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镜像与她者:加拿大媒介与女性
3291800000031

第31章 加拿大电影中的女性形象(1)

女人作为形象,男人作为看的承担者

——女性主义批评者劳拉·穆尔维

从19世纪末,加拿大女性开始有意识地重新定义她们在社会中的地位,要求平等和公正。进入20世纪后,随着西方社会先后涌起的三次女性运动浪潮,加拿大女性的社会、经济地位以及生活方式都经历了巨大改变。比如到20世纪80年代时,大多数加拿大的已婚女性仍然在坚持工作,女性主义思想也介入传播领域。基于平等、民主的思想,社会学者有意识地批判传播领域的性别歧视,要求平等、积极和多元化地呈现女性形象。

从20世纪70年代起,加拿大新闻机构及其监管部门开始有意识地加强行业自律。如加拿大广播电视电讯委员会Canadian Radio-Television and Tele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CRTC。制定行业规范,要求加拿大广播电视系统呈现性别平等观和多元面。作为国家最大的文化机构之一,国家公共广播机构加拿大广播公司(CBC)同样为其新闻标准和实践制定了性别描绘指导规范,规定在CBC播出的所有节目和广告中,力求在出现频率、多元化、角色、语言等方面平等呈现两性,避免出现不公正、不适合的刻板印象。

媒介传递信息的过程也就是销售形象和价值观的过程。作为社会信息的传播者,媒介以其特有的方式,记录和刻画着女性在参与社会活动时表现出的深度和广度上的改变。加拿大媒介呈现的女性形象趋于独立自信,角色范围和作用也在逐渐扩展。然而,与加拿大女性在实际社会生活中的进程相比,媒介女性形象的演变表现滞后。受到新闻价值观、时间限制、社会结构、传统观念、文化、商业等因素影响,媒体在制作新闻和各种节目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表现出了带有倾向的理解或者选择,所以媒介呈现给我们的,并不是完全真实的社会实际情况,我们从媒介吸收到的信息也是经过选择和编辑过的“中介”信息。大量研究证实,在媒体行业实践中,仍然普遍存在着女性被忽略、形象被定型描绘的现象;女性在当今社会中的角色、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相应的呈现。本篇将通过引用一些内容分析,运用语义学、符号学、精神分析、传播学等理论方法,检视加拿大媒体这里的加拿大媒体指的是,在加拿大本土生产的电影、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不包括由其他国家制作在加拿大播放的内容。通过其语言和视听艺术呈现的女性形象。

一个女人,不管她是家庭主妇、工人还是专业技术人员,不管她是在接受社会救济,是处在劳动家庭还是中产家庭中,都被一种孤立感所困扰,这种孤立感总使她缺乏安全感。

——加拿大电影导演安娜-克莱尔·波瑞尔

本章以加拿大电影作品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为切入点,通过选取20世纪80年代以来加拿大的票房代表作、加拿大电影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女性电影作品,以及最直接表现社会现实的纪录片等几种不同类型的影片进行分析,就电影形象和叙事内容及结构展开批评,探讨透过大银幕创造出来的社会性别文化意义。

电影是文本和影像交集的艺术。与电视节目制作相比,电影制作构思更精密、场景更真实。相对而言,电影具有很高的定义性。在传统的电影文本和影像中,女性形象总体上是缺失而且刻板的。女性或者被打发到“配角”的位置,或者成为了一种“景观”,是经过男性眼光处理过的(或满足男性眼光)的存在。而女性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其心理情感和社会生活状况缺少深层次、多样化的呈现。银幕上总体缺乏一种相对平等的男女形象。这种形象模式体现了在一个普遍深深受制于父系社会迷思的文化中,女性被摆置在了沉默、缺席及边缘的位置。尽管加拿大电影独特的制片策略和叙事技巧有别于好莱坞模式,其商业电影大体仍遵循着好莱坞商业模式,女性基本被置于客体(即缺席)的位置上。女性角色或者重复、老套地作为家庭主妇出现,或者赤裸裸或含蓄地成为男性欲望的接受者,或者仅仅是被动地、陪衬式地出现。

但随着社会意识的增强和女性电影工作者的加入,尤其是在加拿大国家电影局下设的女性电影部D影音工作室(Studio D of the National Film Board of Canada)的支持下,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也在经历嬗变。女性题材和女性视角的丰富使在主流商业电影中缺失的女性形象在部分文艺片和大量的女性电影中得到了弥补。在近年一些商业片中,女性也开始以英雄形象作为主角出现。文艺片中,女性大都仍是以温柔的形象衬托式地出现的,但在部分文艺片中,女性的情感作为主体被挖掘,女性被视为独立个体,具有不依赖男人或不符合传统社会期望的思索和行为方式。尤其在女性自制并且拍摄的女性题材电影中,女性一反传统地成为剧情的主要参与者和推动者,她们的心理状况是电影的主要兴趣点,而男性则经常被置于“配角”地位或退隐到令人忽略的位置,这与主流商业电影中的形象配比形成巨大反差。不过,加拿大的主流电影仍是以男性担纲导演制作的为多,女导演获得的资金支持大大少于男导演,这必然阻碍了多元化视角的阐述。

第一节由票房代表作看女性形象的普遍呈现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加拿大票房代表作中普遍呈现的女性形象。在这里,有必要提一下与票房收入有着重要关系的奖项——有着“加拿大奥斯卡”美誉的“金片奖”(Golden Reel Award)。该奖为年度大奖,得奖的均为当年在国内取得最高电影票房收入的加拿大影片,包括纯粹的商业片,也有一些高水平的艺术片。

以下是1980~2005年的“金片奖”电影:

1980–Meatballs

1981–The Changeling

1982–Heavy Metal

1983–Porky's

1984–Strange Brew

1985–La Guerre des tuques

1986–The Care Bears Movie

1987–Le Déclin de l'empire américain/The Decline of the American Empire

1988–The Gate

1989–La Grenouille et La Baleine

1990–Jesus de Montreal

1991–Ding et Dong,le Film

1992–Black Robe

1993–La Florida

1994–Louis 19,Le Roi Des Ondes

1995–Johnny Mnemonic

1996–Crash

1997–Air Bud

1998–Les Boys

1999–Les Boys II

2000–The Art of War

2001–Nuit de Noces

2002–Les Boys III

2003–Séraphin:Un homme et son péché/Seraphin:Heart of Stone

2004–Resident Evil:Apocalypse

2005-C.R.A.Z.Y.

盘点以上电影,可以发现,其一,战争、动作、惊悚、冒险、科幻类电影占据了半壁江山,如《夺魄冤魂》(The Changeling)、《黑袍》(Black Robe)、《非常特务》(Johnny Mnemonic)、《战争艺术》(The Art of War)、《生化危机2:启示录/恶灵古堡II》(Resident Evil:Apocalypse)等;其二,体育、社会、宗教题材也表现不俗,如《棒球小子》(Boys II&III,Les)、《蒙特利尔的耶稣》(Jesus of Montreal)等。家庭剧永远是市场的一大主角,尤其以喜剧风格的电影更受市场欢迎,如《肉丸》(Meatballs)、《反斗星》(Porky's)、《神奇酒酿》(Strange Brew)、《叮咚》(Ding et Dong le film)、《佛罗里达》(La Florida)、《路易十九》(Louis 19,le roi des ondes),《神犬也疯狂》(Air Bud)和《断背也疯狂》(C.R.A.Z.Y.)等。那么,在这些票房代表作中,女性形象的刻画是怎样的呢?

一、传统的家庭女性和纯粹的“花瓶”

在加拿大电影中,以女性为主角的多为爱情片和家庭片,片中的女性要么是恋爱中的女人抑或家庭主妇。而在大多数影片中,女性仅仅是以花瓶或者不重要的配角出现的,主要戏剧冲突都是以男性为核心,女性被编码成男性标准中的理想女性。漂亮的女性几乎对叙事可有可无,只是为了强调男性的英雄气概,或者是给影像增添一点温情,更加印证男性的阳刚与伟岸。这种“女性符号”对女性自身毫无意义可言,作为独立个体而存在的女性其实是缺失的。这一刻板印象在战争、动作、惊悚、冒险、科幻、体育和社会、宗教类影片中尤为明显。

如在影片《肉丸》(1980)中,Roxanne只是作为剧情中心人物首席顾问的爱情对象而存在。

在《反斗星》(1983)中,脱衣舞女是青春期顽皮男孩的性幻想对象;

改编自布赖恩·摩尔畅销小說的影片《黑袍》(Black Robe)记录了来自欧洲的传教士对北美洲印第安人传播基督教及建立传教所的经历,讲述了耶稣会教士的坚贞和印第安人的人生观和自然观,反映了早期北美历史的故事。在这部影片中,美丽的女性仅作为华丽的情感点缀元素,为影像增添一丝柔美。

在《战争艺术》一片中,联合国女翻译茱利亚虽然是解开谜团的关键人物,但真正的主角或者说影片中的英雄却是特工肖。这位FBI特工为洗脱莫须有的罪名,设法获得茱利亚的信任,与恐怖分子斗智斗勇。虽然影片给茱利亚安排了一个光鲜的职业,但仍免不了落入英雄美女的俗套。特工肖的男人气质既满足了男女观众的观看欲,也满足了他们的英雄梦。

二、带有英雄色彩的“花瓶”形象

不过应该承认,女性意识在近年上演的影片中还是有所增强。两女(爱丽丝和吉尔)在《生化危机2:启示录/恶灵古堡II》(2004)这部惊悚/科幻电影中,与两男分担剧情主要角色。艾丽斯(Alice)的形象从受害者向英雄转变。初为感染了致命病毒的幸存者,经过保护伞公司地下生化实验室的改造,被赋予了超人的力量、速度和感知能力。之后,她与吉尔(Jill)一起担负保护人类的工作。但影片中拯救世界的关键英雄依然是男性——保护伞公司里领导实验团队的科学家查尔斯博士才是他们存活的唯一契机。

三、现代社会中自我的、具有与男人对等意识的女性形象

在一般的文艺片中,女性的出现大都是为了衬托男性的浪漫和深情,但在加拿大著名导演德尼·阿冈(Denys Arcand)的成名艺术片《美洲帝国的衰落》(The Decline of the American Empire,1986)中,通过对现代社会情感状况的大胆探索,甚至有点彻底地颠覆了传统女性形象。这部征服了戛纳电影节和世界各地影评人的艺术片从一个充满智慧和争议的角度看待两性之间的冲突。

片中,几位主角都是社会精英,充满优越感。在一栋别墅里,四位男士一边准备晚上的聚餐会,一边吹嘘着各自的风流韵事。有趣的是,在另一个地方,被邀参加晚宴的四位女士也在交流各自的经验。她们赤裸裸谈论的话题是男人和性。随着聚餐开始,好戏也开始上演,一些意想不到的丑事被暴露出来。由这几位称得上知识分子的人物的表现,影片略带调侃地暗示代表现代文明的美洲帝国的衰落的原因。但是,片中这几位女性的言行举止可以说是电影史上的一个亮点——女性不再只是“沉默的羔羊”,也不再完全处于“被看”或者“被选择”的位置。

由上可见,主流商业电影集中并突出体现了被男性社会所认同的女性气质与男性气质。女性通常与家庭和男性欲望消费对象联系起来,作为依附或取悦男性存在的客体(如家庭妇女、脱衣舞女)而存在。女性之美集中表现在她们的家庭责任感和身材曲线上。虽然近年来女性美也扩展到了包括独立、智慧、勇敢等在内的性格特征,但主流商业电影大都继续重复呈现出老套的刻板印象。正如女性主义批评者劳拉·穆尔维所说:“女人作为形象,男人作为看的承担者”。