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小主持人技能训练
3287800000013

第13章 小主持人的歌唱艺术(1)

夏海蕾,先后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武汉大学,获硕士学位。现任湖南女子学院艺术表演系副教授,系湖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发表论文多篇并获省部级奖励,参编教材多部。

汪琦,声乐教育家、女高音歌唱家。先后毕业于怀化学院音乐系、武汉大学,获硕士学位。现任湖南女子学院艺术表演系主任、教授。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出版《歌唱艺术研究》《美声模唱名师指点》等专著以及《湘情湘韵——汪琦演唱专辑》等CD主持和参与国家级课题多项,多次在省级声乐大赛中获奖。

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正式开播。据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创建时期的第一批播音员肖岩老师回忆,那时候,广播电台不仅播送新闻稿件,还要播放文艺节目。播音员不但要广播新闻稿件,还要学着唱歌、演戏,根据宣传的需要,配合着演一些文艺节目。他们曾经在广播电台演唱过不少反映抗日斗争的进步歌曲,如《五月的鲜花》、《游击队员之歌》、《黄河大合唱》、《大刀进行曲》、《延安颂》等等。

随着时代的进步、广播电视节目多元化的发展,目前活跃在电视荧屏的节目主持人,大多都是一专多能,多才多艺。如中央电视台的著名节目主持人曾媛、孙晓梅、徐俐、鞠萍、朱军、董卿,湖南卫视的汪涵、马可、熊晓雯、科豆、王乔、李梁,江苏卫视的李好等等,他们唱歌都十分专业,经常客串一些综艺娱乐节目,为广大观众献上优美动听的歌曲。特别是中央电视台的著名节目主持人白燕升,陕西电视台的陈爱美,湖南卫视的舒高等等,他们不仅会唱歌,还会唱戏,常常在各类文艺节目中,为观众表演京剧、评剧、秦腔、花鼓戏等等,充分展示了他们的声腔技能和艺术素养,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和好评。

小主持人适当地学习歌唱技巧、掌握歌唱方法,是很有必要的。有很多优秀的播音员主持人都系统地学习过歌唱艺术。如中央电视台主持人赵忠祥曾经跟随中国歌剧舞剧院著名歌唱家王嘉祥学习声乐,主持人方静小时候曾经跟随我国杰出的歌唱表演艺术家郭兰英老师学习声乐,主持人曾媛是湖南省艺术学校歌剧班毕业的,主持人舒高是湖南省艺术学校花鼓班毕业的,他们都有扎实的民族声乐功底。

艺术都是相通的,学习歌唱艺术,可以拓展音域,增加肺活量,美化声音色彩,提高节奏感和乐感,还可以增强舞台表现力和感染力,提升自己的艺术气质和艺术修养。这何尝不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呢?

第一节 歌唱的姿势

一、歌唱时正确的站姿

站姿是歌唱中的主要姿势。歌唱要求的站立姿势与生活中的站立姿势有所不同。生活中的站立姿势比较随意,多数比较松懈,歌唱中的站立姿势则要求保持一种积极状态,同时要适应于歌唱发声。从站立的原理上说,人在站立时,体内的无数肌肉在积极地运动,以抵抗地心的吸力,从而平衡连接着各个骨头的关节压力及拉力。为了使肌肉都能高效率地运动,便要绷紧它,而不是放松它,但同时又要避免不必要的紧张。我们说的歌唱姿势的这种积极的状态就是要达到松而不懈,紧而不僵。小主持人要找到这种感觉可以通过两种途径。首先可以通过仰卧让身体充分伸展,获得不紧张但又积极的状态。还可以通过背靠墙站立的姿势来体会这种积极的感觉。将后脑勺、两肩、背部、臀部靠着墙面,双手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这时会有一种身体充分展开的感觉。只有真正找到了这种感觉,我们才能确定站立的正确姿势和两腿、脊柱、肩胛和头部的位置。

二、歌唱时正确的坐姿

坐姿是歌唱中常用的姿势。生活中的坐姿比站姿容易平衡,因为有椅子作为支撑面,但也正因为如此,坐姿比站姿更容易松懈和懒散。所以小主持人歌唱中的坐姿要求只坐椅面的1/2,不能前俯后仰或靠在椅背上。坐着歌唱时,上身的姿势与站立时的要求一样,腰部必须挺直,头部端正平稳,两眼平视,胸部略向前挺起,小腹微收,两肩稍向后伸展,两腿自然弯曲、分开与肩同宽,两脚落地。两腿不要交叉叠起,否则会影响气息的通畅。两手自然地放在膝上,如果要求两手拿着乐谱视唱,那么左手持谱,右手轻轻划拍。歌唱的坐姿要正确、自然、美观,以不妨碍整个发声器官的正常活动及有利于歌唱为标准。小主持人在歌唱中,应该和主持节目一样,要避免低头、凸腹、斜视、驼背、频繁眨眼、舔嘴、吐舌等不良习惯。坐着歌唱时,不要靠椅背,以避免歌唱时的用力不当。

第二节 歌唱的呼吸

歌唱的呼吸与生活中的呼吸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所不同的是,生活中的呼吸是一种无意识的动作,而歌唱中的呼吸是一种有意识、有控制的呼吸。

首先,小主持人需要简单了解一下人体的身体结构与呼吸原理。人所吸入的空气经过口、鼻、气管、支气管,到达胸腔中的左右肺叶中,最后进入肺泡中,在肺泡里进行着空气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交换完成后,多余的废气沿着原来的通道呼出,这样循环反复,这就是生活中的呼吸原理。需要强调的是,人的肺部形状呈梯形,肺部下方的气息容量比肺部上方的容量大,所以,专业老师要求小主持人吸气时要吸得“深”就是这个道理。

小主持人在歌唱时的呼吸要怎样控制气息呢?歌唱的呼吸技巧的要诀可以简化为一句话:“唱时收小腹,唱完即松开小腹,无需再吸气。”

起唱前要松开小腹,这是因为肺部被包裹在没有多少扩张和伸缩能力的胸廓之中,身体要完成对气息的有效控制,必须依靠腹肌(小腹)来完成。这个过程是这样:一、起唱前,松开小腹,随着腹肌的松懈,胃部下移,横膈膜收缩变平,使胸的底部下沉,留出少许空间,这时候,地球上无处不在的大气压会把空气自动压进肺内,而不需要再吸气,这就是“吸得深而不是吸得多”的道理的由来。二、起唱时,往内收小腹,促使胃部上推,横膈膜上升,以此来挤压肺内的空气,以满足歌唱的需要。

只要是健康的人,肺内就有空气,不管起唱时是否吸气,肺里的气息就能满足一个中等长度的乐句的气息需要。小主持人在歌唱时也许都有过这样的感觉:歌唱前,使劲吸一口气,把自己憋得脸红脖子粗,却仍然感觉自己气息不够用。感觉到“憋”并不一定就是气息充足,相反,是气息“浅”的表现,上面说过,肺部下方的气息容量比肺部上方的容量大,要想吸得多而不感觉到“憋闷”,那就必须借助地球大气压的作用,起唱前松开小腹,唱时收紧小腹,唱完后再次松开小腹,这样就可以通过腹肌完成对气息的有效控制。

美好的声音是呼吸与声门(声带)相互协调的结果,人的肺部好比一个大气囊,气囊的上端就是气阀—声门,气阀的控制要恰到好处,以保证大气囊中的空气源源不断、均匀、持久地送出。如果气阀—声门太紧,空气的流动不自如,声音听起来刺耳,不柔和;如果气阀—声门太松,空气就会很快跑走,小主持人又会觉得气息不够用。

单纯的呼吸训练,例如闻花式呼吸、吹蜡烛、打哈欠等模仿方法对于歌唱训练本身并没有多大用处。一个初学声乐的小主持人可以在几分钟之内学会一个甚至几个复杂的纯呼吸练习,而要唱出悦耳、动听的声音则需要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因为声门的调节是复杂繁琐的,尽管现代医学很发达,但目前我们仍然无法从外部对发声器官进行调节,只能依赖于有经验的声乐教师和播音教师从听觉上对音质进行分辨。

第三节 歌唱的共鸣

一、歌唱共鸣的原理

当某一个声音在振动时,附近如果有与这个声音振动频率数相同,或成倍数的物体接受了这个声音的感应作用,同时引起振响,我们称这个现象为共鸣。歌唱中的共鸣是指在歌唱中,有一定压力的气流促使声带振动,发出的基音频率与它相邻的共振腔(喉、咽腔)产生共振,那么,声音就能得到扩大、美化。

二、歌唱共鸣的形式

人们根据歌唱家发出的声音效果,把共鸣分为胸腔共鸣、口咽腔共鸣和头腔共鸣三种形式。但是,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人们发现这三种共鸣的分类并不十分科学。从发声的角度来分析,“混合共鸣”才是最科学的提法。声带发出的基音经过喉、咽腔、口腔后部,最后到达悬雍垂(小舌头)的后上方,这段空间的腔体足以满足声音对共鸣腔体的要求,不论哪个声区(低声、中声、高声)的声音都必须在这段共鸣腔中得到扩大和美化。

三、歌唱共鸣的获得

有力的气息支持,合适的声门振动和声道调节,这几点协调配合才能获得最佳共鸣。呼吸控制可以自学,而声门与声道调节必须依靠有经验的老师给予科学的指导才能完成。声音调节是一个长期、细致的工作,不能急于求成,而应循序渐进,要依据小主持人的具体条件进行科学的指导。

第四节 歌唱的吐字

一、歌唱的吐字与播音主持吐字的异同

歌唱中的吐字与播音主持时的吐字既有区别也有共同之处。其区别在于:首先,歌唱时的吐字比播音主持时的吐字消耗的能量大。歌唱时,声母需要延长,需要的气息量、肌肉力量以及心理、情绪上的持续支持量要大于播音主持时的能量。其次,歌唱时的声母“焦点”(共振峰)要比播音主持时的声母“焦点”更强、更集中。声像学家用声像仪器记录下了歌唱与说话时的音响比对,歌唱要比说话高十个分贝。这也是歌声比说话声传得更远的原因之一。最后,歌唱时的吐字真假结合,真假声比例随着声区的不同而作相应调节,说话和播音主持时的吐字真声成分多于假声成分,等等。

其共同之处在于:声母不影响韵母的发声,声母与韵母相互独立,歌唱时的声母应与说话和播音主持时的声母位置一样,共用一个声道。在嗓音训练课堂中,有经验的专业教师在给小主持人练完声之后,往往会要求大家有感情地朗读歌词,以求用歌唱的状态来纠正平常说话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