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考试艺术综合真题解析
3287900000022

第22章 真题解析(13)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壁画

【参考答案】

壁画,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是指以绘制、雕塑或其他造型手段在天然或人工壁面上制作的画。壁画以技法区分为绘画型与绘画工艺型两类。绘画型指以绘画手段直接完成于壁面上,如干壁画、湿壁画、蛋彩画等;绘画工艺型是指以工艺制作手段来完成最后效果的壁画,主要有壁雕、壁刻、镶嵌壁画等。壁画除了具有装饰和美化功能外,诸如西班牙阿尔塔米拉山洞里那些具有久远历史的野牛图画,还非常具有考古价值。

2.诗无达诂

【参考答案】

“诗无达诂”由汉人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提出。诗在这里特指《诗经》,诂是指的训诂、解释、评价,达则有统一、一致之意。连起来理解便是:对《诗经》没有通达的或一成不变的解释,因人不同而有差异。这个观点其实说的就是审美主体之间的差异性的问题,不同的审美主体因自身经验、知识结构的不同,会对同一个艺术作品产生不同的理解,这实属正常。刘勰也在《文心雕龙》中所说的“夫篇章杂沓,质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圆该。”可看作是对董仲舒的“诗无达诂”的发展补充。

3.国际歌

【参考答案】

欧仁·鲍狄埃作词,皮埃尔·狄盖特作曲,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最著名的一首歌曲。1871年,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失败后,反动政府对革命者实施了大屠杀,面对着白色恐怖,鲍狄埃怀着满腔热血,奋笔疾书,写下了这首《国际歌》的歌词。1888年,在欧仁·鲍狄埃逝世后的第二年,作曲家皮埃尔·狄盖特为《国际歌》谱写了曲子。

4.梅兰芳

【参考答案】

梅兰芳,名澜,字畹华,艺名兰芳,我国著名的京剧大师。其表演的代表剧目有《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梅兰芳所创立的“梅派”艺术,综合了青衣、花旦和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在唱、念、做、舞、音乐、服装、扮相等各个方面,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发展,将京剧旦行的唱腔、表演艺术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5.宝莱坞

【参考答案】

宝莱坞(Bollywood),是对位于印度孟买电影工业基地的别称。宝莱坞的电影通常是音乐片,几乎所有影片中都至少有一段唱歌跳舞的场面。影片的情节多是通俗闹剧,里面有很多些公式化的成分,比如命运不佳的情侣,腐败透顶的官员,心怀阴谋的恶人,失散已久的亲人……人物形象分明、情节曲折动人,比如拉库马·希拉尼导演的《三傻大闹宝莱坞》。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影生产基地之一,宝莱坞拥有数十亿观众,每年出产的电影数量和售出的电影票数量居全世界第一,对印度以至整个印度次大陆,中东以及非洲和东南亚的一部分的流行文化都有重要的影响,并通过南亚的移民输出传播到整个世界。

三、简答题(每题20分,共60分)

1.有人提出“题材决定论”,有人提出“题材无差别论”,谈谈你的理解。

【解析】

这道题目,考查的是同学们对题材,也就是艺术作品内容的重要程度的认识问题,“题材决定论”就是说内容压倒一切,过度强调内容的重要性而走向了极端;“题材无差别论”则认为题材无关紧要,完全把内容降低到了可有可无的地步,这两种极端都要给予否定。

【参考答案】

关于题材,有两种观点值得注意,一是“题材决定论”,一是“题材无差别论”。前者把艺术的成功完全归因于题材的作用,后者则完全无视题材的价值,这两种态度都走了极端。

“题材决定论”的观点自古以来就很有市场。比如西方美术理论中,把题材划分为宗教、神话、历史、风俗、风景、静物这样一个自上而下的等级次序,这就是“题材决定论”的一个重要体现。这种态度,容易把艺术创作完全归结于内容、意义层面,从而忽略艺术自身的审美形式层面,把艺术只是简单地看做意识形态、社会意义等功利性层面的玩意儿,这种态度很容易导致艺术堕落为政治统治的工具、说教的工具。事实上,宗教至上的中世纪艺术也存在着大量艺术低劣的福音故事、赞美诗和宗教剧;文革时期违背音乐创作规律而强扭出来的毛主席语录歌也并未被传唱至今。

题材固然重要,但不能因重要而单一化。茅盾曾说:“重大题材的作品好比百花园里的参天松树,而重大题材以外的作品好比百花园里绕阶延砌的映山红,光有松柏,这百花园未免单调,正如光有映山红未免单调一样。”艺术要讲究百花齐放,若只以题材重要次要而决定取舍,到最后终会落得写尽千篇皆一律的重复性之囹圄。

另外,题材虽然重要,但不能因此而忽略了审美形式的重要性。一个艺术品,倘若首先不能给人以艺术之美感,而空流于宏大题材的喋喋叙事,也终不会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品。

“题材无差别论”的理论依据则是把艺术只规定于形式一方面,而对艺术价值来说,题材只不过是借以表达艺术家的艺术感受的一种媒介而已。此观点认为,只有外行和一般大众才对题材和故事感兴趣,而美术家们则只关心那些与绘画、雕塑等本质特征相联系的艺术语言,比如说空间、结构、色彩、线条等在作品中的艺术表现。艺术家对艺术语言偏爱之事实是有因可循的,艺术家之所以为艺术家,他和普通大众的最重要区别,不在于心中所想是什么,而恰恰在于如何把心中所想完美地表达出来。因为,单从想象力的丰富、情感的体验深刻上来说,普通人未必就一定逊于艺术家,而艺术家比普通人优秀就在于其艺术传达的能力;也就是说,如果从艺术创作过程上来看,体验和构思都不是他们之间真正的区别,真正的区别在于传达。因此,“题材无差别论”的态度常会导致艺术创作者忽视对生活的体验和对题材的提炼,而只是把心思全都专注于艺术技巧层面。

题材当然是有差别的,因为社会生活是广阔的,源自其中的题材自身当然也就有差异性。有的是重大历史题材,有的是普通生活题材,甚至有的就不能算作是题材,就像鲁迅所说的:“世间实在还有写不进小说里去的人。比如画家,他画蛇,画鳄鱼,画鬼,画栗子壳,画字纸篓,画垃圾堆,但没有谁画毛毛虫,画癞头疮,画鼻涕,画大便,就是一样的道理。”因此,对待题材不能无视其差异性。甚至,题材还不只是一个内容问题,它更是一个美学价值和社会意义的深层次问题。

综上所述,“题材决定论”是投机的功利主义产物,“题材无差别论”是狭隘的技术主义产物,这两者都不是正确的艺术创作态度,是我们搞创作的人要杜绝的。

【点评】

文章结构完整、框架分明、条分缕析。总分总的布局里,引论直接批判,结论再次提炼,首尾呼应,很是完整;正论部分对“题材决定论”和“题材无差别论”进行了分析、批驳,有理有据、丝丝入扣。

【拓展】

对内容的重视程度可以出题,对形式的重视程度也可以出题。形式和内容,几乎就是一个永恒不衰的命题点。

2.贝多芬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

【解析】

详见2007年简答题第2题。

3.清朝诗论家叶燮在《原诗》中认为,诗歌创作主体应具备四种素质:才、胆、识、力。从艺术创作动力的角度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看法。

【解析】

这道题最正规的答法,是要对才、胆、识、力进行详细的答法。但实际上,很多考生并不了解才、胆、识、力四个字的含义,甚至有的人连叶燮都没听过。因此,还有一种答题方法,就是转而回答一个优秀的艺术创作者的必备素质问题。

【参考答案1】

清人叶燮就艺术家的文化素养提出“才、胆、识、力”四个字,认为“无才则心思不出,无胆则笔墨畏缩,无识则不能取舍,无力则不能自成一家”。的确如此,无“才、胆、识、力”,屈原绝对不会成为“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浪漫文学鼻祖,李白绝对不会成为“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诗仙。一如乔治·桑所说,一个艺术家,如果他仅仅是艺术家,不是软弱无力的庸才,便是趋于极端的狂士。这更强调了优秀的艺术作品需要艺术家具备诸多的修养。我认为,对艺术创作而言,必备的文化素养起码得有以下几点:

第一,艺术家需要有为艺术而献身的奉献精神。艺术创作的非功利性要求艺术家抛弃世俗观念而献身艺术,尽管凡·高生时画作无人问津,却因其不屈不挠的创作精神而让《星空》永恒闪烁。虽然高更放弃了家庭和事业,却因对绘画的执著才有了《塔西提岛的妇女》的传世。奉献的代价是痛苦的,然而却因他们的付出才有了人类璀璨的文明。

第二,艺术家需要丰富的生活积累。张璪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石涛说“搜尽奇峰打草稿”,郑板桥称画竹之前要有“眼中之竹”,这都在提醒我们艺术创作本来自于生活,体验乃是艺术的源泉。即便是强调艺术表现的苏珊·朗格也认为“艺术家的眼睛就是将看到的事物同化为内在形象的眼睛”。可见,对社会的体验、对生活的投入,也是文化素养的重要构成之一。

第三,艺术家必须具备专业而深厚的文化知识。柯勒律治说,一个人如果同时不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绝不会是一个深沉的诗人。因此,艺术家必须掌握广博的文化知识,以作为支撑艺术创作技巧发展的根基。若没有达·芬奇对解剖学与几何学的深刻研究,恐怕也没有《最后的晚餐》的科学构图和《蒙娜丽莎》神秘莫测的微笑。

第四,艺术家自身的创新精神、卓越的艺术思维和道德修养都是创作的重要因素。李渔言“听古乐而思卧,听新乐而忘倦”,艺术必须与时俱进,必须时时创新,这也就需要创新的胆量。女子十二乐坊虽然业内褒贬参半,却在中国民乐与西洋音乐和电子音乐的融合上创新了风格,并在音乐工业上创造了奇迹。所以,艺术要与时俱进,创新更需开放的心态。

第五,艺术创作更需要掌握传达的技术。我并不苟同克罗齐“直觉即表现”,意象须用物质手段外化被接受才成为艺术,因此,掌握物化的技术手段是艺术创作的关键步骤。曾巩在墨池记中说“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因此才有《兰亭集序》的飘逸文采。可见,艺术创作离不开技术的精巧,而技术掌控又离不开艺术家长而久之的坚韧毅力。

由是观之,文化素养体现在艺术家的精神气质、社会体验、文化知识、创新胆量、技术传达等多个层面,而这些内在的人文素质,对于艺术创作之成功,是绝对必不可少的。

【点评】

这就是典型的移花接木之法,题目要求说叶燮,但作者并未专门说叶燮,而是由叶燮做引子,说了和本题相关的一个论点,即优秀艺术家的必备素质。这么答当然也行,只不过难免有点投机之嫌。

【参考答案2】

叶燮把才、胆、识、力总之为志,认为这是艺术创造的动力之源。叶燮说:“志之发端,虽有高卑、大小、远近之不同,然有是志,而以我所云才、识、胆、力四语充之,则其仰观俯察、遇物触景之会,勃然而兴,旁见侧出,才气心思,溢于笔墨之外。”在他看来,诗是用以言志的,才、胆、识、力是志的具体化,只有通过才、胆、识、力四者,才能融主客观于一炉,在“遇物触景”之际产生创作的冲动,美妙的言辞在作者的笔下也就如贯珠般流溢而出。

何为才、胆、识、力?叶燮说:“大凡人无才则心思不出,无胆则笔墨畏缩,无识则不能取舍,无力则不能自成一家。”这说明才、胆、识、力是一种主体创造的能力,是作者进行艺术创作的主观条件。

才,是指作者先天禀赋的才华,也指他驾驭创作法则的具体能力,叶燮说:“夫才者,诸法之蕴隆发现处也。”但才的发挥,一方面得以识为其铺垫,“识为体,而才为用,若不足于人,当先研精推求其识”;另一方面还得以胆去充实它,亦即胆能生才,它能让才华横溢的诗人在创作过程中打破陈规陋习,去以才御法,大胆地创新。

胆,是指作者的胆略和勇气,在艺术创作中就是指能摆脱前人藩篱,敢于独立思考,挥洒自如的创新精神。“昔贤有言:‘成事在胆。’文章千古事,苟无胆,何以能千古乎?吾固曰:无胆则笔墨畏缩。胆既诎矣,才何由而得伸乎?”

识,是指作者对外在事物美丑是非的辨析能力,有了识力,就能明是非,辨美丑,定取舍,反之亦然。“人惟中藏无识,则理、事、情错陈于前,而浑然茫然,是非可否,妍媸黑白,悉眩惑而不能辨,安望其敷而出之为才乎。”无识力,在文艺创作中的具体表现是,面对前人丰富的艺术遗产,会茫然不知所措,无所适从,人云亦云,众口同声。

力,是指作者表现其才思识见的能力,以及在创作中独树一帜、自成一家的笔力。力是才的载体,是才的具体表现,才有大小,力亦有大小。力大者大变,力小者小变。在文学发展史上那些著名的文学家,不但有才,而且有力,是力使得他们特立独行,自成一家。他说:“立言者,无力则不能自成一家。夫家者,吾固有之家也。人各自有家,在己力而成之耳;岂有依傍想象他人之家以为我之家乎!”

叶燮的才胆识力之说,充分说明了艺术家的创作力不仅仅是艺术感受能力和艺术传达能力,还包括辨别是非、自由创造的能力;并处处贯穿着对于传统封建诗学那种把艺术创造禁锢在封建礼教、诗教的规范之内的教条主义、蒙昧主义的强烈批判精神。他对才、胆、识、力的分析,最后归结到对客观理、事、情的创造性的真实的反映,这就把艺术创造力的概念和艺术真实性的概念统一了起来。所以,就此看来,中国古典美学在叶燮那里达到巅峰是不无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