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媒介融合时代的电视新闻创新
3287500000033

第33章 媒介融合时代日本电视新闻节目发展研究(3)

(四)专业化的新闻报道——信息准确快速、人文关怀尤为凸显

凤凰卫视成立15周年之际,将金色梧桐奖颁给日本NHK电视台,正如颁奖理由所表述的那样:“作为成立62年的世界性媒体,亚洲广播界的先驱,日本放送协会(NHK)坚守严谨的新闻报道风格,和开放的对外传播姿态,获得中国媒体同行的尊敬。”此次地震报道NHK留给世界同行专业化的深刻印象,主要表现在:

1.地震不同阶段报道内容的合理设置

有关灾难阶段的划分,依据《灾害社会学入门》一书中所示,“站在受灾民众所需要的信息情报立场来说,分为四个阶段,即平常期、警戒期、发灾期、恢复期”。此次地震发生之后,民众通过媒体看到的是后三个阶段,即警戒期、发灾期、恢复期。事实上,在日常节目中,日本NHK电视台有关地震方面的启示性信息也给予了充分报道。

警戒期也就是预警阶段。观众可以通过电视画面立刻看到灾区的实时画面,通过不断切换的不同区域的室外监控录像画面,观众第一时间感受到此次地震的非比寻常。接下来是海啸预警的特效画面,伴随着预警声效,播音员依次说出海啸即将到达的区域。在地震发生最初的关键时刻,NHK发出了预警信息。当时其他五家商业电视台还在播出商业广告、娱乐节目。日本NHK电视台的直播报道成为“预警信息”,这充分体现出其作为公共电视台的社会责任。

2.信息快速收集与传达,“安心报道”抚慰民心

回顾地震当天日本NHK电视台的报道,不难发现紧急避难信息、避难行动指南、最新受灾情况等内容成为信息主体。伴随着一幕幕直升机的直播画面,观众看到海啸登陆所造成的毁灭性破坏,听到了播音员用日语、英语、汉语、韩语等多国语言叠加形式发布的最新避难信息,看到画面显示着不同字幕信息以及随时插播的日本气象厅和相关政府部门召开的记者会,足以全方位地了解实时灾情。

日本NHK电视台博得赞誉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新闻报道内容紧紧锁定灾情和灾民,由始至终恪守“安心报道”“安心报道”是由媒体研究学者林英夫于2000年出版的《安心报道》一书提出的,作者根据1995年阪神大地震、1997年神户连续儿童被杀事件的媒体过度报道为切口,提出了安心报道的重要性。的新闻原则。虽然灾害本身令人恐慌,但是传达灾害信息的媒体报道行为却让民众倍感“安心”。NHK电视台竭尽所能搜罗信息,有条不紊地一一报道,在慌乱的时刻,以稳健的报道抚慰受灾民众,努力成为从内心支持和保护灾民的新闻媒体。事实证明,NHK电视台的直播报道有力地成为日本社会救灾体系的生命线。

3.稳妥周到的画面处理彰显媒体的人文精神

细心的观众会发现,在日本NHK电视台新闻报道的画面中,看不到衣衫褴褛、面目全非的死难者;看不到令观众产生心理不适的“血腥画面”;看不到出镜记者的煽情报道。依据“安心报道”的基本原则,震灾时的新闻报道一切为了灾民。新闻报道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他们躲避灾难,得到救援,而不是带来痛苦回忆。

对于新闻画面的处理原则,NHK电视台原会长海老泽胜二先生从“尊重生命”的角度予以诠释。“每个人生前都想把自己美好的一面展现给观众,生的时候很少会想到死,若想到死也一定想死得有尊严,让变形的支离破碎的尸体和满脸血污的面目示人,死者地下有知一定会走得很不安心。从受害者家属的角度看,播放这种场景不仅是对死者的不尊重,也会进一步加深生者的痛苦。从观众角度看,看到别人的惨状自然会产生恐惧,对心灵造成冲击,次数多了会留下创伤。”

自1985年9月1日NHK率先建立“紧急报道机制”之后,各家电视台为应对《放送法》、《灾害对策基本法》和《大规模地震对策特别措施法》的要求,也积极地建立起各自的紧急报道机制。这样,强化报道局组织建设、制定周详的日常新闻制作流程以及遭遇突发事件时迅速地由日常新闻报道机制转换为紧急特别报道机制,成为日常新闻报道机制建设的主要课题。

报道局是日本各家电视台负责新闻报道和专题报道的机构。基于对新闻重要性的认识,各家电视台都在不断充实报道局的力量。民放电视台总局报道局的人数多在200人左右;相对而言,NHK阵容庞大,仅在东京就有800人,在日本全国达到2000人,是民放台的10倍。

报道局由若干职能部门组成。以日本TBS电视台为例,其报道局由演播室、调度室、记者室、编辑室、CG中心等五部分构成,并包括社会部、外信部、政治部、经济部、映像部、编辑部、傍晚新闻节目部、《新闻23》部(晚间新闻节目)、报道节目部(负责专题性节目)、数字编辑部、新闻网络部、制作管理部、业务策划部、新闻系统开发部等14个部门。

通常,报道局仅把工作人员分为制作组和取材组。制作组负责将电视记者采访来的新闻制作成节目播出,相反,根据节目制作需要,制作组往往也要求记者有针对性地搜集必要的素材。根据职能性的划分标准,又可将电视记者分为外勤记者和内勤记者,外勤记者负责现场取材、常驻国会、县厅政府机关、警察署等处记者俱乐部,内勤记者则留守在台内,负责与各记者俱乐部进行直播报道的新闻现场联系、整理来自现场的文字稿件以及VTR资料,因而内勤记者也被称为编辑记者或新闻编辑记者(news director)。

所以,一条新闻的制作不是某个记者、编导和摄像的计件工作,而是一个团队集体合作的结晶。笔者2007年到日本朝日电视台参观时,向接待人员提出这样的问题:“当突发事件发生时,需要10分钟的视频资料,你们会怎么做?”接待人员说:“比如说地震的话,我们会找五位记者,每个人负责两分钟的内容,负责的内容分别是日本气象厅、避难所、震区等等,然后把五位记者的片子连接起来,这样一个长达10分钟的视频资料就会很快上线播出。”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们的“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策略。该节目在周一到周五制作播出,每个工作日的晚上12点都会举行“拉练”。例如,当日主编假想日本某处发生地震,根据现有人手组织报道,这样的演习年复一年地实行着。由此可见,日本电视新闻报道的成熟与完善绝非一日之功。

在TBS电视台,社会部共有40名记者,其中20名外勤记者驻扎在各记者俱乐部,20名内勤记者留在台内。驻扎在俱乐部的记者得知事件发生后,会立刻通知台里,与从台内出发的摄像记者在新闻现场会合;同时,根据事件的重要程度,内勤记者作为后援队也会被派往新闻现场。另一方面,内勤记者在台里随时接收来自新闻现场的VTR,整理新闻稿件,为播出做准备;此外,内勤记者的又一项工作是与外信部保持密切联系,整理海外特派员传回日本的新闻素材,当来自各国通讯社发布的新闻录像资料和稿件内容是涉及TBS海外支局没有覆盖的地区时,还要与驻该国日本大使馆取得联系,经过确认再予以播出。

由此可见,报道局组织机构功能性的划分、电视记者的“内外分工、协调行动”,是日本新闻报道机制的基础。

六、新媒体环境下日本电视新闻报道的未来之路

(一)信息接收渠道改变电视新闻报道

日本“数字化放送研究会”对日本新潟县2004年7月12日发生的洪涝灾害和2004年10月23日发生的中越地震的媒体报道与受众需求进行了调查。调查报告中提到:重大灾害发生时,广播和电视的媒体特性不同,广播被定义为“灾区内媒体”,电视被视为“灾区外媒体”。广播的携带性和收听的便利性使其成为灾民逃生时的必备物品之一。电视主要是向灾区外的受众传达受灾情况。然而,中越地震发生后出现了新变化。很多市民在避难所生活时,经常利用汽车导航仪收看电视新闻报道。当电力恢复之后,地方电视台在“地方新闻”节目中将生活信息作为报道重点。阪神大地震时,灾民抱怨不知道到哪里可以喝到干净的水,到哪里可以泡澡。类似的生活信息报道缺失在中越地震报道时得到解决,虽然都是以字幕新闻的形式播出,但是与对信息需求饥渴的心情比较,信息在表现上的欠完美几乎可以忽略。报纸、广播、电视的媒体特性各有不同,基于各自特性制作的新闻报道可以相互补充。这其中新媒体的可视化功能直接影响到电视新闻报道,受众信息接收渠道的变化拓展了电视报道辐射的领域。

日本三大手机运营商将紧急地震速报系统纳入服务内容中,开始此项服务的时间分别是:NTT docomo 2007年12月、auKDDI 2008年3月、soft bank 2010年8月。利用3G技术观看电视节目在日本极为普遍,“3·11”地震发生后,随着基础设施的修复,通信线路逐渐畅通。生活在避难所的灾民通过手机可以看到有关的地震报道。传统模拟信号无法实现的信息服务在数字化时代都将成为可能。作为信息接收终端媒体的手机,在灾害报道中,无论是信息覆盖区域还是信息更新速度都将发生新的改变。这一改变也必将间接影响到电视新闻报道。

(二)来自NHK问卷调查的启示

2007年12月新修订的《放送法》开始实施,NHK电视台的电视节目通过互联网以付费形式收看,并打算为手机用户专门打造不同于现有电视节目的视频节目。2008年12月起,NHK在网络上开始了VOD服务(Video on Demand,视频点播业务),2009年4月启动了手机视频点播业务,NHK教育电视台将同步直播电视节目进行再次编辑,以独立电视节目的形式出现。

1.新闻节目——手机用户的首选

日本放送协会出版的《放送研究与调查》2009年3月版中刊发的《手机动画配信利用的实态与可能性》一文中介绍说:有14%的用户在中午和晚上用手机观看电视节目,有39%的用户收看节目的场所集中在室外以及上下班(上下学)的路上。不过,30岁以上的人是在室外看,16—29岁的年轻人在自己房间里收看,其比例占到了29%。东京、大阪等大城市的人主要在上下班(上下学)乘坐电车巴士时收看。文中值得注意的是有关收看电视节目的种类,调查问卷一共列举了12种电视节目,结果显示,45%的受访者利用手机收看的是“新闻·新闻秀·报道节目”,这其中又以30—49岁年龄段的男性用户居多,16—29岁的男性用户主要看娱乐节目和电视剧。

另外还有一个调查结果有些出人意料,即受众利用手机收看视频节目行为方式的调查。有近三分之一的手机用户在收看视频节目时将声音关掉。那些生活在东京、大阪等大城市的上班族和学生,为了不打扰其他人,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途中收看视频节目时,只看画面,不听声音。显然,这一收视行为势必影响到手机电视新闻的制作。

2.手机用户的不满

虽然利用手机收看电视节目的便利之处有目共睹,但是与电视稳定的收视信号相比,利用手机看电视节目的用户时常抱怨信号不稳定。

手机用户上述的不满之处,一方面对于技术开发提出了新的课题,另一方面对于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与编排也同样提出了新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