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6年卷
3288600000058

第58章 试论党报在竞争中如何增强舆论影响力(2)

要保护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就要求党报在新闻传播工作中遇到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或让群众普遍关注的重要新闻,包括重大政策调整、重要人事变动、重大案件、突发事件、重大灾难等,都应该在第一时间作权威发布。即使是所谓的负面新闻,也应该在第一时间让人民群众知情。现在媒体之间的竞争其实也就是人们所能接触到的所有传媒之间受众的一种争夺,当重大新闻或突发事件发生的时候,党报不在第一时间加以报道,而是采取等待、观望的态度,等有了比较有把握的观点或结论的时候才报,就在最早报道的第一时间把受众送到其他媒体那里去了。

由于受众最早获得某一信息的渠道不是党报,而是其他媒体,所以当这一事件进一步发展之后,读者很可能就会选择倾听他们在第一时间接受信息的媒体所解读的后续报道。如此一来,党报等于把原本属于自己的重要的解释权都让给了别的媒体,失去了应有的“以正视听”的权威发布和舆论引导作用,从而失去读者。舆论引导也成了空谈。

现在为什么有相当一部分人不愿意读党报,甚至还出现了报人自己办的报自己都不愿意看,党报的公信力较低,就是因为党报在很多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新闻和突发事件上总是采取不报或者迟报的态度。党报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具有政治资源优势、重大新闻资源的优势以及权威新闻的优势,党报对那些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新闻和突发事件不但要进行报道,而且还要站在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的高度,帮助群众获得正确认识。媒体的责任不是为读者提供谈资和猎奇,而是要将事件的本质呈现给读者,把事件与读者有关联的一面揭示出来,为读者的生活提供参照和帮助。党报必须承担起解疑释惑、引导舆论的社会功能,帮助受众在复杂的社会信息中评判、分析、选择,建立正确的理念和价值观。不仅要向受众提供信息,而且要告诉他们怎样认识这些信息,从而满足受众对于信息深度的需求。只有充分了解有关社会发展变化和各方面信息以后,人民群众才能做出最优化的选择和判断。

2.反映舆论和引导舆论

(1)党报与舆论之间的关系

党报在反映舆论、引导舆论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力十分巨大。舆论“具有客观性、群众性、公开性、针对性、倾向性、流动性等特点,它形成于社会生活,又作用于社会生活,影响人们的认识和行为”。[10]舆论是新闻的主要内容,新闻是传播和引导舆论的重要手段,党报在反映舆论、引导舆论时一定要客观公正地报道事实,用事实来说明自己的立场、观点和态度,只有这样,党报才能运用舆论力量推动和促进自身工作,不断提高舆论影响能力。

党报具有主体与客体双重身份:作为客体,它是党的舆论工具,把党的精神传达给人民,也是党了解人民意愿的窗口;作为主体,它是舆情的收集者,引导舆论并且监督舆论。

(2)怎样才能反映好舆论

作为客体身份在反映社会舆论方面,党报作为党、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喉舌这一性质决定了反映社会舆论是党报的一项中心任务。党报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反映党和政府的思想,让党和政府走进人民的日常生活,更好地指导与规范社会的运行。各级党报一方面要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另一方面更要作为反映社会舆论的一块阵地而存在。党报并不只是党的一家之言,还是发扬民主的舆论平台。

首先,党报应注重多种社会舆论形态的展现。

舆论是在外部社会环境、个人意见的表露、集体意识的集合、意见领袖的领导以及新闻传媒的介入等几个主要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11]舆论作为公众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它有三种基本的存在形态:潜舆论、显舆论以及行为舆论。第一,潜舆论,指的是没有公开表达的情绪和信念。情绪是社会潜舆论的外部表现形态,公众情绪具有社会集合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外在的表达,最多只是一种只言片语的流露,这就需要党报工作者深入基层,细致地观察和体味它们。尽管潜舆论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很小,但情绪具有社会感染性,我们必须善于反映社会潜舆论,使它不会波及扩散以至影响到正常社会秩序的显舆论和行为舆论。第二,显舆论,指的是在一定范围内相当数量的公众,以各种公开的形式表达的对舆论客体的态度,它可由某种外界刺激引起,也可由潜舆论转化而来。由于显舆论是公开表达,意见倾向清晰,党报应该重点反映,也就是说,对于社会上的一些“热门话题”要给予足够的关注,但是也应注意鉴别,空话、套话有时并不代表真正的显舆论。第三,行为舆论,是指主要以行为方式表达的言论,其间也包括一些语言文字的表达。游行示威、社会公益活动、社会流行时尚展示,甚至各种热门社会现象,如“XX”热等都属于行为舆论的范畴。由于行为舆论的意见表达强度大,范围广,所以其正反两个方面对于社会的影响都是我们党报应该密切关注的。[12]

其次,党报反映社会舆论时还要注重多样化舆论的展现,反映多层面的社会舆论。

舆论具有群体性,是群体意识的集合,它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群体从自己的政治经济利益出发的一种价值观的外化。受众的价值观不同,看法也会不同,既会形成比较一致的多数的看法,也不排除会有少数分散的意见。一般情况下,处在同一阶层、同等学力、同样阅历或者相近的受众群会形成比较一致的意见,而那些价值观不同,有利益和矛盾冲突的人群,有时是相反意见,但在特定时期也可能出现看法一致的情况。

在新一轮的报业竞争浪潮中,党报作为权威主流报纸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要想在市场中继续保持其主流地位,党报必须在提高自身舆论影响力的前提下,扩大自己的群众基础、读者基础,发挥好舆论领袖的作用,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使党报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真正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努力探索出一条新时期党报发展壮大之路。

(马艺: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郭姗姗: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06级本科生)

注释:

[1]《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5月第3版(修订),第251页。

[2]杨磊:《我国省级党报的现状与走势——全国省级党报基本情况调查报告》,《新闻记者》,2001年第8期。

[3]张英军:《新时期党报功能定位及增强影响力探讨》,《中国记者》,2006年第3期。

[4]李良荣:《当前我国新闻改革的三大难题和路径选择》,http://www.woxie.com/article/list.asp?=11223。

[5]刘年辉:《党报竞争力现状、成因与提升策略》,《新闻记者》,2005年第6期。

[6]刘梓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成果——写在〈全国省级党报现状与改革途径新探索〉问世之际》,《新闻记者》,2001年第11期。

[7]孙岩:《省委机关报的舆论监督功能调查》,《中国新闻年鉴1999》。

[8]刘新荣:《跳出“规定”做“规定”——浅谈党报规定动作报道的推陈出新》,《新闻战线》,2006年第3期。

[9]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0]张开源:《充分发挥地方党报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舆论影响能力》,《城市党报研究》,2006年第1期。

[11]范明姬:《党报:引导社会舆论的中心》,《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4年卷》,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2]胡海峰:《党报反映社会舆论浅析》,《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4年卷》,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