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小主持人技能训练
3287800000011

第11章 小主持人的朗诵艺术(1)

王兰君,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获硕士学位。现任长沙学院中文与新闻传播系播音专业教师,撰写论文多篇,参编教材多部,指导学生参加省市朗诵大赛、主播大赛多次获奖。

第一节 朗诵的概念

“朗诵是把文学作品内容清晰、感情丰富地表达出来的一种语言艺术活动。它以文艺性为其特征,可辅以适当的表情动作,为观众和听众进行引人入胜的表演。语言表达具有渲染、夸张的特点。”(《广播电视简明辞典》)比如诵读诗歌或散文,通过调整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从而把作品的感情准确甚至更鲜明可感地表达出来。

“朗读是把文字材料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经过创作,把文字内容准确、清晰、富有感染力地传达给听者。语言表达具有规范、质朴的特点。”(《广播电视简明辞典》)学好朗诵,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朗诵,它和朗读有什么不同。朗诵的显著特征是它的文艺性和表演性,朗读则要求质朴和规范。

朗诵是一项对文学作品进行再创作的艺术活动。它使书面的文学作品成为有声语言的表演艺术品,供受众欣赏。因此它具有表演性,具有明确的演出目的。而朗读只是一般的有声语言活动,其目的是为了自己或他人学习或了解一些文章,不存在表演成分。

朗诵者除了运用自己的语言之外,面对观众的朗诵还可通过自己的眼神、表情、手势、身姿,甚至可以增加一些辅助效果,如音乐、化装、灯光、布景来强化感情的表达和意境的渲染。而朗读无需这些手段。

朗诵注重语势、重音、停顿、节奏及气息技巧的处理运用,富有很强的音乐性及感情色彩。朗读虽也需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但只要语意清楚、舒缓不迫、字字分明就可以了,语调变化不必太大。

朗诵的对象仅限于可以朗朗上口的文学作品,如一些诗歌、散文、寓言、小说以及话剧和影视剧中的独白、对白片段等。朗读则涵盖各种文体。

第二节 朗诵的意义

一、帮助小主持人学好普通话

因为朗诵语言是接近生活的普通话,在朗诵的过程中,方言是极容易暴露的,而且表现特别明显。通过长期的朗诵实践,可以帮助小主持人克服生活用语中的方言,使普通话成为其语言习惯。

二、增强小主持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朗诵的文学作品主要指诗歌、散文、寓言童话、小说等。朗诵的过程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可感的口头有声语言的过程,使得作品有了画面感,使得它能在自己和听者的头脑中活生生地再现。大家不妨试一下,一篇优美的文字,你只看不诵和声情并茂地朗诵出来,自己的感觉大不一样。通过朗诵,可以走近作者,深入作品,把握作品的主旨。作者提供了原始材料给朗诵者,朗诵者完美地表现了作品给受众,受众在欣赏朗诵作品时加深了对原作品的理解。小主持人在朗诵作品的同时,其实也是在和作品及受众对话,这种交流是多向的。成功的朗诵可以完美地再现作品的思想感情和人物形象,形成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有助于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对作品理解越深,就能让声音和感情结合得越紧密。

三、提高小主持人的语言表现力

文学作品是经过作者精心提炼的语言,通过朗诵,可以使小主持人提高语言表现力。平时咬字不清、语调平淡的情况,通过朗诵可以大大改善。朗诵的过程是发声锻炼的过程,也是使声音和感情融为一体的学习过程。长期坚持朗诵,小主持人的声音会越发准确、清楚、有力的,嗓音的持久性也会不断增强,平常说话也会更优美、响亮、动听。

第三节 朗诵的准备

朗诵是把书面语转换成口语的一种再创作活动。这种再创作,不是脱离朗诵作品去另行一套,也不是照字读音的简单转换,而是要求朗诵者通过认真阅读原作、理解感悟,用有声语言传达出原作的主要精神内蕴和艺术美感。不仅要让听众听到作品,更要使其通过聆听朗诵从而立体可感地感受到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因此,小主持人在朗诵前必须精心准备,深入理解作品“五要素”:内容、背景、对象、目的、方法。

一、内容

小主持人在朗诵前,要分析作品主要讲了什么?下面我们以杜甫的《绝句》为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早春图景,就让我们从构图的角度层层看去。首先,这幅图画中“两个黄鹂”是两个“点”,近处两点;“一行白鹭”是一条线,一条斜线向天空高远处延伸;“窗”和“门”则是两个“面”,由于画面中人物所处视点位置能涵盖前面的点、线。点、线、面的组合,完成了这幅图画的框架的勾勒。接着,作者为·画着了色,“翠”点明是早春季节,“黄”鹂、“白”鹭、“青”天使得画面的颜色更清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然而,这幅早春图景如果只停留在线条和颜色上未免死板了一点,诗中四个动词“鸣”、“上”、“含”、“泊”都为这幅图画增添了不少生机,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画面。朗诵前,我们必须认真阅读原作,细腻地品读、理解作品,以求心中有图画(包括线条、色彩等),还务必是动态的画面,所谓静中有动才能生动地表现作品。

二、背景

小主持人在分析作品时,还应联系背景。可以是写作背景,也可以是朗诵背景。我们还是以杜甫《绝句》为例。杜甫诗歌的风格是沉郁顿挫,多感怀“朱门酒肉臭”的社会现实,叹民生之多艰,这首《绝句》倒是少有的轻快之作。通过细读作品,前面确实勾画出了清新的早春图景,然而笔锋一转,“千秋雪”表达了虽已早春却仍未解冻之意,且隐喻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万里船”在门口“泊”着未发也喻示着被闲置如杜甫本人空有抱负而无法施展才华。从这一层来看,这首诗还是延续了杜甫一贯沉郁顿挫的风格。

三、对象

这是指小主持人要把握作品的受众群。把握对象可以增加交流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小主持人朗诵前需要了解朗诵面对的受众是谁,不能一味地自我陶醉而忽略受众。

四、目的

目的指作品所要表现的社会意义和作用。比如儿童故事《鸭妈妈找蛋》,通过一个没头脑的典型——鸭妈妈,告诉孩子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动脑筋,并不是要批判鸭妈妈,所以我们朗诵的时候要注意分寸。小主持人朗诵杜甫的《绝句》也一样,不能一味用喜悦欢快的基调,最终还是要落实到诗人心忧天下的胸怀上。

五、方法

小主持人在分析作品时,还要理清作品的表现形式,包括谋篇布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和运用语言的技巧。如杜甫的《绝句》就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布局的。在深入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小主持人要加强感受、体会作品,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感觉越细腻越好,情感越接近越好。

总而言之,朗诵是小主持人的一种语言再创作活动。它不是脱离朗诵的文字材料去另行一套,也不是按字读音、照本宣科的一种简单、机械的语言活动,而是要求小主持人通过原作,用有声语言传达出原作的主要精神和艺术美感。不仅要让听众观众领会朗诵的内容,而且要使大家受到感染,获得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