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镜像与她者:加拿大媒介与女性
3291800000013

第13章 加拿大媒介制度与女性(9)

4.加拿大电影业管理与女性发展

加拿大对广播电视产业的资助由来已久,自20世纪20年代就专门拨资成立CBC,以保证加拿大在广播电视业的独特内容。而对文化产业的资助则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目的是“为了鼓励和促进艺术、人文和社会科学工作的研究、享受和生产”,到了20世纪60年代晚期,随着“婴儿潮”baby boom,指的是在某一时期及特定地区出生率大幅度提升的现象。历史上有记载的几次婴儿潮,通常起因于有振奋人心的因素,像是农作物丰收、打赢战争及赢得体育竞赛等。但也有因为迷信的因素。在英文中,形容婴儿潮时期出生的人为baby boomer。此处是指二战后,军人大规模返乡触发的婴儿潮,这是当时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的现象。的到来,政府面临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的压力,在此背景下,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对文化产业的资助有了更重要的经济目的,即促进就业。到了20世纪70年代,这种资助计划变得正式而经常。在美加自由贸易协定(FTA)和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建立之后,加拿大坚持认为,文化产业应该受到资助。

以电影业为例。加拿大政府很早就开始赞助电影业的发展,这种赞助,是以当时加拿大与美国电影业的不对称发展为背景的。

早在1906年,加拿大的电影放映业就开始蓬勃发展起来,加拿大蒙特利尔省的欧内斯特·伍依梅特因他制造的“伍依梅特放映机”大获成功。但是,加拿大本土的电影制作业一直处在美国的阴影之下,有名的明星和导演,从玛丽·璧克馥、麦克·塞纳特、路易·B.梅育到华尔特·休斯登、格莱恩·福特以至华尔特·辟琼,都在好莱坞,为美国人工作。即使是在加拿大拍摄的影片,如1920~1940年间生产的大部分影片,不论是在大西洋地区或温哥华还是在太平洋沿岸摄制的,都是受好莱坞之命为好莱坞制作的。1925年,法裔加拿大人保尔·卡兹纳夫导演了《为什么要结婚》一片,由安德烈·拉法耶特主演,后者不久便去好莱坞工作。

在此背景下,加拿大政府开始出资拍摄电影,把电影当作加拿大民族文化的代言工具。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电影往往被当成宣传的工具,这激发了加拿大政府对电影的热情。1912~1918年间,加拿大政府出资拍摄了不少电影,其中以霍兰德上尉摄制的《福音书》为代表,这部电影很好地体现了加拿大精神。

1918年,渥太华成立了一个国家电影制作组织——展览与出版局(Exhibits and Publicity Bureau)隶属于加拿大外贸与商业部,以更好地赞助加拿大本土电影业的发展。1919年,展览与出版局推出了以吸引国外投资为目的的《走近加拿大》(Seeing Canada)系列电影,获得好评。

但资助也有败笔。1927年,英国人W.F.克拉克建立“加拿大国际公司”,在安大略省政府的资助下摄制了《干下去,警长》,该片由勃鲁斯·贝恩法瑟监制,共花费了50万美元的摄制费,结果完全失败,因为它是一部无声片,而当时的电影已经是有声的了。

1930~1940年间,没有一部好莱坞影片在加拿大摄制。美国的哥伦比亚影片公司于1938年在维克多利亚(英属哥伦比亚州)拍摄了一套14部的B级影片,雇用的演员都是无名之辈。一边是电影放映业的兴旺发达,一边是电影制作业的百业萧条,面对这种情况,1939年,加拿大议会投票通过设立国家电影局的法令,加拿大政府请约翰·格里尔逊约翰·格里尔逊(John Grierson,1898-1972),英国人,世界纪录片大师,他是被称为“纪录片之父”费拉哈迪(Robert Flaherty)的学生,费拉哈迪英国纪录电影学派的创始人。1939-1945年间,以“电影专员”的身份,领导加拿大国家电影局的工作。来管理这个机构,就任加拿大第一任国家电影局局长。在此后的五年时间里,国家电影局一直未能实现它的一个目标:即在好莱坞资金的协助下,每年摄制五六部典型的加拿大影片。但格里尔逊的努力却很有成效,纪录片的产量大大增加(每年生产三四百部短纪录片),在动画片方面则由于马克赖伦之力,质量大大提高。

与此同时,加拿大本地生产的法语片却成功地在好莱坞的包围下取得了一定的地位。在1945~1955年间,加拿大一共生产了21部影片(平均每年两部),其中14部为法语片,专供魁北克地区。但是,如果他们想越出法语的范围,却很难取得成功。二战后,奥采普的《堡垒》、保尔的《一个人和他的罪状》和雷内·德拉克洛瓦的《路易斯医生》都曾想拍摄两种语言版的影片——法语版与英语版,专供国际市场,他们没有成功。从这以后,加拿大的影片生产似乎向地方性的影片发展,只供国内市场需要(如格拉蒂安·盖尔纳斯温和地嘲笑得克萨斯州一个美国人的《小山鸡》,梅尔本·特尔纳导演的《小加拿大人》等片)。只要加拿大的主要电影院依然是美国大公司的财产(派拉蒙就控制了390家电影院)或者是英国大公司的财产(兰克公司在美国股份的参加下掌握了100家电影院),这个国家的影片生产看来就很难发展。最能说明问题的是,1940年格里尔逊提出一个不大的计划(准备发行一种加拿大的电影新闻周报),可是直到1963年还未能付诸实现,因为这个部门控制在美国和英国公司的手里。

正如约翰·格里尔逊当选加拿大第一任国家电影局局长时说的那样:“国家电影局是加拿大的眼,其存在是为了制作、表现大众关切的电影,那些看起来使我们不同的电影,透过电影的流通,让世界来了解加拿大和它的全部。”在这种鼓励反映全部加拿大的精神的讲话刺激之下,加拿大女性电影有了很好的发展。

加拿大电影局有专门针对女性的资助计划,加拿大电影局总部设在蒙特利尔的英语系统下,设有专门的女性电影部。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女性自制并且拍摄女性题材的电影机构,正是在这个机构的资助下,加拿大的女性电影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在这种制度下,加拿大涌现出来的优秀导演,固然有像阿托姆·伊格扬阿托姆·伊格扬(Atom Egoyan),1960年出生,亚美尼亚裔加拿大籍导演,曾四次在戛纳电影节上获奖,并凭《意外的春天》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提名。布鲁斯·麦克唐纳德布鲁斯·麦克唐纳德(Bruce McDonald),1959年出生,加拿大著名导演。等男性,也有像沈小艾华裔导演,英文名Mina Shum,代表作《双喜》(Double Happiness,1994)和《福禄寿》(2003)。她出生于中国香港,成长于加拿大,年纪轻轻便以擅长描述新一代华裔移民情感生活而扬名国际。之类的女性。

探讨中西文化冲突的华人移民喜剧中,阿玉是个有着西方思想、中式传统教养的华人移民第二代。为了达到片名的理想,她必须一面试着讨好中国父母的传统期望:相亲、同种传承、相夫教子;一面试着讨好西方熔炉中的自己:争取演出机会、自由恋爱,直到她必须回答自己一直在逃避的问题:“你只有一个人生,你打算怎样过?”这部片子获得多项大奖,其中包括加拿大金尼奖。加拿大电影局注意对创意的鼓励。1996年4月还特别设立了PAFPS(Program to Assist Films in the Private Sector)项目,以资助那些充满创意而为技术发愁的创作者。NFB提供技术支持。一方面,安排他们参加专业训练课程,并亲身实习动画制作过程;另一方面组成一个技术支援小组,协助他们完成创作,让创作者不会因为技术上的欠缺而难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加拿大国家电影局1993年的预算是9000万加币(约合4.5亿人民币),而它在全球的收益却只有1000万加币。1年亏损8000万,看似惊人,但是对于一个国家的文化宣传来说,这种投资是非常值得的。截止到1996年,加拿大国家电影局已经获得了3000多个国际奖项和10座奥斯卡奖。

总的来看,这种机制对更有艺术价值的纪录片支持更多,但对其他类型的电影,如戏剧和文艺片(它们往往更有商业价值)支持较少。

二战结束后,加拿大资本家财富的大量增加,使得他们之中的一些人在战后1945~1948年间出资建立了三个制片厂,设在魁北克省或多伦多附近。这些企业不久衰落破产,到1950年后,不得不改为专拍电视片或广告片的机构。

由于加拿大与美国之间电影贸易逆差过大,加拿大联邦政府开始敦促国家电影局来改变这种状态,加拿大政府开始介入商业电影的制作。

1947年,加拿大颁布了《外汇紧急保护法》(Emergency Foreign Exchange Conservation),控制自美国进口电影等商品。美国电影出口协会(Motion Picture Export Association of American,MPEAA)的游说团等机构都认为,好莱坞可以帮助解决这个问题。加拿大政府与美国政府经过协商,决定和好莱坞一起实施一项“联合制作计划(Canadian Co-operation Project)”,为了能不断地将电影出口到加拿大,好莱坞必须:制作一部加拿大外汇问题的电影,对加拿大进行更全面的采访,制作有关加拿大的短片,在美国放映由加拿大电影局制作的电影,由好莱坞明星录制赞美加拿大的唱片,与一名加拿大政府官员合作来推动这项计划。在这项计划的推动下,好莱坞电影出现了一些有趣的变化,比如,罪犯逃亡的地方不再是俄勒冈州,而是加拿大,情人们私奔的地方也不再是芝加哥,而是渥太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的毗邻国家加拿大一直以其美丽的自然景色、古朴的人文景观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吸引着美国大量的影视业巨头前往拍片。

1951年,加拿大外汇储备危机得以缓解,这项计划就停止了。但往加拿大取景成了好莱坞的习惯,玛丽莲·梦露主演的《大江东去》是在加拿大的落基山脉拍摄的,史泰龙的《第一滴血》是在加拿大的希望镇拍摄的,《X档案》等作品是在温哥华等地拍摄的。

1950年,加拿大《国家电影法案》(National Film Act)颁布,扩大了国家电影局的职权。

1953年平均每人购票超过20张(1935年每人购票11张)。它比美国较少受到电视业竞争的影响,在1960年它依然是世界上观众人次较高的一个国家。

1954年,政府为了鼓励私人投资电影,特别给予减税,但是,这项措施并没有促进电影的制作和发行水平的提高。1985年,一项专门针对电影业的研究报告指出,减税计划“增加了电影制作与市场之间的距离”(Report of the Film Industry Task Fo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