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防“手足之疾”
“工于心计”的人时刻都会提防身边的人,即便是自己信任提拔的副手。因为你的助手一旦骄纵跋扈,则危险就会围绕你身边。
如果你的左右手成为心腹之患,随时有取你而代之的可能,你应该不露声色,蓄势趁机将其铲除。 历代中国宰相,不仅是皇帝身边最接近的大臣,而且也是协助乃至代替皇帝总揽政务的人。虽然皇帝事实上需要有这样的一位助手,可是心理上却又害怕这个人的存在。如果宰相过分的跋扈专断,对皇帝来说,真是一种莫大的威胁,时时有如芒刺在背、如鲠在喉的感觉。站在皇帝的立场来看,宰相在实际上既不可少,但在权势上又必须提防。因此,中国历史上的宰相,很少能善终的。
汉武帝时代,自公孙弘死后,由李蔡到刘屈牦,换了六个宰相,其中自杀的有两人,死在监狱的也有两人,腰斩的一人。明太祖洪武十三年,有人告发宰相胡惟庸谋反,朱元璋将胡惟庸谳死,且夷其三族。最后还把开国元老、七十七岁的宰相李善长处决,并株连二万余人,同时废掉宰相的制度。宰相在封建社会制度中所处的地位是何等困难、何等尴尬、何等危险!
皇帝之防范宰相,本质上是可以理解的,宰相的才干和智慧如果超过皇帝,很容易引起“取而代之”的野心,皇帝如果不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的危验实在很大,所以宰相的地位固然危险,皇帝的地位又何尝不危险呢?
作为企业经营者的你,是否实际上需要一个得力的左右手,可是心理上又不愿让他有太多太大的实权?或者你感觉到他比你精明能干,功高震主,随时有取你而代之的可能,因而忧心忡忡、惶惶不可终日?如果你已意识到你的得力助手,目前已是“手足之疾”,终有一日将成为心腹之患,那你绝不可掉以轻心,以免来日酿成巨祸。处理的方法,大可引用古代皇帝防范宰相图谋不轨的方法,或削其权,或夺其名。二者之选择,须视你需要他的程度而定,只要你守得住分寸,持智不待力,定能防患于未然。
历史上的皇帝为了提防宰相图谋不轨,有以下几则方法:
一是多设几位宰相,不使一人独揽大权;二是有宰相之名,无宰相之权;三是给予宰相之权,不居宰相之名。必使宰相在名义与实权之间,有所牵制。你可以依样画葫芦,但要处理得当。
清朝雍正皇帝即位后,因感戴大将军年羹尧拥立之功,召其自青海班师而还,雍正亲自出迎,但见军容壮盛,旌旗蔽日,内心已生警惕。其时正逢盛夏,雍正为表示体恤,传命士兵卸甲休息,年羹尧的部将则置若罔闻。后来年羹尧知道了,谢恩过后,从怀中取出一面令旗,晃动几下,顿时欢声雷动。雍正心中即想,圣旨不及军令,如果年羹尧此时有谋篡之心,自己的性命必然不保,从那一刻起,雍正就决心要杀年羹尧。后来年羹尧一夜连降十八级,甚至被抄家灭门,都是因为功劳太大的缘故。
英明之主有猜忌左右之心,这是必然的现象,处理的手法,一方面要不露痕迹,另一方面也需要蓄势趁机,才能水到渠成,做到漂亮、干脆而不落人口实。试想雍正从想杀年羹尧的那一刻起,到能够杀他为止,经过了两年的时间,设计了多少陷阱、绞尽多少脑汁,才能达到目的。可见要剪除悍将骄兵是如何困难,可是此患不去,雄主终究不能一日得安。
优柔寡断难成大事
优柔寡断不是沉稳老练,而是不知所措。前怕狼后怕虎,往往让机会从眼前溜走。一味地优柔寡断,最终你将一事无成。同样,“工于心计”的人是不会让优柔寡断的缺点来绊住自己前进的脚步的。
如果你想成就一番事业,就请你不要患得患失,追求尽善尽美,只要不违背自己原则,看准了就果断取舍,勇敢地去做。
遇事优柔寡断,拿不定主意,这是做事之大忌。有人上街要买台彩色电视机,由于价钱较高,又都不是名牌,便反复比较,反复动摇。结果跑了许多家商店,也没有把彩电买下来。心理学家认为,人在做事时所表现的这种拿不定主意、优柔寡断的心理现象是意志薄弱的表现。
三国时期,吴蜀两国经常联兵攻打魏国。这便是蜀将诸葛亮的“联吴抗曹”政策。公元208年,曹操占领荆州后,统率水、陆两军数十万,挥师南下,企图一举消灭东吴。东吴与刘备联军,共同抗击曹操。周瑜和鲁肃审时度势,指出曹操冒险用兵有四患,并亲率吴军与刘备联军大破曹操于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大战。大战胜利后,诸葛亮便乘机占领了荆、益两州,协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他自己也官拜丞相。公元223年,刘备死后,他便辅佐刘禅,主持军国大事。
马谡是蜀国的将领,得诸葛亮器重,任为参军。公元229年,诸葛亮兴兵攻魏,命令马谡督诸军为前锋,与魏将张郃大战于街亭(今甘肃庄浪东南)。马谡违背了诸葛亮的部署,指挥错误,最后为张郃所败。诸葛亮的兴兵计划遭到破坏,被迫退兵汉中,将马谡军法处置。历史故事“孔明挥泪斩马谡”讲的就是这个历史事实。
马谡失街亭,诸葛亮很恼火。但魏兵在大将军司马懿的率领下,却穷追不舍。诸葛亮毕竟是少有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一方面将马谡抓捕入狱,以振军威,以严军纪,同时他又冷静地思考对策。他想,以自己的兵力直接迎战司马懿,毫无胜利的希望,如果仓皇逃跑,司马懿肯定继续追杀,可能要当俘虏。在此千钧一发之际,左思右想,诸葛亮迅速做出军事部署:急唤关兴、张苞,吩咐他俩各引精兵三千,急投武功山,并鼓噪呐喊,虚张声势。命令张翼引兵修剑阁,以备退路,命令马岱、姜维断后,伏于山谷之间,以防不测。并命令将所有旌旗隐匿起来,诸军各守城辅。
命令将城门大开,不要关闭,每一城门用二十军士,脱去军装,打扮成一般的平民百姓,手持工具,洒扫街道。其他行人进进出出,没有一点紧张的表现。吩咐完毕,诸葛亮自己身披鹤氅,头戴华阳巾,手拿鹅毛扇,引二小童携琴一张,来到城楼上凭栏而坐,然后命人焚香操琴,显得若无其事,安然自得。司马懿前锋部队追到城下,却不见城内一点动静,只见诸葛亮在城楼上弹琴赏景,感到莫名其妙,“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诸葛亮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不敢贸然前进,便暂停下来,急速报与司马懿。大将军司马懿以为这是谎报,便命令三军原地休息,自己则骑马飞驰而来,要看个究竟。果然,诸葛亮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悠闲自在,根本没有什么恐惧和惊慌的表情。于是司马懿中计退旁。
其实,凡世间众人皆有犹豫,但并非所有情况都会同时发生,甚至根本就不会发生,因为犹豫是来自自己的想像,只要有坚强的意志力,便能将其克服。
每当面临一个新的机会,在斟酌得失之间,犹豫便会在你的内心里悄然出现,阻挠你制胜的决心。这虽然是每个人都有的心理变化,但若不趁早加以克服,便将慢慢累积扩大,当它爬满你的心,且进而侵蚀你的骨髓时,就难以救治。如果你正保持着维持现状的观念,即应早日医治,阻止病菌继续蔓延,并从而将残留在体内的病源完全根除,以免到头来后悔不已!
分清当前形势的利弊
聪明人做事灵活有心计,他们会分清把握当前的形势是否有利于自己。他们能与正人君子合作,与地痞无赖也可和平共处,因为他们知道后种人属亡命之徒,跟这样的人是输不起的。正所谓“软的怕硬的,硬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就是这个道理。
“工于心计”的人十分懂得看清目前所处的形势,根据形势再做出相应的举措。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上海滩,青帮势力雄厚,大凡名人都要疏通关系向青帮交纳保护费,这已成惯例,否则身家性命难保。
蒋介石曾一度加入青帮,与青帮关系密切,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人时,青帮曾帮蒋介石打过头阵,立下“汗马功劳”。虽然后来蒋介石当了国民革命军的总司令,但帮中规矩不能破,也要按例交纳保护费。
宋美龄是富家小姐,也属应交保护费的人,她从美国回来后,她的哥哥宋子文一直替她交纳保护费,但她本人一点也不知道。
宋美龄与蒋介石结婚后,得知蒋介石还要向青帮交保护费,大为不满,她认为堂堂的蒋总司令,怎么能向青帮交保护费。蒋介石也认为宋美龄讲得有道理,就决定不再交保护费。
杜月笙很快知道了这件事,他决定“劝告”一下蒋介石的这位新夫人。
一天,一辆豪华的轿车驶到西摩路宋公馆,汽车里有一个司机和一个漂亮的使女,说要接宋美龄去见她的大姐宋霭龄。但宋美龄上车后,汽车却驶入了杜公馆。蒋介石开完会来接宋美龄,而宋美龄仍没回来,蒋介石一问事情经过,就知道出事了。
于是,他给宋子文打了个电话,让宋子文查问一下。宋子文听完蒋介石的叙说,很快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他挂上电话,又拨通了杜月笙的号码,杜月笙告诉宋子文,宋美龄安然无恙,不必担心。杜月笙谎称他手下发现宋美龄只由一个使女陪伴,在危险的上海街道上开车,考虑到危险无处不在,为了她的安全,她已被送到一幢舒适的别墅,并得到了应有的礼遇。
宋子文得知详细情况后,立即向蒋介石作了汇报,然后亲自驾车前往杜月笙的公馆,履行了“例行手续”,将宋美龄从“受照顾”的别墅里接了回去。
其实,这是杜月笙想给宋美龄一点小小的颜色看看,他要让她知道,上海滩是青帮的天下,同时也告诉蒋介石,不要以为你是总司令就不认识自己了,要知道你曾入过青帮,不要数典忘祖。
实际上也确实如此,青帮势力庞大,盘根错节,十分复杂,不易对付。这些人翻脸无情,一旦得罪他们,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因此,蒋介石极力与杜月笙搞好关系,可见,地头蛇也是得罪不得的。
能够分得清当前的形势,安抚当地的大势力,才不会因小失大,获得更大的成功。
在心理上打败对手
《孙子兵法·谋攻篇》里有一句“上兵伐谋”,意思是说打仗的最高境界是计谋的较量,这与后来的“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作战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其实所谓的谋略其实质还是一个“诈”字,懂得“伪诈”之术的人才能视敌军为无物,顷刻间让敌人土崩瓦解,这是一种战争艺术,也是做事的“心计”的一种表现。
成都武侯祠有副对联,上联是: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下联是:不审时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横批是:攻心为上,攻城为下。这副对联充分说明了心理因素对事业成败的重要作用,洞察别人内心的想法,抓住人的弱点,这就是你的优势。
唐玄宗靠政变上台,他先后诛灭韦党和太平公主,所以当上皇帝后也很不安心。
宰相姚崇一日和玄宗闲谈,说起内患之事,姚崇叹息说:“我朝屡有内部变乱,实由人心散乱、不惧皇威所致。陛下若不整治人心,使人不敢心起妄念,朝廷就难保久安啊。”
玄宗颔首说:“内乱重生,致使大唐危机重重,朕定要设法根绝。依你之见,朕该有何动作?”
姚崇进言说:“防患于未然,必早作预见,惩人于未动之时。即使小题大做,也要造成震慑他人的效果,促人不起异念,自敛谨慎。这就需要陛下割舍情感,痛下重手了。”玄宗示意已知,微微一笑。
不久,玄宗在骊山阅兵式上,以军容不整为由,判功臣兵部尚书郭元振死罪。大臣纷纷进谏说:
“郭元振乃当世名将,更在诛灭太平公主过程中功不可没。如此功臣今犯小过,陛下不念旧情就治他死罪,有损陛下贤德之名。”
玄宗厉声痛斥进谏之人说:
“有功必赏,有罪必惩,此乃治国之道,尔等竟替罪臣求情责朕,莫非尔等要造反不成?”
玄宗这般严责,吓得群臣再不敢说话。最后,玄宗虽免郭元振一死,却还是把他流放新州。
宰相刘幽求也是大功臣,他一贯和武党抗争,除灭韦党和太平公主,他也参与谋划,其功非小。玄宗因为一件小事就将他罢相,还告之说:“百官之首当为百官作则,故朕对你要求甚严,也是正常之举。”
刘幽求十分不满,背后常发牢骚说:“皇上现在不念恩义,判若两人,他不该如此待我啊。我为他出生入死,谁知却落得个这样下场!”
玄宗闻知马上又下旨把他贬为睦州刺史,他还对群臣激愤说:“天下多乱,朕当严治臣子,此朕之职也。刘幽求以功和朕对抗,口出不逊,这便是大罪。朕若徇私枉法,反让人有了造反的口实,朕怎会做此蠢事呢?”
一次,同为朝廷功臣的钟绍京在面见玄宗时,无故竟被玄宗训斥说:“你为身朝廷户部尚书,议事之时却不发一言,可是失职?难道你不顾朝廷安危,要明哲保身吗?”
钟绍京脸色惨变,直呼有罪。事后,姚崇有些不忍,他对玄宗说:“陛下的目的已然达到。钟绍京无端被责,臣以为过于唐突,似可不必。”
玄宗说:“朕依你之法,方有此举,你不该出言反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