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媒介融合时代的电视新闻创新
3287500000035

第35章 电视新闻生产流程创新(1)

一、媒介融合与电视新闻生产

(一)新技术对传统电视新闻生产的影响

对于我国大部分省级地面强势电视频道来说,新闻节目仍然是立台之本。频道的公信力、影响力、竞争力及品牌价值均有赖于新闻节目。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由于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及在新闻日常生产中的迅速运用,使得传统新闻节目生产的各个环节也都在发生着变化。

在选题确定环节,电视新闻从业人员越来越多地依靠新媒体获取新闻线索。通过互联网,记者可以更加便利地了解其他类型的媒体正在报道的新闻选题;通过手机登录微博,可以帮助记者获取一些突发性新闻事件的线索,了解大众普遍关心的话题,探寻民意。新媒体在帮助传统媒体设置报道议题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素材采集环节,电视新闻记者从最初通过互联网获取选题来源、依靠网络搜索功能获取新闻背景资料和相关知识、通过电子邮件和即时通讯工具完成采访工作到今天,电视记者开始使用普通公众自行拍摄的视频作为新闻素材,通过个人博客发布图片新闻以提高新闻的时效性,依靠手机的录像功能完成新闻的现场报道,通过集采编播为一体的直播终端独立完成突发性新闻的直播工作,实现电视新闻直播的常态化。

在素材的传输环节,从图像传输手段尚不先进时期大量采用电话连线,到SNG卫星转播车和便携式卫星传输设备的广泛应用,到目前基于FTP技术和3G技术的全新手段已经开始应用到电视新闻直播报道和素材传输中来。在此之前,一些地方性电视台甚至通过QQ群向省台传输节目。2009年,中国联通为中央电视台开发的新闻采编工作平台“新闻信息平台”投入使用。该平台为记者提供了利用3G网络高速传输音频、视频素材的服务。前方记者可以使用一张特殊的中国联通3G上网卡,随时通过电脑向新闻信息平台回传刚刚拍摄完毕的素材,方便后方进行即时的编辑和播出。尽管目前在许多电视台,依靠卫星传输信号仍然是电视直播最主要的途径,但是相比卫星直播技术在传输设备、调度机制和传输手段上的复杂性,3G技术显然更为高效和经济。

在新闻编辑环节,新媒体技术的加入令电视新闻节目的表现手段大大丰富。虚拟演播室和3D成像技术的运用重塑了新闻演播室的空间感和延伸性,视频开窗在节目画面上的应用开拓了电视屏幕的全新维度。除手机短信以外,受众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论坛、个人博客和微博等社会媒体表达对电视新闻节目的意见和建议,这些互动渠道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的加入令新闻生产与受众反馈之间的关联更为直接、迅捷和多元。

在新闻播出环节,电视新闻节目不再仅仅为“广播(broadcasting)”的平台而播出,它可以同时以视频文件、音频文件的方式向不同的使用终端提供内容。为不同播出平台定制的新闻节目已经出现。

通过对传统的电视新闻采编播流程的简单考察,我们不难发现,新技术在电视媒体中的融合应用带来了媒介形态的融合。“电视”正逐步远离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概念,向着一种全新的、融合的媒介形态演进。在探讨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应当如何生产时,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是今天我们如何认识“电视”。

(二)重新认识作为融合媒介形态的“电视”

电视是一种图像广播媒介,面向大众传播,一对多,线性传播,同时传播声音和图像。这些是我们对于电视这种媒介的基本认识。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在媒介融合环境下上述电视的媒体特性已经发生了改变:网络电视台和手机电视具有视频点播的功能,电视节目不再是线性传播稍纵即逝的,这意味着观众有了更多的自主权,电视机前观众的注意力被分流。

电视节目的文字版可以上传至互联网供受众阅读,观众不用等待一个新闻节目结束便可通过文字大体了解节目内容,从而决定是否继续收看;电视传播行为可能是一对多(传统电视节目),可能是一对一(个人定制电视节目),甚至可能是多对多,因为作为一个社会组织的电视媒体,发布新闻的不再仅仅是电视台,记者个人博客、电视台官方网站、电视台的手机应用程序(APP)等共同承担着新闻发布的职责,电视媒介正在从广播走向宽带(broadband)。

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新技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许多电视新闻节目都曾经因为在报道中率先应用某种新技术而获得市场的关注。但是新闻从业人员很快就会发现,大部分媒介生产赖以使用的技术都是非垄断性的,无法独享,并且会由于技术的成熟而导致成本下降,这令其很快得以普及。同样,对于技术的使用也并非一项专业技能,为了普及市场而开发的新技术常常极具亲和力,极易被掌握。曾经率先运用新技术的电视新闻媒体发现他们永远处在被竞争对手紧紧跟随的境地之中,并且非常容易被超越。这正是许多省级地面强势频道面临的问题:他们的最大竞争对手往往来自本地城市电视台,而城市电视台最常用的竞争策略就是跟随,省级地面频道承担了新技术开发和使用的风险和成本,但是胜利的果实很容易被分享。我们需要思考两个问题:媒介融合背景下如何正确评估技术因素在新闻生产中的重要性?进入宽带时代后,电视应当如何有效地组织新闻生产?

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也许要从两个维度展开:首先,如何延展新闻的内容和形式;其次,新闻生产的流程应当如何改造以适应“宽带播出”的需要。

二、延展新闻报道

在这里我们要讨论的并非“什么是新闻”的基本理念,而是从实际的新闻生产的角度出发,探讨当一个事件发生时,我们应当如何报道它,如何不断扩充它的内容,丰富它的形式,将一个事件变为一组具有可延展性的新闻报道。而之所以要对新闻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延展,是为了应对所有新闻媒体都必须面对的现实挑战:充裕的信息和稀缺的注意力。

(一)现实挑战:充裕的信息和稀缺的注意力

伴随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全球信息的丰富性令人始料未及。“截至2003年,全球创造出来的信息量是5000兆,而现在完成这么多的信息量的生产只需要两天。”有学者统计,在过去的十年,《华尔街日报》每年撰写22000篇文章,而在2010年的头六个月,它就已经生产了21000篇文章。在美国,尽管新闻从业人员已经减少了25%,但是有75%的新闻从业人员认为他们的媒体生产了同样甚至更多的新闻。相对飞速增长的信息量,公众的注意力不断被层出不穷的各种媒体稀释。

西方研究者将目前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划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传统媒体。包含传统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

第二,数字媒体。包含数字出版、数字广播、数字电视。

第三,社会媒体。如商业网站、社交网站(如Facebook)、网络论坛、个人博客(播客)、微博等。

第四,APPAPP:Application的简称,意为“应用程序”,美国方言协会将其评为2010年的年度词汇,代表人们在过去的2010年生活中最热衷的事情,使用各种电子产品的应用程序。目前APP Store上有很多与媒体相关的中文应用程序,比如《南方周末》、《新京报》、TVB、凤凰卫视、网易新闻等。它作为一种正在不断成长的新闻来源正在兴起。

在这四个层次中,社会媒体吸引了最多的受众注意力。据一项调查显示,美国人每个月花费在《纽约时报》网站上的时间大约是20分钟,这个数字已经高于其他美国本地报纸,而花费在社交网站Facebook上的时间则要超过375分钟。相对多元的渠道和充裕的信息,让人们的注意力一再被稀释。过去的新闻竞争大都发生在媒体与媒体之间,而现在媒体从业人员面对的大量新闻生产竞争者并非来自媒体组织。

(二)本地化电视新闻节目的竞争机会

在中国本地化电视媒体市场结构中,省级地面电视频道位于省级卫视与城市电视台之间,他们在市场和受众群体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长期以来,省级地面电视频道借助省级电视台的影响力、覆盖面及由此带来的人才优势,辅以本地化的地缘优势和心理接近性,在本地市场竞争中地位强势。但是近年来随着网络媒体的兴起和城市电视台的崛起,省级地面频道的优势地位逐渐消失。

网络媒体的兴起分流了观众,几乎所有的本地媒体都开辟了微博战场,受众的注意力被迅速稀释;城市电视台加快更新设备与技术,不断学习和跟随省级地面频道的节目制作及编排方式,为了争夺都市电视受众,常常集城市电视台所有频道之力对抗省级地面强势频道;一些以娱乐节目、电视剧为主要内容的省级卫视频道分散了本地观众的注意力;直播新闻原本是省级地面频道的优势内容,但中央电视台依靠在直播设备和调度上的优势,在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大事件直播上分流了省级地面频道的观众。

这些都是省级地面频道面临的竞争困境,一些省级地面频道的新闻从业人员将目前的竞争状态描述为“快要摸着天花板了”,却不知从何处突破。

尽管省级地面频道目前受到新媒体、全国性电视台和城市电视台的挤压,但作为一个本地化媒体,仍然有其竞争的机会。

第一,尽管社会公众获取新闻的渠道在不断拓展,传统电视媒体作为官方的代言人仍然有着相对比较高的公信力。人们会从各种论坛、微博中了解到某个事件,分享有关该事件的来龙去脉、小道消息、评论调侃……但仍然倾向于接近传统媒体去获取真相。用户在互联网上通过评论的方式表达他们对传统媒体在有关公共卫生事件、群体性事件及灾难性事件报道的批评恰恰反映了他们对于传统媒体的期待——希望他们成为真相的代言人,希望他们提供客观公正和全面的报道。

第二,作为一个社会化的专业组织,本地化媒体通过社会化的生产提供具有相对稳定水准的新闻服务,这是非职业新闻生产者不能达到的。尽管网络时代出现了所谓的“自媒体”和“个人新闻生产者”,但他们无法提供稳定的质量均一的新闻服务。

第三,针对全国性媒体来说,本地化媒体有着天然的地缘优势。本地化媒体与他们的受众共享相同的经济环境、文化土壤、语言风格和心理特征,与城乡的发展、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他们曾在城市和乡村的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在本地居民中已经树立起了品牌形象,也享有本地居民的收看习惯。

第四,针对城市电视媒体来说,省级地面频道有着更广阔的收视区域、更广泛的收视群体,省级电视台的品牌优势也能为它们吸引到更多的优秀人才。

本地化的电视新闻节目如何在这样的现实挑战中寻找全新的机会?回到我们之前提出的问题:技术因素在新闻生产中究竟有多重要?新技术在新闻生产中的运用确实可以带来暂时的领先,但要在市场竞争中始终领先,依靠的是独特的新闻报道风格、高效的新闻生产组织和质量稳定均一的报道水准。

新闻报道的竞争从短期来看也许是资金、设备和新技术的竞争,但是从长远来看必然是报道理念的竞争、报道风格的竞争、观点的竞争、管理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

(三)延展新闻报道的路径分析

延展新闻指的是对一个新闻事件在内容和形式上的拓展,它通过组织一系列围绕一个核心事件的新闻报道网络,扩大新闻报道的信息量和覆盖面。对新闻进行延展的路径有以下几点:

1.抓住新闻的“第一落点”

互联网技术让非职业传播者加入到新闻的生产中来,新闻的“时效性”被不断地重新定义。对于传统媒介组织的从业人员来说,时效性已经不仅仅意味着“第一时间”报道,而是抓住事件的“第一落点”,因为第一时间他们往往不在新闻现场。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新闻记者借助微博的迅速转发功能获得新闻线索,通过回复的功能进行简单的采访,然后通过个人的实名认证微博或者所服务媒体组织的官方博客尽可能快速地以官方名义发布新闻。还有不少电视媒体记者开始采用手机的录像功能进行现场直播报道,并通过Facetime软件(苹果手机的一个即时视频交流的应用程序)将画面传回电视台,甚至直接进入直播节目的演播室(接收方需同时配备可以使用Facetime程序的终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