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6年卷
3288600000013

第13章 重用人才是促进报业加速发展的关键

刘庆鹰

现在,关于报业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很多,遗憾的是执行力不够,效果不尽如人意。强化执行力靠人,靠人才。人才跟不上,效率、效益何来?

作为贵州省报业协会的负责人,我在省内外一些报社的调查研究中强烈地感到,很有必要认真地呼吁:把发展报业经济、将好决策落到实处的关键就是各级报社的领导同志,要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培养人才、尊重人才、保护人才。

先谈发现人才。我这里讲的人才,主要是指那些德才兼备,为了报业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或有明显绩效的实干家们。不论行政级别,不论学历、职称,不论正式工还是临时聘用人员,不分老同志还是新员工,管他户口在城里还是在乡下,管他是男是女,等等,只要在报社的一个方面或者一个重点上有大的突破的,有独到贡献的,就是我定义的人才。具体地说,人才不论出处,好汉不讲出身,只要能干,就把他视为人才,就把他当成“掌上明珠”。当我们真正放开眼界,不拘一格,礼贤下士,唯才是举的时候,我们就会欣喜地看到,报社周围有一个富于创新精神、脚踏实地的“人才群”。他们能够托起我们的“事业”,他们能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扬弃中把“接力棒”一茬一茬地传下去。

再谈重用人才。我们常有这样的感慨:真正起用人的时候,发现要么晚用了几年,要么错过了使用对方的最佳时机,要么我们某些滞后的规定已经让“一条龙”变成了“一条虫”,要么又出现了一个个新的“范进中举”,要么因未起用一个人而影响了一串人的使用等等。于是,我们难受、后悔,但悔之晚矣,教训深刻。没有重用人才而耽误了人才、浪费了人才,这是多么可悲、可怕又要命的事呀。重用人才,要靠报界领导的远见卓识,要有胸怀、品质、气度、魄力,一句话要讲党性、讲人性、顾大局、树正气。报业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最终又取决于用人者眼光的竞争、用人者品质的竞争。让我们为了报业的发展,在用人问题上,少些坐而论道,叶公好龙,多些惜才如金,把人才当宝贝吧!一个人没有几个五年、十年……于公于私耽误不起呀!用人者最大的本事、最了不起的功德,就是让每一个员工乐得其所,就是让众生各安其位,促其竭尽心智去工作。

关于培养人才。就是既给人才压力,又给人才机会。放他们到报业竞争的江河湖海去游泳去呛水去扑腾,让他们到战场上去摸爬滚打,经受磨练,接受血与火的洗礼,同时给他们以充分的理解、帮助、支持和信任。特别要注意:人才要脱颖而出,形成良性循环,必须得有一个良好的大环境,这个大环境由三个互相联系着的条件组成:一个是老中青(青是重点)结合的“人才群”,现在这个“群”不是没有,但它小得可怜、可叹,在一些报社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宣传、重视和公认,因而后继乏人;二是要有一个能培养、激励人才能干事、干成事的“土政策群”,这个“土政策群”的核心是为干事的人加油添劲、撑腰壮胆的,它使人才享有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在游泳中学会游泳,甩开膀子把工作做得更好,得以善报、得以鼓励;三是除政策性激励外,还要有报社领导机关和领导者的风险性担保,或者叫做职位担保、道德担保、良心担保、底线担保。当情况发生变化,条件有所调整,发现原来干的事出现不妥甚至失误时,只要不是谋私、违纪性质,领导者宁可个人受点损失,也要勇于为真正干事的人们承担应有的责任。领导为干事的人承担可能的责任,上级为下级尤其是年轻人承担工作中的责任,应该成为一种风尚,成为促进人才辈出的一个重要思想、一种趋势。列宁同志说年轻人犯错误,上帝也会原谅。观念对了,培养人才何其易;观念出了问题,培养人才又何其难。报业竞争呼唤人才,让我们真刀真枪,真心实意,真金白银,把培养人才作为重中之重抓紧抓好抓落实。这是报业发展的纲,纲举目才张!

第四,说说尊重人才。办报重要,抓广告重要,上项目重要,但这都是人搞出来的。在生产力诸因素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而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切忌以一个标准,以自己的好恶,以形式主义的框框,以狭隘的心理,来看人才,对待人才。对人才开发的广度和深度,对人才问题的关注密度,直接关联到报业总体水平的提升,而这条链子的重要一环是对人才尊重得怎么样。“士为知己者死”。什么是以人为本,什么是构建和谐团队,什么是人性化管理,什么是人文关怀,在一定时空内,就是新闻单位的各层负责人从自身做起,正职对副职,上级对下级,领导对一般员工包括临时工,一定要给予充分的尊重,不仅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创造,尊重他们的奉献,还要尊重他们的性格,尊重他们的个性,尊重他们的隐私甚而尊重他们的牢骚,尽可能地满足他们多种合情合理的需求,如此这般何愁人才不前赴后继地工作,不雨后春笋般涌现!

最后,讲几句保护人才。事修而谤兴,功就而毁来。站在一旁看别人干,平平静静地过小日子,“老婆孩子热炕头”,是什么事也没有的,安全系数也很大。但要改革,要开拓,要与几十年一贯制的做法有点区别,就会激起波澜;在一定程度上,改革的速度愈快,创新的步子愈大,取得的成绩愈晃眼,波涛愈猛,狂风暴雨的阻力愈强。有时不干事反而没有事,干了事麻烦就来了,这在全国一些报社是客观存在的,只是程度不同罢了。人才难得,但人才很苦,人才很累,他们十分需要呵护。这不仅因为他们的改革主张会触动一些人的既得利益,也不仅因为改革是前人未做过的事,在探索中难免会有失误,会有“辫子”可抓,还因为他们被激烈的市场竞争逼得创新义无反顾、进取难留后路,其时间和精力绝大部分用在了琢磨事上,这样他们必然对于人际关系环顾较少。他们在工作上往往是强者,但在提防明枪暗箭上又往往是弱者,个人防卫能力极差;另一种情况正好相反,有这么一些人,他们或不想干事,或干不了事,或热衷于专干私事。工作上,他们是弱者,但在算计人上他们又老道得很,常常是强者。他们有能量让干事的人灰心、伤心、寒心。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一种“外力”,既给人才雪中送炭,又给搞阴谋诡计者釜底抽薪,这种“外力”除了正确的政策和理论外,与报社领导的政治素质、道德修养、驾驭能力和整体水平密切相关。

客观而言,保护人才,光靠领导说几句话是不可能持久解决问题的。一定要通过完善机制来保护,形成良性循环。这样不光能保护人才,还能吸引人才。事关大局,很值得我们下功夫做得到位些。

报业改革愈深入,保护人才的担子愈重。因此,我认为,各省报协、报社的负责人,应该带头喊响一个口号:报业要发展,琢磨事光荣,琢磨人可耻;琢磨人者戒,琢磨事者彰。偶犯错误的“鹰”始终会比永不犯错误的“鸡”强!

当年,邓小平同志南巡时,在讲话中多次鼓励我们敢于闯,敢于试。对于在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原则下,勇于从实际出发挑重担冒风险的人才,我们要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精神,与广大员工一起,给他们抬“轿子”,给他们吹“喇叭”,我们要把他们“捧红”,让这些报业的佼佼者享有应有的荣誉和地位。多少双眼睛在看着我们、期盼我们,各级“新闻官”千万不要落后于实践,落后于真理。一定要拿出切实的行动,在坚持以人为本上,与时俱进,多有建树。

眼下,市场经济、报纸改革风起云涌,对报业人才要求极高,而报界各类人才特别是懂经营善管理的人才又太少。这种反差,某种程度一剑封喉,严重制约发展。有的报社在新局势面前,因缺人才而不断走下坡路,这是很危险的。

我们要有紧迫感,旗帜鲜明地奋起直追、奋起搏击,围绕建立和谐团队,树立科学的人才观,理直气壮地在发现人才、重用人才、培养人才、尊重人才、保护人才上来场革命,来个竞赛,靠人才的推动力,迎接各种挑战,欢呼文化体制改革的春天,加快报业的全方位提速,真正让人才精气神抖擞起来,使办报、经营双轮驱动,互相促进。

人气旺,心情爽,底气足,事业兴!

来吧,各位同仁,为让人才成长与使用形成良性循环,共同努把力,努把力,再努把力!

(刘庆鹰:贵州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贵州省报协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