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媒介融合时代的电视新闻创新
3287500000040

第40章 电视新闻价值链创新(2)

(二)价值网络化

价值链网络化将使新闻价值链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能独立成一个价值模块。整个价值创造过程由众多的价值单元组成,价值网络可以通过不断的创新来优化价值交换活动过程。

罗斯·道森(Ross Dawson)描绘了一幅媒体收入的模式图,这个模式图比保罗·布拉德肖的新闻业的收入模式图更为详尽地描绘了多元化的媒体收入模式。通过该图我们可以看到,在新闻价值链条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形成一个或者数个独立的价值模块;而某一个价值模块,也可能是新闻价值链条的某个或某几个环节发力而形成的。

对于具体的新闻机构而言,如何善用自身的内容、人才、受众资源、广告客户资源、技术等优势,抓住价值增值重点,扬长补短甚至扬长避短,才是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三)集成/播出多平台化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电视新闻集成/播出是跨媒体和全媒体的。除了在电视频道播出之外,新闻内容的集成和分发应该跨越报纸、杂志和广播等传统媒体;同时进入互联网媒体,在网站、社交媒体和IPTV等渠道实现集成和分发;此外,对户外媒体、楼宇电视、手持终端、手机媒体和客户端的集成和分发也不容忽视。

这种多媒体、多渠道分发的策略,对于电视媒体而言,其实是对当下全媒体环境一个必要的回应。在全媒体时代,互联网等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分流现象不断加重,报纸订阅率下降、电视开机率下滑是全球普遍现象。以美国为例,根据皮尤研究中心2011年的研究报告,电视虽然还是美国成年人获取国内外新闻的第一大媒体渠道,但是从2002年开始,电视的占比一直趋于下降;其他传统媒体如报纸和广播也呈现出下降趋势。唯一呈现上升趋势的是互联网,从2001年的13%(占比最低)上升到41%(占比第二,仅次于电视)。

当然,电视媒体在被动应对之外,还需要主动出击,积极利用跨媒体多平台的传播策略来抢占地盘,吸引受众。以财经类媒体彭博为例。彭博电视(Bloomberg Television)为吸引更多的电视观众而实施了两个重点计划:一是营造彭博电视“街道意识”计划。即在高大建筑物外墙体上安装数字液晶显示大屏幕,24小时播放彭博财经新闻。二是实施彭博“旅馆拓展计划”,帮助更多的酒店、宾馆接收彭博电视节目,提升彭博财经电视的品牌价值。

(四)受众价值最大化

在媒介的融合的背景下,受众资源和受众行为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更加强调了受众的重要性。

第一,技术的变革使新闻从产品向服务转型,受众与媒体平台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受众成为用户,用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CRM)成为媒介融合时代受众管理的重要方式。

第二,全媒体环境使媒体资源过剩的情况更加突出,从而凸显受众资源的稀缺。

第三,受众价值发生变化,相较于之前的“眼球”、“注意力”,受众的参与、互动成为宝贵的价值来源。

鉴于上述变化,在对受众环节的价值开发中,应注意:

(1)受众/用户数据的深度挖掘,从而实现受众资源的精细化、准确化利用。

(2)社区。受众在社区的参与、互动与评论,都会提高受众对某电视新闻品牌的忠诚度和凝聚力;同时,社区本身作为一个传播渠道,本身也蕴涵极大的平台价值。

(3)UGC内容的利用。2006年左右兴起“YouTube效应”(即全球范围的用户生成内容的UGC模式),直接冲击了影响全球新闻业数十年的CNN效应(即24小时滚动新闻的模式)。UGC模式以拍客、DV、博客、微博、公民新闻等形式参与进入新闻业。

(4)终端用户。随着终端设备的融合及无线上网的普及,终端用户对于新闻媒体的价值将越来越重要。以彭博专业服务(Bloomberg Professional)为例,作为彭博通讯社(Bloomberg L.P.)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其操作模式是在其客户(包括各国央行、投资机构、商业银行、政府部门、大型公司、新闻机构等)的办公桌上安装接收彭博信息的终端设备,客户可以通过信息终端接收彭博海量的财经信息以及专业化的数据和财务分析,进而收取终端使用费。

当然,对于终端用户的开发,苹果的客户端也是非常重要的途径。除此之外,英国的BBC、ITV等电视媒体也分别开发独立的网络电视客户端,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三、电视新闻价值链辅助活动创新

(一)组织结构创新

是中心制还是频道制,这是一个让当下的中国电视新闻业颇为纠结的问题。但是不管在何种组织框架下,都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是:面对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流程再造、面对新媒体的强烈冲击,如何调整现有的组织结构,在机构内部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新闻指挥机制,既能实现内部新闻制作的节目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资金资源和广告资源的优化与整合,又能实现对外部新闻资源的快速、及时与合理利用。

在全球范围内,CNN的新闻制作资源的整合当属典范。以记者资源为例,CNN的记者是按地域/区域分工而非完全的传统意义上的条线分工,这种新闻采集模式在CNN内部被戏称为“采购”,一旦有需要,当地记者就像采购员,能够以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进行新闻采集;每个记者站和报道分部的记者并不隶属于任何一个栏目或者部门,他们都是多面手,既能做两三分钟的常规报道,也能应深度报道栏目制片人的要求完成十多分钟的深度报道,既能熟练地进行现场直播,也能对政要名流进行访谈。通过以记者为中心的报道组在一个新闻事件现场制作多条不同角度、不同时长的新闻报道供各栏目或频道采用。同时,在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下,CNN除了电视频道和网站外,还同时提供部分节目的播客(podcast)版和手机版,这样的大新闻编辑部专业分工和资源共享充分结合的运作方式,能随时针对媒介融合的新闻报道需要做出快速反应。

BBC在2006年提出了“创造性的未来”计划,其中第一项发展策略便是跨媒体整合传播的“马提尼媒介(Martini Media)”策略,根据这个策略,BBC的广播电台、电视台以及BBC网站之间建立了跨平台的节目制作和共享机制。

在国内,目前除了中央电视台、上海广播电视台等几家大的广电机构成立了大新闻中心以外,其他一些新闻机构如《广州日报》、《潇湘晨报》成立了24小时的滚动新闻部,烟台日报传媒集团成立了“全媒体采编中心”,其目的都是为了整合新闻制作资源。

(二)人力资源创新

1.新型人才招募、储备和培养

2.媒介融合和全媒体平台对新闻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按照学者蔡雯的说法,媒介融合需要两类新型人才:“一是能在多媒体集团中整合传播策划的高层次管理人才;二是能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能型记者编辑。”后者也被称为背包记者或全媒体记者。

2005年9月,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创办融合新闻项目(Convergence Journalism Program)和实验室,是全球最早创办媒介融合专业的高校。此后,密苏里新闻学院在全球推广其媒介融合的教育理念,先后帮助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新闻学院建立媒介融合实验室并且设计和改进媒介融合专业的课程设置,其中就包括俄罗斯的莫斯科国立大学、中国的汕头大学和南京大学等高校。

除了学界的探索之外,国内外新闻界也开始纷纷培训全媒体记者。在美国,美国报业联合会总编辑协会从2004年起组织了许多场新媒体方面的培训,全美数千名报纸记者接受了新媒体方面的培训。在英国,英国报业协会和汤姆逊基金会共同举办全能记者培训班,全面轮训英国的报纸记者,期望能在尽短的时间内将现有的记者转型为全能记者。在BBC,全球新闻部在2008-2009年走向全面多媒体化,专门设置了新媒体的面对面和在线培训;另外,BBC的地方新闻部展开了规模庞大的400名全能记者培训计划,几乎将地方新闻部的所有工作人员都纳入培训计划中。在国内,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建立24小时全天候的“全媒体记者”、“视频全媒体记者”队伍。

但是全媒体记者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培养成的,全能型新闻人才的培养任重道远,各个机构应该根据自己的现实需求和人才情况,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切实制订可行的、有效的人才招募、储备和培养计划。

2.考核机制配套

与人才招募、储备和培养相配套的,是考核机制的变革。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媒介融合导致了新闻生产流程的结构性变化,而全媒体记者的要求也使新闻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和岗位职责面临相应的调整。如何及时制定与上述变化相适应的考核机制,有效发挥新闻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对于人才队伍的梯队建设和人才竞争力的打造至关重要。

(三)技术研发创新

技术是媒体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技术创新对电视新闻的价值链创新至关重要。这种重要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跨媒体整合的技术创新。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电视的赢利能力的重点还将集中在对受众资源、广告资源的争夺上,而技术创新将使这种“跑马圈地”的行为事半功倍。

英国BBC从2007年开始推出了面向电脑终端的服务BBC iPlayer,随后BBC坚持终端拓展的战略,通过IP技术在有线电视机顶盒、手机、电视机一体机等几十种终端实现植入,横跨有线、电信两大宽带的网络平台,成为英国网络视频的第一品牌。

其次是媒资管理的技术创新。媒介融合环境下的媒资管理技术创新,应该突破传统的媒体内容资料库管理和共享的简单模式,将媒资管理系统打造成集内容管理平台、生产制作平台、播出平台、节目集成运营平台为一体的应用平台,实现节目生产、集成、分发、交换等多种功能的集合。同时,在媒介管理的平台上,实现对市场资源、客户资源的管理、分析、评价,以期在媒资管理中实现价值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