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国家兴衰的传播动力机制研究
3287400000030

第30章 传播与国家认同(6)

林肯葛底斯堡演讲据说有5种版本流传在世,经过比较此版本与经典版本的内容,所差无几,仅少一句话缺少的这句恰好在第二次鼓掌前,内容是:“我们今天在这里所说的话,全世界不大会注意,也不会长久地记住,但勇士们在这里所做过的事,全世界却永远不会忘记。”对应的英文是:“The world will little note what we say here,but it can never forget what they did here.”在这个报纸报道中出现这种情况,有可能是林肯在现场本来就没有说,或者记者没有记下来,到现在已无可考证,其余仅个别字词和标点略有差异,此版本注明了三次鼓掌和最后一次的长时间连续鼓掌。这也说明林肯的演讲在当时是得到在场民众的回应的。在这个文本中,林肯5次使用“国家”(nation)一词,只字未提自己所在的“联邦”(union),事实上,北方联邦就是用“union”的表达,这说明林肯的理念中,国家是超越当时的“联邦”(union)和“邦联(confederation)”的。因而,当他在说“这些烈士们为使这个国家(that nation)能够生存下去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实际上是指为了整个的美利坚,而非狭隘的北方。因此,从今天的观点看,林肯准确隽永的表达中就包含了某种超越南北之争的国家认同。这种认同是肇始于独立宣言中的自由(liberty)原则——“人生来就是平等的”(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这句话在演讲的第一句就点明了。在这样的逻辑之下,林肯说:“我们要从这些光荣的死者身上吸取更多的献身精神,来完成他们已经完全彻底为之献身的事业”,实际上是说这个事业就是创立一个自由原则的新国家。后面接续的“不让这些死者白白牺牲”,其所谓的“死者”,就可以理解成为所有埋葬在葛底斯堡的将士,即这个国家(nation)的牺牲,就应该包括了南方邦联军人的牺牲。虽然林肯没有在这里直接说,但是其用语的兼容性,至少为文本的另一种解读提供了可能,他是在襟怀“国家”(nation)的心胸下,最后提出了未来国家的理想蓝图:“我们要使国家在上帝福佑下自由地新生,要使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长存。”

林肯的话与其说是祭奠死者,不如说是在启迪生者。这篇演讲通过现场的群体传播,然后通过报纸的大众传播,其明确的信息传递给南北战争中的美国人。最终,由于其建构国家理想的巨大的包容性、鼓动性、深刻性,使其传颂久远,波及世界,具有恒久的生命力量林肯的这篇演讲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也非常深远。1919年,孙中山在《文言本三民主义》中说:林肯氏曰:“为民而有,为民而治,为民而享”者,斯乃人民之政府也。有如此之政府,而民者始真为一国之主也。

南北战争的传播遗产对美国崛起的历史作用

南北战争是一场美国历史上真正的全面的战争,双方几乎倾注了所有可以动用的物力财力。战争的结果是,胜利的一方彻底摧毁了战败者南方邦联一方的几乎所有的战争资源及其原有的社会经济基础。对美国整个国家而言,这场战争虽然付出了“一战功成万骨枯”的高昂代价,但是其历史意义和历史贡献却非同寻常,它不仅解放了黑奴,摧毁了奴隶制,升华了美国得以立国的“人生而平等”的自由理念,形成了新的美国国家认同;而且在客观上维护了美国国家的统一,避免了分裂,增强和扩大了联邦政府的权力,从而为后来的美国资本主义发展铺平了道路,为美国工业化进程起到了推动作用,其影响深远。从某种意义上说,南北战争以血的代价,为美国未来的崛起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央电视台《大国崛起》一片中采访两位历史学者,他们的评价,说明了南北战争对“美国日后成为一个世界大国的意义”:

内战之后,美国成为了单一的、联合的、强大的国家,这奠定了美国在20世纪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的基础。如果美国在19世纪60年代的时候,分裂成了两个或者更多的国家,或者北方没有赢得胜利,这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所以,这场战争对美国的未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教授詹姆斯·麦佛森

那么,这个内战的意义呢,我觉得首先使美国原来宪政机制1789年,在华盛顿主持下的制宪会议制定了美国第一部宪法,但是该宪法中存在的未解决的问题是,允许州政府保留其自治权,因而南方各州得以保留奴隶制,与宪法的“人生而自由”的理念不一致。这也是引发南北战争争端的法律制度上的焦点问题。在《大国崛起》一片中,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教授詹姆斯·麦佛森说:“如果这个国家可以分裂为2个,就可以分裂成3个、4个、6个、12个,林肯政府发动战争的理由是,南方违背了国家的统一,违背了宪法和多数人统治(的原则)。”中分裂的主权得到了统一。它为美国大工业化的发展,准备了条件。这个是一个先行,如果说,主权得不到统一,领土不能够得到统一,或者劳动力体制得不到统一的话,我觉得它后面的大工业化还会推迟,或者不会产生这么大的效果。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印第安纳大学历史学教授王希

中央电视台《大国崛起》一片的解说词总结道:“很多美国历史学者认为,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一道分水岭。联邦政府从此变得强大起来,美国的农业、工业以及整个国家都发生了重要的转变。”特别在本章中,我们所关注的传播与国家认同建构问题上,南北战争也给美国留下了宝贵的遗产,那就是一系列的国家军人公墓美国在南北战争后建有70多座,在此后的军事行动后,陆续建成了更多的墓地,包括美国境外的墓地,例如,菲律宾二战美军公墓。以及纪念阵亡将士各种仪式和节日活动的传统,还有永远的文学主题例如,美国文学中反映南北战争的有《飘》等著名作品。和深刻的集体记忆。这些精神财富成为构建美国国家认同中新的元素。

小结与补充

本章是全书中的“分论”之一。国家认同本身就是传播的产物,而被当做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

本章逻辑论证的线索正是追寻并发展了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体”理论逻辑的思路和Craig Calhoun(1997)的归纳总结,修正性地建构出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即基于传播的“想象的共同体”需要四类基础性条件:基本的地理、政治、文化和符号条件。在逻辑一步一步推演过程中,本章研究的最重要发现在于,特别提出并明确了符号条件的必要性;并且发现在这些凝聚国家认同的符号中,“英雄”与“史诗”具有巨大的传播价值,对于一个国家民族认同的形成具有不可低估的强大作用。“英雄”不仅可以指现实的政治领导人物,还包括具有记忆价值和传播效果的典型人物、艺术形象和精神领袖等,而“史诗”则是具有共同文化价值取向的“故事”、“传奇”、“民族历程”与“集体体验”。

在这一理论分析框架下,考察加拿大、伊拉克、苏丹等国历史和现实社会中出现的国家认同危机可以发现,归根到底,危机都源自这四类基础性条件中的若干项并未达成。国家认同一旦出了问题,并演化为危机,往往造成社会动荡甚至是战争、内乱。即使是当今强国美国,在19世纪60年代也因为国家认同危机爆发了南北战争,其惨烈其悲壮其牺牲其创伤在美国历史上可谓空前绝后。然而,美国领导人卓越的政治智慧及民众的宽容和解精神超越了利益纷争、意见分歧与心理隔阂,战争硝烟散去后,借助国家公墓、纪念日等形式,美国人在哀伤逝者、抚平创伤的仪式共享传播过程中,建立起有效的民族和解机制,从而形成新的国家认同,使内战后的美国出现了经济狂飙的奇迹。

在本章中对于美国南北战争案例的细致分析,包括试图还原1863年11月19日当天美国总统林肯的活动和葛底斯堡军人公墓落成典礼及祭奠仪式的历史细节,无非是要挖掘传播与国家认同之间的某种微妙关系,期望探寻到美国历史与传播现象间的些许奥秘。林肯葛底斯堡演讲传播文本中就暗含着话语修辞的巨大魅力,在本章进行了深入微妙的分析。遗憾的是,林肯本人不幸被刺身亡,也成为完成美国国家认同历史使命的名单中的一名牺牲的战士。

美国南北战争的历史,事实上可以带给中国以历史的启迪与智慧:中国人能否超越战争历史的忧伤,以真正的民族和解精神,铸造新时代的国家认同呢?这是笔者隐藏在论证之外的未了之余绪,故此在小结部分,补充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