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国家兴衰的传播动力机制研究
3287400000047

第47章 参考文献(2)

111.廖卫民:《论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动员——以南方雪灾为例》,《新闻记者》2008年第4期。

112.廖卫民:《网络舆论量度的统计学模型与数据分析——以外企女秘书公开信事件的讨论为例》,《中国网络传播研究》第二卷第一辑,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13.廖卫民:《论危机公关的传播本质和伦理底线——基于“奶粉事件”危机传播的案例分析》,《新闻记者》2008年第11期。

114.廖卫民:《网络隐私过度传播现象的模型建构和案例分析》,《中国传媒报告》2007年第2期。

115.林毅夫:《经济发展与中国文化的复兴》,《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116.刘辉:《国家认同危机下的苏丹南北内战》,《学术论坛》2008年第1期。

117.刘建明:《社会舆论原理》,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118.刘康:《从系统论视角谈传播与国家命运的关系》,《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119.刘翎:《传播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及其对策》,《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120.刘燕:《国家认同建构的现实途径:大众媒介与“想象社群”的形成》,《浙江学刊》2009年第6期。

121.刘莹:《普京的国家理念与俄罗斯民族国家认同重建》,《俄罗斯文艺》2008年第4期。

122.刘增泉:《罗马人古代旅行世界》,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3年版。

123.刘中民:《从族群与国家认同矛盾看阿拉伯国家的国内冲突》,《阿拉伯世界研究》2008年第3期。

124.隆志秀、刘婷:《传播理论与国家安全战略——简析对心理战有重大启示作用的几种传播理论》,《新闻知识》2006年第6期。

125.娄贵书:《日本****根源探析——岛国环境、骑马民族、历史特点与日本****》,《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126.罗祎:《战略构想》,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127.龙太江:《从“对社会动员”到“由社会动员”——危机管理中的动员问题》,《政治与法律》2005年第2期。

128.鲁迅:《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129.吕理州:《明治维新:日本近代史上最为惊心动魄的一页》,海南出版社2007年版。

130.马知恩、周义仓、王稳地、靳祯:《传染病动力学的数学建模与研究》,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3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32.美国陆军军事学院:《军事战略》,军事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133.孟红:《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写作情状》,《文史月刊》2005年第5期。

134.牟成文:《神道情结与日本民族性格》,《世界民族》2009年第2期。

135.牛军主编:《战略的魔咒:冷战时期的美国大战略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36.钮菊生:《从大国兴衰规律看俄罗斯的再次复兴》,《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5年第5期。

137.钮先钟:《战略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38.濮端华:《论战时舆论动员》,《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139.钱学森:《论系统工程》(修订版),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版。

140.钱学森:《创建系统学》,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版。

141.钱学森、于景元、戴汝为:《一个科学新领域——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自然杂志》1990年第1期。

142.邱戈:《媒介身份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43.任学安:《大国崛起系列丛书: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

144.邵培仁:《论长江三角洲城市带的媒介改革与发展》,《媒介方法》2006年第2期。

145.邵培仁:《论中国媒介的地理群集与能量积聚》,《新闻大学》2006年第3期。

146.邵培仁:《发展与振兴我国文化产业的基本原则与主要建议》,《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年第10期。

147.邵培仁:《传播学》(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148.邵培仁、陈兵:《媒介战略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49.邵培仁等著:《文化产业经营通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50.邵培仁主编:《媒介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51.邵培仁、廖卫民:《文化传播力:解读长三角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全景图——对2006年以来中央媒体的一种实证研究》,《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152.邵培仁、廖卫民:《中国电影产业集群的演化机制与发展模式》,《电影艺术》2009年第5期。

153.邵培仁、潘祥辉:《危机传播推动中国媒介制度的变迁——从汶川地震看危机事件与媒介制度创新的内在关联》,《现代传播》2008年第4期。

154.四川日报报业集团:《特大灾难中交出的答卷——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抗击汶川特大地震宣传报道纪实》,《新闻战线》2008年第6期。

155.时勘、范红霞、贾建民、李文东、宋照礼、高晶、陈雪峰、陆佳芳、胡卫鹏:《我国民众对SARS信息的风险认知及心理行为》,《心理学报》2003年第4期。

156.时殷弘编:《战略二十讲》,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57.时殷弘、陈潇:《现代政治制度与国家动员:历史概观和比较》,《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第7期。

158.史安斌:《危机传播研究的“西方范式”及其在中国语境下的“本土化”问题》,《国际新闻界》2008年第6期。

159.史安斌:《危机传播与新闻发布》,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年版。

160.宋协毅:《〈桃太郎故事〉新探——从文化史与跨文化交际的视觉出发》,《日语学习与研究》2004年第1期。

161.苏晓龙:《改革开放与国家认同——重温邓小平的有关论述》,《理论学习》2009年第2期。

162.隋岩:《电视传播与国家安全》,《社会科学》2003年第9期。

163.孙凯、朱迪:《中央探求兴衰定律》,《瞭望东方》周刊2003年12月3日。

164.孙藜:《晚清电报及其传播观念(1860-1911)》,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

165.谭华孚:《全球化传播与民族国家的文化安全》,《东南学术》2004年第12期。

166.唐世平:《从进攻性现实主义到防御性现实主义:对中国安全战略的社会进化论诠释》,见朱锋、〔美〕罗伯特·罗斯:《中国崛起:理论与政策视角》,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67.童兵:《童兵自选集——新闻科学:观察与思考》,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68.童辉杰:《中国人的国民性格与日、俄、美三国的比较》,《中国国情国力》1999年第2期。

169.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向世界说明中国——赵启正演讲谈话录》,新世界出版社2005年版。

170.王登峰、崔红:《行为的跨情境一致性及人格与行为的关系:对人格内涵及其中西方差异的理论与实证分析》,《心理学报》2006年第4期。

171.王登峰、崔红:《行为的跨情境一致性及人格与行为的关系:对人格内涵及其中西方差异的理论与实证分析》,见《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4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172.王立新:《美国国家认同的形成及其对美国外交的影响》,《历史研究》2003年第4期

173.王明芳:《权威主义政治文化与德国国家性格的改变》,《欧洲研究》2005年第6期。

174.王文荣主编:《战略学》,国防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75.王晓澜:《新传播技术对发展中国家对外主权的挑战》,《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1期。

176.温飚:《从“赢得战争”到“赢得人心”——析主要发达国家的国际广播如何实现有效传播》,《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年第9期。

177.吴春秋:《大战略论》,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78.吴飞:《一种新的视野:社会传播网络分析》,《中国传播学评论》(第二辑,张国良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79.吴飞:《火塘·教堂·电视——一个少数民族社区的社会网络传播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年版。

180.吴飞:《新闻专业主义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81.吴开松:《当代中国动员机制转化形态研究》,《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7年第3期。

182.吴志强:《水晶宫,开创现代建筑先河——回顾1851年第一届伦敦世博会》,《新民晚报》2005年3月6日。

183.吴宜蓁:《危机传播——公共关系与语艺观点的理论与实证》,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84.吴予敏:《全球化时代的传播与国家发展》,《新闻大学》2000年第4期。

185.新浪网、齐鲁电视台:《一条改变历史的铁路一次还原历史的探寻》,《探寻美国铁路华工的BLOG》,http://blog.sina.com.cn/lm/z/huagong/index.html

186.阎照祥:《英国史》,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87.杨春:《苏丹问题的传播学思考》,《青年记者》2009年第10期。

188.杨东平:《期待中国的“扶桑花女孩”》,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2471c80100btcq.html

189.杨咏、杨振荣:《面对灾难,中国树立了一个危机传播的典范》,《新闻战线》2008年第8期。

190.杨宇:《性格与文化研究的三种思路》(卷首语),《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四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191.杨玉玲:《日本国家战略思维的历史逻辑》,《光明日报》2005年8月10日第9版。

192.游博:《大国兴衰理论述评》,《社会主义研究》2005年第2期。

193.于福坚:《一杯鸡尾酒:美国民族与国家认同的构建》,《中国民族报》2009年11月6日第8版理论周刊。

194.于长治:《〈论持久战〉发表前后党内发生的一场政治风波》,《党史天地》1999年第9期。

195.于稳立:《〈论持久战〉对中国抗战胜利的重大作用》,《理论界》2006年第8期。

196.余泳:《伊拉克重建中国家认同之缺失》,《阿拉伯世界研究》2007年第3期。

197.岳谦厚、刘润民、贾亚宾:《吴淞铁路兴毁漫议》,《光明日报》2007年6月1日。

198.展江:《战时新闻传播诸论》,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版。

199.臧恩钰、李春林:《鲁迅对日本国民性格的观照》,《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第1期。

200.张国良:《中国发展传播学》(共九卷),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01.张国良、贾鹏:《军事心理研究新视角——论战争双方的国民性格与国民心理》,《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202.张家栋:《中国的国家身份、国际地位与战略定位》,潘忠岐主编:《国际责任与大国战略:复旦国际关系评论》(第八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03.张建华:《彼得大帝的遗嘱之谜》,《俄罗斯文艺》2000年第6期。

204.张敏卿:《〈论持久战〉写作及出版的地点、时间新考》,《历史档案》2004年第2期。

205.张文木:《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与中国的选择》,《战略与管理》2004年第2期。

206.张文木:《全球视野中的中国国家安全战略》(上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07.张文木:《论中国海权》,海洋出版社2009年版。

208.张晓群:《传播效率与经济增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209.张暄:《桃太郎的传人——日本国民特性探究》,《消费导刊》2006年第12期。

210.张咏华:《传播基础结构、社区归属感与和谐社会构建:论美国南加州大学大型研究项目〈传媒转型〉及其对我们的启示》,《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年第2期。

211.赵月枝:《文化产业、市场逻辑和文化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文化传播理论与实践》,《新闻大学》2007年第1期。

212.赵月枝、邢国欣:《传播政治经济学》,刘曙明、洪浚浩编:《传播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13.资中筠:《说不尽的大国兴衰》,《炎黄春秋》2007年第3期。

214.资中筠:《20世纪的美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