占了15名,约有18.7%,而且还不包括在获特别奖集体中的牺牲者。从世界角度看,民族精神建构也往往是以生命为代价而彰显出来的。虽然中国现在是和平时期,但是牺牲依然存在,牺牲者身上体现的忘我精神可以通过传播方式传递给大众,感染全国人民。除了牺牲之外,就是奉献者的无私。比如2008年年度人物“唐山十三农民兄弟”颁奖词可以说集中表彰了他们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他们的颁奖词是:不是归途,是千里奔波,雪中送炭;不是邻里,是素不相识,出手相援。他们用纯朴、善良和倔强的行动,告诉了我们“兄弟”的含义,他们无私奉献,自愿组织参加了郴州抗击冰雪灾害和北川抗震救灾工作。

第二类,在《感动中国》获奖者中,性格上具有超出一般人的坚韧、坚持、执著也占据了较大的比重,许多获奖者持久的韧性也具有穿透艰辛、战胜磨难的力量,这是中国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内涵,比如,前面介绍的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