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6年卷
3288600000111

第111章 总结新经验 把握新形势 书写新亮点(1)

——“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第三届(2006)年会综述

中国传媒大学党报党刊研究中心课题组

10月27日至28日,中国传媒大学党报党刊研究中心在该校成功举办了“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第三届(2006)年会。来自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人民日报社和《广州日报》、《贵州日报》、《湖北日报》等报业集团,以及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大中城市党报研究会等高校及科研机构的近百名负责同志、专家学者,围绕十六大以来新闻宣传工作的基本经验等课题,建言献策,气氛热烈。

党报事业:站在新的发展起点

十六大以来,肩负着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巩固和壮大党和国家主流舆论阵地庄严职责的广大党报工作者,致力于科学地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积极形成新思路,认真探索新办法,勇于开辟新途径,不断取得新成效。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原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张虎生在发言中指出,十六大以来,党报事业在巩固中发展、在继承中创新、在竞争中壮大,呈现出全面推进、蓬勃向上的良好局面,站在了新的发展起点上。他认为党报事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取得了五个方面的成果:一、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上有新亮点;二、在面向基层、服务群众上有新创造;三、在新闻改革、改进报风上有新突破;四、在报网互动、形成合力上形成新格局;五、在办报为本、经营开发上有新成效。

张虎生说,党报历来是党的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的工作全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党报能不能掌握新闻舆论的主动权,关系党对意识形态的影响力、控制力,关系党的执政地位,关系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十一五”时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党报事业历史悠久、传统深厚、新闻资源丰富、报业人才荟萃。站在新的起点上的党报事业任重道远,大有可为。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高级编辑、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米博华在发言时着重介绍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进行的一系列创新办报机制的情况。他说,《人民日报》实行采编分开,符合办报规律,有助于释放采编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近几年《人民日报》调整版面结构,体现了要闻讲“重”、新闻求“新”、专版做“深”的要求;加强新闻策划,使宣传主题更加明确和集中。《人民日报》近一两年的新闻改革、变化有目共睹。首先,大大加强了新闻报道力度,非事件性的人物报道、成就报道被更多鲜活的新闻事件报道所代替。其次,《人民日报》新闻舆论监督大大加强。“我上夜班有个体会,《人民日报》的舆论监督不是少了,而是比例加大了,有时候不得不对‘火力较猛’的报道进行加工。”

米博华深有感触地谈了个人在办报实践中对党报尤其是《人民日报》宣传报道的体会。保持导向正确对《人民日报》尤其重要。“去年我参与了《人民日报》涉日报道,又值了一年多夜班,有一个很深的体会就是,《人民日报》与其他报纸最重要的不同点就是,评价《人民日报》好与不好的标准,就是它对国家的改革发展能够起多大的作用,实际上起了多大作用。《人民日报》也可以办好面向市场的报纸,例如《环球时报》,但是问题不在于有没有这个能力,《人民日报》的性质决定它在政治上必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

米博华就提高舆论引导能力问题发表了意见。他说,要研究新形势下受众的接受习惯和心理特点。第一,要在报道新闻事实中体现正确导向,用事实说话,减少空泛的议论。第二,要在同群众的交流互动中促进形成共识,不回避热点、难点问题,以平等的姿态和讨论的口吻宣讲政策、介绍情况。第三,在加强信息服务中开展思想教育。满足读者需要,吸引读者目光,是宣传好党的主张的前提。努力把更多的读者吸引到报纸版面上来,才能在服务中实现“教”的目的。

中央决定,到2020年,我国要建成创新型国家,其标志就是知识对社会经济的贡献率要达到70%以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党组成员、国家版权局副局长、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阎晓宏在发言中着重谈了党报与知识产权的问题。他认为,一方面党报是党的新闻宣传的“排头兵”,其所具有的权威性、指导性,决定了它不同于一般的媒体。在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党报要继续发挥其独特的影响力,关注知识产权问题,关注版权问题。要用有说服力的宣传来澄清人们的一些模糊认识,而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般口号式的宣传上,努力将上面领导的高度重视转化为下面公众的普遍认识。另一方面,在版权学者眼里,我们的党报既是一个使用者,在日常的新闻实践活动中,会采用一些别的媒体的稿件;又是一个被使用者,它本身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也积累了很多自己的资源。特别是现阶段,随着党报集团的纷纷成立、新媒体的不断涌现,知识产权资源的管理和使用,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在这方面稍有疏忽,就会给党报集团带来人力、物力、财力的无谓消耗,严重的还会影响到党报的品牌形象。这个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党报科研、教学工作,是党报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党报党刊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丁俊杰在发言时说,新闻院校及其科研院所有责任与时俱进,努力把党报的科研教学工作提高到新水平。为此就要对党报的重要性有充分认识。从苏东剧变和“颜色革命”的角度探讨舆论导向的作用,谁都可以看出,执政党不高度重视党报党刊,执政党媒体一旦放松舆论引导,就会引发社会动荡,甚至导致政权倾覆。我们一定要汲取这个教训。丁俊杰认为,要把党报科研教学工作提高到新水平,应紧紧依托党报业界,不断追踪业界前沿问题。

舆论导向:生命所系

以舆论导向为轴心框架而展开全方位延伸论述的江泽民新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理论的新成果。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尹韵公发言时,从理论上剖析了江泽民新闻思想及其舆论导向论述的科学内涵。他接着指出,无论是在我党新闻宣传史上,还是在马克思主义新闻学说史上,将舆论导向的重要性提升到江泽民新闻论述中的高度,是以往从未有过的,它有力表明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及其新闻宣传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阶段。今天,认真学习江泽民新闻思想,对于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凝聚人心,统一思想,从而形成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舆论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王武录教授在发言中说,十六大以来,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经济繁荣,社会安定,人民生活改善,大国地位稳固,中华民族正处于历史上的最好时期。联系我们的国体、政体看,以三级党委机关报为核心的主流媒体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功不可没。中国传媒大学党报党刊研究中心师生在研究了《人民日报》、《北京日报》、《天津日报》、《南方日报》、《河南日报》、《安徽日报》、《广州日报》、《鞍山日报》、《新疆经济报》等十多家党报后,认为,十六大以来,党报在防“左”、防右两条战线上作战,既正确汲取前苏联、东欧新闻改革失败的教训,坚决摒弃报纸是“社会公器”,报人是“公共知识分子”等似是而非的理论,坚持“祸福论”不动摇;又努力用“三贴近”统筹整个宣传报道工作,把服务大局与服务读者统一起来,把体现中央精神与反映群众心声统一起来,使党报真正成为中央和各级党委的喉舌,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喉舌。十六大以来,以党报为核心的新闻改革不喊大而无当的口号,从一点一滴做起,办那些“可以做到、能够做到”的事,新闻宣传工作不断打开新局面。新闻宣传主管部门及主流媒体的领军人物讲政治,懂业务,有作为。按照目前的路子走下去,包括党报在内的中国新闻改革将是稳步的、稳妥的,是大有希望的。

中国传媒大学党报党刊研究中心课题组2006年9月采用配额抽样的方法,对分布在东、中、西部以及中央部委的100名阅读过党报的读者,进行问卷调查。数据表明,对于不同渠道发布的同类新闻,有61%的人更信任党报的消息来源;读者对目前党报表示满意(基本满意+比较满意+非常满意)的比例为73%。对党报满意程度比较高的五个方面依次是:权威性、公信力、指导性、思想性、真实性。

发展·竞争·创新:希望所在

党报要在发展中迎接挑战,在竞争中巩固主体地位,在创新中发挥主流媒体作用。这已成为党报人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