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小主持人技能训练
3287800000023

第23章 小主持人的口头评述(1)

杨学明,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曾任河北人民广播电台主任播音员,现任广西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广播影视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系中国演讲与口才学会常务理事,播音主持作品和论文多次在全国获奖,著有《节目主持艺术研究》等书。

第一节 口头评述的概念和特点

一、口头评述的概念

《现代汉语词典》关于“评述”一词的解释是:评论和叙述。“评述”是按照一定的顺序,遵循一定的规律,对人、物、情、景、事、理等进行阐述、议论或评价。它可以是书面的文字,也可以是口头的语言。因为我们讲的是小主持人的评述,所以,本章节所讲内容以有声语言也就是口头评述为主。具体说来,小主持人的口头评述,就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中,面对一定的听众或观众,利用有声语言和态势语言,陈述观点,发表意见,抒发情感,从而引起受众共鸣的一种口语交际活动。

二、口头评述的特点

1.内容的综合性

评述的综合性体现在评述主体——小主持人和评述客体——被评述的话题这两个方面。从评述主体小主持人的角度说,在节目主持过程中的评述,既是小主持人有声语言(声、韵、调、语气、节奏、重音、停连等)和体态语言(眼神、表情、动作、服饰等)的综合运用,也是小主持人学识、修养、思维、性格等多种内在素质的综合体现。而从评述客体也就是评述的内容来说,它的应用范围十分宽泛,其选题可能涉及自然和社会的方方面面,人、情、事、理无所不包。即便是专业性、对象性很强的节目,在主持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会涉及与专业和对象有关的其他话题。所以,评述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综合性。

2.思路的多元性

古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个题目、同一个材料,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去观察、思考、分析,提炼出鲜明、有见地、有价值的观点来。这样的评述才能突破思维定式,进行发散思维,开阔思路。我们来看看下面一则材料:

1987年1月,75 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有记者问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你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出人意料,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回答说:“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学者回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这些。”

面对这则材料,有的学生束手无策,有的学生也只能想到一两点。此时我们要启发学生联系实际,打破常规,多方面思索。学生列出了多条思路:(1)人才的培养要从小抓起;(2)启蒙教育的重要性;(3)一切伟大者从平凡中来;(4)良好的开端是事业成功的基础;(5)从小要培养良好的品德;(6)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是事业成功的保证;(7)诚实、宽容是成功的秘诀;(8)要敢于承认错误,勇于改正错误;(9)不图私利、只图奉献等等。评述是小主持人经常用到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小主持人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一些现实问题进行阐述、判断和评价,并直接向听众、观众公开陈述自己主张和观点的一种行为。为了说明主持人观点的正确性,所选用的论据和材料也必须是真实可信的。

3.情理的说服性

口头评述的目的和作用在于引导受众,使他们对小主持人的观点产生共鸣。口头评述作为具有特定目的的语言表达,应该是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情理交融,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首先,小主持人的评述是以真善美为内核的,一切正直的人都有追求真善美的渴望,小主持人传播了真善美,自然会引起受众的共鸣,激励和鼓舞受众。其次,小主持人评述的直观性使其与受众直接交流,极易感染和打动听众。如以《雷锋精神还应提倡》为题评述,首先,小主持人可以针对“雷锋精神已过时”的论调,提出新世纪还应提倡雷锋精神的主张。然后,从三个方面论述为什么还应提倡雷锋精神:①掌握文化知识要学习雷锋的钉子精神,兼驳“读书无用论”;②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要提倡雷锋艰苦朴素的精神,兼驳盲目追求高消费的思想;③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需要提倡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兼批见利忘义的坏风气。最后,进行总结:现在还应继续提倡雷锋精神。

4.环境的特定性

口头评述是为主持服务的,不同的主持活动会面对不同的场合和受众。比如同样是少儿节目,有的在室内录制,有的在户外播出;同样是少儿活动,有的是以文艺晚会形式展开,有的是以主题队会形式进行;有时小主持人只要面对演播室内少数的几个参与者,有时则要面对舞台下成百上千的观众;有时受众中只有同龄人,有时受众还包括老师和家长……每次口头评述都面对特定的环境,因此,要根据特定的环境来决定自己评述的主题、立意、选材和表现形式的针对性、特定性。

5.语言的可听性

语言的可听性也就是表达的口语化。这主要是针对书面语而言的。目前很多节目都有编导和策划提前为节目主持人撰写台词脚本,包括开场白、串词、评述、结束语等诸多的内容。因此,有些主持人就养成了背台词的习惯。成年人和少年儿童的语言习惯是大不相同的,而书面语和口语的差异也是很大的。书面语是写出来供人看的,而口语是说出来给人听的;书面语是可以反复琢磨、仔细推敲的,而口语是一闪而过、转瞬即逝的。而主持人在节目中的最终表现形式恰恰是说而不是写,因此,评述的口语化至关重要。

6.评述的辩证性

顾名思义,评述,有评有述,但“评”和“述”不是“1+1”的简单组合,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具体说,就是“评述结合,以评为主;述有选择,评有针对;由述而评,以评统述”。所谓“评述结合”并不意味着评和述在篇幅或比重上的相等,而是任何一段评述都应该包含评和述两个部分,不能有述无评或有评无述;而“以评为主”的意思就是述评的目的在于评,述是为评服务的;述是评的基础,评是述的结果,述是手段,评是目的。“述有选择,评有针对”指的是小主持人只有掌握大量的事实和各种背景材料,才能经过分析研究,得出正确的结论。但是,在述评中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所有的事实和材料都罗列出来。事例的取舍、存留、详略都要服从于评,服从于小主持人阐明观点的需要;“由述而评,以评统述”强调的是材料和观点的统一。述评中对人、事、情、景的叙述,有时多一些,有时少一些,但都要服务于观点。

第二节 口头评述能力培养途径

一、口头评述的要求

口头评述不同于播音、朗诵、表演,也不同于简单的点评。口头评述是小主持人在节目中或特定情境下,相对完整地表明对某一事物的见解。

1.思想有深度

对小主持人谈思想似乎有点要求过高,但越是小主持人越是不能放弃对思想深度的追求,尤其是进行口头评述时。正确深刻的思想更能引导舆论,启迪智慧。

2.观点有价值

这里所说的价值,就是值得更多的人认可并接受。前面说到思想,但再有思想的观点,如果没有观众或听众能接受,那么对于评述而言是毫无意义的。换句话说,就是不要无病呻吟、故作深刻,或者耸人听闻。比如有些主持人,经常在评述时用到一些模式化的词句:“我希望相关部门端正态度,严肃查处”,“这件事情究竟会何去何从,我们将拭目以待”等等,这时的评述就变成了“废话循环”。

3.立场要客观

小主持人的口头评述基本都在公开场合,所以要求小主持人要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不偏不倚。任何事情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因此,没有绝对的黑或者白、好或者坏。不能简单地说哪句话是对的哪句话是错的,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就需要以客观、公正的立场进行评述。

4.角度要独特

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而评述的开始就是角度的选取,这是由事物的多面性决定的。选取独特的角度,能使口头评述的内容更为丰富、深刻。

5.表达要口语

口头评述是以有声语言的形式进行口头传播。口语传播和文字传播不同,一个是说出来让人听的,一个是写出来供人看的。既然是说给人听,语言就要简洁、明了、通俗、易懂,适合受众的收听习惯。对于还处在语言学习阶段的小主持人来说,做起来更难一些。但正因为难,才需要下更大的工夫,做更多的努力。不然,词不达意,死记硬背,就陷入了恶性循环,失去了面对面沟通交流的意义。

6.论点要分解

小主持人要学会分解评述话题的论点。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分解方法:

(1)并列法。即对中心论点进行条分缕析,分解出几个分论点,以显示思维的全面性。如话题《梅花香自苦寒来》可以分解成三个分论点:①苦可以激发进取心;②苦可以培养坚强的意志;③苦可以培养创造精神。

(2)层进法。即对事理作纵深剖析,以显示思维的深刻性。如话题《在困难面前》可以分解成这样几个分论点:①要承认困难,因为困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②要不怕困难,因为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③要分析研究困难,千方百计地战胜困难,三个分论点之间呈递进关系。

(3)对照法。即将事理分解成正反两个方面,以显示思维的鲜明性。如话题《学贵多问》可以分解成两个分论点:①多问可以相互参照,便于释疑;②孤陋寡闻导致学业荒废。

二、小主持人口头评述能力的培养

1.热爱生活,积累自然感受

评述的过程也是一个从“深入理解”到“具体感受”到“形之于声”再到“及之受众”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具体感受是核心,是纽带。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如果连小主持人自己对所说的内容都无动于衷,受众更会不知所云。

首先,要热爱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没有生活,没有对生活的感动,就不会有倾诉的欲望和倾听的耐心。比如一个小主持人在评述关于“成长”的话题时,这样说道:“在很多人的眼里,白菜根扔在垃圾桶里也不过是个废物,但妈妈帮我精心修剪了它,并把它放在一个精致的碟子里,浇上水,然后让我每天观察它,看它滋芽、长出花苞,看它开花、叶子变绿……无论是阳光下,还是月光中,那生机勃勃的白菜根都会让我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鲜活、成长的意义、生活的快乐,我感觉到生活是这样的美好……”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日常生活中细致入微的观察,这段话就不会脱口而出。

其次,要“易感”。如果说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那么对于小主持人来说,对自然界中的事物保持新奇感,就是一种必须养成的生活习惯了。自然界中的春花夏雨、秋叶冬雪、流岚雾霭、草虫飞鸟……千万不要因为太过熟悉而对它们熟视无睹,也许它们就会在不经意间拨动我们那根易感的心弦。比如清晨,推开门,骤雨初霁,空气中弥散着的是被雨水浸透之后的花草、树叶、泥土混合在一起的沁人肺腑、摄人心魄的清新气息,生活的美好、新的开始给人带来的憧憬如暗夜中的一道闪电划过夜空,照亮心灵……此时一定要抓住这瞬间的灵光,把它放在记忆深处。以后在评述的时候一旦遇到类似的情况,只要唤起此情此景,那让人心颤的灵光就会一下子照亮你的情感和思维,灵感的火花就会燃成熊熊烈火,思维的溪流就会汇成滔滔的江河。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不仅要“易感”,而且要“善感”,就是说小主持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时刻保持一颗敏感的心,用最开放的心态接受来自身边的信息,并加以筛选和分析。这样,当表达需要时,就能瞬时调动所需感受。

2.关注社会,积累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是指对人(包括个人与集体的人——社会)的关心、关注。现代人文精神的核心之一就是“独立的人格自觉意识”,是指人首先要确认自己的独立存在,自己自立于社会的意义,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自尊自爱;其次,也要关心他人的生存状况。

最近被媒体广泛关注的武汉“五道杠”少年黄艺博,尽管网友和舆论不乏对他的诟病和质疑,但他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了70多篇总数达数万字的文章确是不争的事实。而且,从他获评“全国百名中国优秀好少年”和“湖北省十佳少先队员”等荣誉称号来看,黄艺博确实有值得同龄人思考和学习的一面。比如他对社会民生的关注,坚持看《新闻联播》,坚持读《参考消息》;比如他对公益活动的热心,帮助患病同学,募集赈灾款物等。如果平时多观察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那么评述时就能触类旁通,自如地即兴发挥,恰到好处地旁征博引。

央视著名主持人柴静在一次女记者专题演讲比赛中,讲述了自己采访过程中遇见的一些人和事,那些看似平常的人物和故事,都被她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并引发人们深刻的反思。这就是人文关怀的集中体现,就是对社会关注的直接反应。在生活中很多主持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一次难忘的采访、一次坦诚的谈话……这样的经历多了,也就不用刻意去“贴近生活”和“体验生活”了,因为你已经自然而然地融入了社会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